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二十四节气的创立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人民的伟大发明创造,二十四节气诞生在中国南北气候分界线上的古城寿春,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它的创立者是西汉初期淮南王刘安,它的完整、科学的记载,出自《淮南子·天文训》。

⊙“天下奇才”

淮南王刘安(前179—前122年),生于西汉初期。他是汉朝的宗室,汉高祖刘邦的孙子,淮南王刘长的长子。刘安的志趣,跟一般的王室贵族有很大的不同。他喜欢读书、弹琴,不喜欢骑马、射箭、打猎。淮南王刘安为王42年,都城设立在寿春。刘安博学多才,著述宏富,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都卓有建树。

南宋史学家高似孙在《子略》中,称赞淮南王刘安是“天下奇才”。在东汉史学家班固所著的《汉书》中,就记载了署名刘安的15篇(部)著作。《汉书》中记载有《淮南内》21篇;《淮南外》33篇;《淮南中篇》8卷。仅三部《淮南子》内、外、中系列著作,就有60多万字。其中文学类的就有《离骚传》《淮南王赋》《淮南王群臣赋》《淮南歌诗》《屏风赋》《招隐士》《颂德》《长安都国颂》等;天文类的有《淮南杂子星》;方术类的有《枕中鸿宝苑秘书》《淮南万毕术》;研究《周易》的有《淮南道训》;研究兵法的有《淮南王兵法》;给皇帝的上书有《谏伐南越书》;音乐类著作有《琴颂》。还有研究《庄子》的专著《庄子后解》《庄子略要》等。刘安和门客的这些著作,涉及易学、哲学、政治、军事、文学、音乐、化学(炼丹术)、天文、地理、养生等众多门类,简直就是一部西汉初期的百科全书。刘安的著作现在大多已经失传,而被现代学者胡适称为“绝代奇书”的《淮南子》,却得以幸存。

⊙淮河—秦岭:中国南北气候分界线

二十四节气为什么诞生在古都寿春呢?寿春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它位于淮河—秦岭一线的中国南北气候自然分界线的中点线上。淮河流域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交通便捷,文化发达。

淮河—秦岭一线,四季分明,对于二十四节气理论体系的完整建立,提供了中国最佳的地理、自然和物候条件。这条分界线上的淮安、蚌埠、桐柏一线,农历一月的平均温度,就是1度。往南、朝北,温度逐渐升高或降低。

春秋时期齐国贤相晏婴在《晏子春秋·内篇·杂下》中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可见,在2500多年前,人们就已经发现了淮河具有中国南北气候、地理自然分界线的特点。淮南王刘安在古都寿春创制二十四节气,可谓尽得天时、地利之利。

⊙“绝代奇书”

二十四节气的研制,还有“人和”的因素。西汉以前,对于节气的研究,已经延续了1000多年,但是二十四节气的系统、全面的研究,为什么只会诞生在汉代呢?这是因为汉朝的建立,结束了长期的战乱局面,天下安定、经济恢复、学术发展、百家争鸣。西汉初期,是一个文化兴盛的时代,哲学、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百花齐放。位于淮河流域中部的淮南国,更是当时重要的文化学术中心,聚集了数千名有识之士。他们探讨天下兴亡,研究学术方技,创作诗歌辞赋。而文化学术和科学研究的倡导者,就是淮南王刘安。在这样的社会、政治、经济、科研条件下,在刘安及门客的积极探索之下,《淮南子》与二十四节气的研究才能得以进行,最终得以全部完成。

《淮南子》为什么被称为“绝代奇书”呢?《淮南子》全书21卷,原书20多万字,现今仅保留13万多字。它总结了春秋、战国550多年来诸侯割据、战乱不休,特别是秦朝短暂灭亡的历史教训,构建了适应大一统西汉王朝统治的崭新理论体系,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依据。汉武帝建元二年,淮南王刘安把它献给当时年仅17岁的皇帝,并且得到皇帝的喜爱,这本书被珍藏在皇宫书库之中。

《淮南子》是中国思想和文化史上独树一帜的学术巨著,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创新:思想创新,文化创新和科技创新。

第一,思想创新。《淮南子》思想深邃,理论透辟,融合黄老道家的自然天道观、儒家的仁政学说、法家的进步历史观、阴阳家的阴阳变化理论,以及兵家的战略战术等各家思想精华为一体,成为以道家思想为主旨的学术创新之作。

第二,文化创新。《淮南子》文笔瑰丽,雄浑多姿,成为“文宗秦汉”的典范作品。它博采众长,继承了先秦文学和诸子的创作手法,开创了具有鲜明西汉特色的文风。

第三,科技创新。《淮南子》中杰出的科技成就,泽惠古今,令人称“绝”。《淮南子》虽然不是自然科学著作,但其中涉及的天文、历法、物理、化学、农学、医药、水利、气象、物候、地理、生物进化、乐律、度量衡计算、养生等许多方面的科技成果,成为其“天人合一”宇宙自然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汉代的最高科技水平。流传2000多年,到今天仍然熠熠生辉。

⊙二十四节气的研制

二十四节气完整、科学的总结,第一次见于《淮南子·天文训》:“两维之间九十一度十六分度之五,而斗日行一度,十五日为一节,以生二十四时之变。”

《淮南子》中用北斗斗柄的旋转来确定季节,构成了一个天象、四季、二十四节气、十二月、农事、物候、气象、干支、音律、方位等的完整体系,成为2000多年来我国历代朝廷施政、农事、祭祀、渔猎、实施刑法、军事活动等各种大事的主要依据,也成为道家天道观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内容。

《淮南子》中第一次把二十四节气研制成功,它的名称、顺序和理论依据,与今天的完全相同。它是我国古代先民认识自然规律的一次重大飞跃,是驾驭自然使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的智慧结晶。《淮南子》记载的二十四节气,内容丰富,逻辑严密,具有结构化的知识特征,涉及范围大致可以分成三类:

第一类是表明季节的。如二“至”、二“分”、四“立”,就是一年中四季的准确划分。

冬至、夏至,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两个节气。

一年之中,太阳在正北方,日影最长,这时正好是冬天,天气又最冷,就取名为“冬至”。

一年之中,太阳在正南方,日影最短,这时正值夏季,天气又最热,就取名为“夏至”。

冬至和夏至,太阳到达黄经270°和90°。

春分和秋分,这两天昼夜时间平分,古代又称为“日夜分”。太阳到达黄经0°和180°。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立”,是开始的意思。四“立”,就是四季的开始。春、夏、秋、冬每个季节,各自包含6个节气。

第二类是反映气候特征的。表示温度变化的有大暑、小暑、大寒、小寒。反映降雨、降雪量的时间和强度的有雨水、谷雨、小雪、大雪等。表明气温逐渐下降及水汽特点的有白露、寒露、霜降等。

第三类是反映物候现象的。物候是大自然的语言,动物、植物长期以来适应大自然温度条件而产生周期性变化,形成相应的生长规律,被称为物候。它是古代先人对自然季节变化现象的深刻认识,并掌握时间规律,服务于农耕生产。二十四节气中有反映物候的,例如小满、芒种,表明农作物的成熟、种植、收获情况。惊蛰、清明,反映动物活动及植物的情况等。

由此可见,二十四节气涉及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并且具有很强的规律性和实践性。它的创立,对于长期处于农耕社会的中国,依循节气变化规律、发展农业生产、保障人民生存健康、顺应自然法则、保护生态环境、和谐“天人”关系,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二十四节气在我国人民生活中,有的已经变成了固定的习俗和节日。比如衍生出的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都是根据二十四节气来确定的。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按照春、夏、秋、冬四季的转换顺序,把二十四节气编成歌谣: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是六、廿一,

下半年是八、廿三。

每月两节日期定,

最多不差一两天。

二十四节气的创立,充分说明我国古代先人具有高度的智慧和科学水平。对于这样精妙的科学安排,不光是当时的域外各国望尘莫及,就是2000年后的外国人也极为叹服。而西欧到如今还只使用二“分”、二“至”四个节气,没有二十四节气。所以英国著名气象学家萧伯纳曾提出,要让英国使用二十四节气。2000多年来的中国历法研究和农学著作的编撰,都受到二十四节气的重要影响。

二十四节气在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被编入国家历法体系,至今已经运行了2124年。二十四节气不光为中国人民所喜爱,还流行于东亚、南亚各国,至今仍然被各国民间所采用。

2016年11月30日,在埃塞俄比亚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委会上,正式通过决议,把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非遗名录”)。《淮南子》与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作之一,不断发扬光大,走向世界。 /AmVXuRCu0MbWU+B4HLHhCeXdyAcWCmhh6FEsTdCPxye7LImdMKBOwkou1tCTWZ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