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在挑战中崛起

1999年,正值正大进入中国20年,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做了一期正大中国20年的节目,邀请刘永好做嘉宾。当时的正大与新希望,犹如饲料行业的麦当劳与肯德基,不论销售门店还是工厂,两者往往比邻而立,又旗鼓相当。有人认为在这次节目中,刘永好明摆着是去做“绿叶”的,都劝他不要去。他却真诚地笑着说:“正大是我们的老师,我们要继续向人家学习。”

节目中,有人当着刘永好的面问谢国民:“当年刘永好先生就是在出差时看到正大饲料卖得很火,发现了这个市场的商机,才开始从事饲料行业的。但是这几年,新希望的发展比正大快多了,饲料越卖越好,成为正大在国内饲料市场最大的竞争对手。对此,你有何看法?”

谢国民沉吟数秒,回答道:“其实,这并没有什么。我一直认为,竞争是一个企业必须经历的重要部分。刘先生的新希望集团做得的确非常好。从竞争的角度来看,无论是饲料还是其他方面,正大还有许多优势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刘永好笑着听完。

毋庸置疑,中国民企是在学习和模仿中成长起来的。学习、模仿并不可耻,缺乏挑战的精神和勤奋的态度才是成长的最大障碍。几十年间,中国民企是如何从跟随者变成挑战者,再到超越者,甚至引领者的?“希望”(新津希望饲料厂)成长的故事,就是一个鲜活的缩影。

20世纪90年代,“正大”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1990年4月,正大集团与中央电视台合作的《正大综艺》栏目,让“正大”的名字响彻大江南北。除了电视节目,正大的商场、超市、饲料、食品等也是人们经常接触的,以至于很多人以为正大是一家中国企业。虽然是外企,但正大绝对称得上是最本土化的外企之一。1979年,中国刚刚宣布改革开放,正大就最早进入中国建设工厂——也就是刘永好曾为之惊叹的深圳正大康地饲料厂。此后,正大陆续在中国建立了100多家饲料厂,成为当时当之无愧的饲料王者。

在刘永好心目中,一直视正大为“老师”,但在商场上,正大无疑是“希望”和“新希望”的主要对手。商场如战场,双方的第一战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新津希望饲料厂时期。

20世纪80年代中期,正大投资2880万美元在成都设立了合资公司,这在当时是天文数字级的投资。跟这样的庞然大物竞争?“小小的”新津希望饲料厂想都不敢想。但不久,正大真的就“杀”上门了——眼看成都地区的鹌鹑养殖如火如荼,“希望”的鹌鹑饲料卖得非常火爆,正大也加入进来。

正大虽然是饲料行业霸主,但在鹌鹑饲料上却是后进者,它试图上来就给“希望”一个下马威:降价,而且每次都以10元的幅度降。当时,一个工人月工资不过三四十元,一张“大团结”可不是个小数目。原本高高在上的“霸主”大降价,在市场上威力十足,很快,希望鹌鹑饲料就被抢走了40%的市场份额。

在正大的预想中,接下来应该是小小的希望饲料扛不住,上门求饶,要求合资或收购,然后正大还价,再“勉为其难”地把它收入囊中,或干脆置之不理,任其自生自灭。这是正大在全国各地的扩张过程中反复上演的戏码,成都也不例外。

但让正大没有想到的是,这次踢到的是个硬钉子,他们预想中的刘家四兄弟慌里慌张的情节并没有出现。希望饲料规模虽小,但刘家兄弟可是经营的行家。这当中,又数刘永好对正大最熟悉,正大的每一个生产环节、每一项成本投入,刘永好都心如明镜。他一盘算,正大的初期投资、员工工资、银行利息、高举高打的广告投入等算下来,成本起码是希望饲料的120%。他心里有了底:如果打价格战,最终受不了的一定是正大。于是,他和哥哥们商量,同步降价,并且价格要低于正大。

不出刘永好所料,鹌鹑饲料并不是正大的主要产品,亏着卖实在不划算。几个月后,正大低头,主动派人来协商,大家不做恶性竞争,确定合理价位,公平竞争。刘永好主张接受,认为大家是同行,既然人家主动求和,就没必要内讧,也要让人家有赚钱的余地。三个哥哥也一致同意。

这场短兵相接,看似双方打了个平手,实则刘家兄弟在与跨国企业的较量中收获了巨大的信心和经验,从此鱼跃龙门。

短暂的硝烟后,更大规模的“战斗”接踵而至。1990年,希望饲料厂研发了一种叫“希望精”的浓缩型饲料,只需要把这种饲料添加在农家饲料里,就能基本达到全价饲料的效果。也就是说,差不多同等效果,但每吨“希望精”的价格比正大精饲料便宜60元。同时,为了促销“希望精”,希望饲料厂采取了买一定数量全价饲料就送一包“希望精”的方式。

“希望精”的推出,刺激了正大的神经,他们感到这次是刘家兄弟在抢他们的地盘,猪饲料是他们的立命之本,他们必须应战。正大再次举起降价大旗,而且每吨的价格一下就降了20元。

刘家兄弟深知,随着规模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希望跟正大早晚必有一战。况且他们心里有底,希望饲料的利润空间比正大有优势,于是坦然地迎了上去,把价格降到每吨比正大还低20元。

十几天后,正大每吨饲料再降20元。刘家兄弟再碰头,意见一致,也每吨再降20元!

到了1991年初,正大加大力度,每吨直降100元!他们想尽快结束战斗,也为春节拿个开门红。刘永好和几位兄长都明白正大的心思,同时也更加清楚,战场上不怕遭遇战,就怕看不到尽头的消耗战,也希望这场价格战能尽快结束。四兄弟开了一天会,毅然决定一次到位——每吨直降140元!这已经逼近成本价关口了!刘永好明白,正大的财务人员比希望的财务人员更精明,一定能领会到希望的用意——大家拼到这儿也就差不多了,再拼下去都得弹尽粮绝!

正大的职业经理人不可能把自己的饭碗拼掉,果不其然,“霸主”低头了。春节过后,正大再次前来谈判,双方达成协议——不再降价,正大和希望的价格保持在原有的差距上。

这一场竞逐又是希望获胜。1990年,希望在与正大的商战中销量增加了11倍,从5000多吨飙升到6万吨,1991年一举突破10万吨,1992年再翻1.5倍达到25万吨。而1991年、1992年,正大在川西片区的销量仅为4万吨和6万吨。正大虽然也在增长,但势头明显被希望大幅度反超。

希望饲料从此势不可当,向正大的霸主宝座发起持续冲击,双方的竞逐走向长期化。客观来说,当时希望的优势还是区域性的,放眼全国,正大有资本和品牌优势,设备先进,又顶着“中国第一外企”的光环,全国各地对正大的招商热情堪比后来的富士康。同时,正大集团董事长谢国民还十分接地气。那几年,他提出了一个“百人计划”——在全国招聘100个县委书记、县长加盟正大。外企待遇好,发展空间也不错,不久便达成“计划”。这些地方官员能力强、本地资源多,帮助正大发展得很快。然而,正大的核心高管仍然来自泰国或海外其他地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它的进一步本土化。

1995年,希望集团已经拥有37家工厂,还被中国饲料工业协会评为“中国最大的饲料生产企业”,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评为“中国最大民营企业”,希望饲料的追赶势头很猛。随后,希望集团的分家让正大饲料稍微松了一口气。

殊不知,刘家兄弟分家不分业,他们并不搞内部竞争,而是联手在市场上发起冲锋。1998年,刘永好、刘永行联合宣布,希望饲料和正大饲料要进行“三年决战”——当时,二者在中国饲料市场的占有率分别为5.4%和7%。

忆及这段往事,刘永好温和又坚毅:“正大引领我们进了饲料生产的大门,是我们永远的老师,我们一直都会向正大学习。但是,青出于蓝可以胜于蓝,我们从老百姓中发展起来,更了解中国市场。我想,从长远来看,我们有更大的优势。”

优势在哪里?除了多年积累的成本管控、产品研发和价格优势,根本还在于——希望是从中国的土地里长出来的企业,对这片土地太了解又太热爱。相比正大的高举高打,希望把销售终端做到田间地头、农民家里;相比正大的外资品牌光环,希望更注重实效,推出了“先见效,后付款”模式;相比正大在央视做的《正大综艺》节目,希望在乡村的墙头广告效果更精准;相比正大庞大的销售体系成本,希望将精力放在组建技术服务队上,通过培养使用希望饲料的养猪专业户,帮助他们赚钱,形成示范效应。很快,他们在农村发展起成千上万个经销点,并不断组建渗透力极强的销售网络……

另一面,在与新希望的战斗中,正大饲料也在不断进步:他们被迫收缩战线,放弃散户而专注大型养殖企业,牢牢守住高端市场;在细分领域不断发力,在鸡饲料领域的优势地位相当牢固;战线缩短后,可以集中精力组建高质量的技术服务团队,有针对性地帮助养殖企业提升养殖水平,并进一步提升客户黏性。更重要的是,正大集团在农牧食品板块选择了纵向一体化的发展路径,把握住食品销售终端,再上溯至整个产业链,深度整合,综合利润相当可观。这都是这个百年跨国企业的强大之处。

两者互相竞争、学习、进步,相生相伴,堪称“友商”的代表。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到21世纪前10年,中国饲料行业的冠军宝座上,希望、正大轮流坐庄;21世纪10年代,双方又将竞争格局扩展到全球。直至2021年,新希望六和以2854万吨的产量一举超过正大的2700万吨产量,成为全球饲料业的新霸主。

与媒体为了节目效果的“拱火”两异,两家企业的领导人其实私交甚笃。刘永好一向视正大为老师,而谢国民不止一次说,“我和新希望不是对手,而是朋友”。本章开头提到的《对话》节目录制结束后,谢国民主动跟刘永好握手,并盛情邀请刘永好到他家中做客。

后来,刘永好应谢国民的一再邀请,到其泰国家中做客。谢国民举行了盛大的家宴,还把集团的七位核心高管叫过来,请刘永好讲解如何在中国市场做生意。随后,正大高管团队对刘永好的发言和新希望做了两天的专门研究,双方各层级互相关注和欣赏,关系一直维持至今。 bFQXlEl894y1WWUW0g5SdzGMN8s//iMlm7JbPFkBDggkf8qw9L7zzxqOmIZTIQ6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