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自序
《淮南子》与二十四节气的创立

陈广忠

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人民的一项伟大发明创造。二十四节气的完整、科学记载,出自西汉淮南王刘安(前179—前122年)及门客编撰的《淮南子·天文训》。二十四节气的产生地为古城寿县,它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是淮河—秦岭一线的中国南北气候自然分界线。

一、二十四节气的前期研究

二十四节气的研制,经过了漫长的岁月。

早在《尚书·虞书·尧典》中就记载:“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唐代学者孔颖达在《尚书注疏》中,认为:日中,为春分之日。日永,为夏至之日。宵中,秋分。日短,冬至之日。西汉学者戴德编写的《大戴礼记·夏小正》中说,“正月”有“启蛰”的名称。春秋末期左丘明撰写的《国语·楚语上》有:“处暑之既至。”三国吴国学者韦昭注:“处暑在七月。”《春秋左传·昭公十七年》中记载:“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玄鸟,就是燕子。伯赵,就是伯劳。青鸟,就是鸧(cāng)安。丹鸟,就是锦鸡。四种鸟儿,代表四季。《管子》中有“清明”、“大暑”、“小暑”、“始寒”、“大寒”、“冬至”、“春至”(春分)、“秋至”(秋分)等名称。秦代吕不韦及门客所著的《吕氏春秋》中,出现了立春、日夜分(春分)、立夏、日长至(夏至)、立秋、日夜分(秋分)、立冬、日短至(冬至)等8个节气。

先秦时期,诸侯混战、天下动乱、科研条件以及认识水平有限,二十四节气的理论体系并未得到确立,出现的名称和顺序,也没有统一,应该属于前期研究阶段。

二、二十四节气的科学依据

汉朝的建立,结束了长期的战乱局面,天下安定,经济恢复,文化繁荣,学术发展,百家争鸣。在这样的政治、经济、科研条件之下,二十四节气的研究才能得以进行,最终在淮南王刘安及门客编撰的《淮南子·天文训》中得以全部完成。二十四节气的科学依据是:

1.北斗斗柄运行与二十四节气

《淮南子》中确定二十四节气的标准,是北斗斗柄的运行方向。北斗斗柄的运行,同月亮、太阳、二十八宿标示的度数、地球的运行相结合,组成了一个科学的历法体系。《淮南子·天文训》中说:

两维之间,九十一度(也)十六分度之五,而升(斗)日行一度,十五日为一节,以生二十四时之变。

斗指子,则冬至,音比黄钟。……

加十五日指报德之维,故曰距日冬至四十六日而立春,音比南吕。……

加十五日指常羊之维,故曰有四十六日而立夏,音比夹钟。……

《淮南子》二十四节气图

加十五日指背阳之维,故曰有四十六日而立秋,音比夹钟。……

加十五日指蹄通之维,故曰有四十六日而立冬,音比南吕。……

阳生于子,故十一月日冬至。

二十四节气,构成了一个天象、历法、气温、降雨、降雪、物候、农事、音律、干支等的综合体系,成为古代中华民族生存发展、从事农业生产、顺应自然规律、和谐“天人”关系的理论基础。

2.月亮运行与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同月亮的运行密切相关。月亮的运行是阴历。设置闰年,就是根据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而设立的。这样,根据太阳和月亮的运行规律,阴阳合历就制定出来了。《淮南子·天文训》中说:

月日行十三度七十六分度之二十六,二十九日九百四十分日之四百九十九而为月,而以十二月为岁。岁有余十日九百四十分日之八百二十七,故十九岁而七闰。

这段话的意思:月亮每天进行 度, 日而为一月,而把十二个月作为一岁。每年尚差 日,不够365 14日。因而十九年有七次闰年。

比如:2014年闰9月,2017年闰6月。

3.太阳运行与二十四节气

《淮南子·天文训》中运用太阳的运行规律,来划分二十四节气。主要有两种方法:

①圭表测量。圭表,是中国古代观测天象的仪器。“表”,是直立的标杆。“圭”,是平卧于子午方向的尺子,可以用来定方向、测时间、求出周年常数、划分季节和制定历法。《淮南子·天文训》中记载:

日冬至,八尺之修,日中而景丈三尺。

日夏至,八尺之景,修径尺五寸。

②利用太阳与二十八宿的关系。

《淮南子·天文训》中说:太阳正月处于二十八宿中的营室的位置,二月处在奎、娄的位置,……十一月处在牵牛的位置,十二月处在虚星的位置。

比如:“营室”,正月中,雨水。“虚星”,十二月节,冬至。

4.二十八宿标示度数与二十四节气

《淮南子·天文训》中说:二十八宿与天球赤道的夹角可以分为不同的度数:角宿十二度,亢宿九度,氐十五度,房五度,……七星、张宿、翼宿各十八度,轸星十七度。总共二十八宿 度。

二十八宿标示的度数,与北斗斗柄、太阳运行度数相同。比如:立春,在“危十七度”(今测十六度)。立秋,“翼十八度”(今测十五度)。

5.十二律长度与二十四节气

《淮南子·天文训》中用十二律度数来表示二十四节气的时间变化。《天文训》中说:黄钟处在十二地支子位,它的长度数是八十一分,主管十一月之气,下生林钟。……仲吕的管长六十,主管四月之气,这样十二律的相生便结束了。

比如:“冬至”的时候,与十二律相配的为林钟,逐渐降为最低音;“夏至”的时候,与十二律配合的为黄钟,逐渐上升为最高音。

6.十二月令和二十四节气

《淮南子·时则训》中记载了十二个月与北斗斗柄、二十八宿、五方、二十四节气(其中涉及八个节气)、农事、政事、物候、气象、祭祀、军事、干支、音律、五行等的相互关系:

孟春之月,招摇指寅,昏参中,旦尾中。其位东方。立春之日,……

孟夏之月,招摇指巳,昏翼中,旦婺女中。其位南方。立夏之日,……

孟秋之月,招摇指申,昏斗中,旦毕中。其位西方。立秋之日,……

孟冬之月,招摇指亥,昏危中,旦七星中。其位北方。立冬之日,……

三、二十四节气与中国南北气候分界线

在广袤的祖国大地上,有一条美丽的河流,它就是淮河。西汉前期,位于淮河中游的淮南国,成为当时重要的文化学术中心。而它的倡导者,就是淮南王刘安。淮南王刘安“好读书鼓琴”,博学多才,著述宏富。在东汉史学家班固所著的《汉书》中,就记载了署名刘安的15篇(部)著作。淮南王刘安的著作大多已经失传,而被当代学者胡适称为“绝代奇书”的《淮南子》,却得以幸存。

《汉书·淮南王传》记载:“初,安入朝,献所作《内篇》,新出,上爱秘之。”《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中说:“及建元二年,淮南王入朝。”也就是说,淮南王刘安和门客研制的二十四节气,在汉武帝即位的第三年,献给了朝廷,并且得到了年轻皇帝的喜爱。因此,二十四节气的完成和上报,至今已有2155年。

淮南王刘安为王42年,都城为“寿春”,即今安徽省淮南市之寿县。

淮河—秦岭一线,是中国南北气候、地理的自然分界线。而淮南国都古城“寿春”,就在分界线的中点线上。这条分界线温度差别相当显著。在我国冬季一月等温线图0℃的走向上,江苏洪泽、安徽蚌埠、河南桐柏,历年来一月平均温度为1℃。淮河—秦岭一线,四季分明。这为二十四节气的研究制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的参考条件。

春秋齐国贤相晏婴在《晏子春秋·内篇·杂下》中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zhǐ)。”2500年前人们就发现了淮河具有南北分界线的特点。淮南王刘安在天时、地利、人杰等条件齐备之下,二十四节气终于研制成功。

四、二十四节气的历法传承

淮南王刘安在建元二年(前139年)把《淮南子》奉献给朝廷,到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共35年。其后传承分为三个阶段:

①汉武帝太初元年至汉成帝绥和二年(前7年)。

西汉前期,公孙卿、壶遂、司马迁、邓平、唐都、落下闳等,第一次把二十四节气编入太初历,共实行97年。

②汉成帝绥和二年至汉章帝元和二年(85年),共实行93年。

西汉末年,刘歆(?前50—公元23年)把太初历加以修改,称为三统历。继承了二十四节气,但是把三个节气的顺序改成“惊蛰”“雨水”“谷雨”。

③汉章帝元和二年至2020年,共实行1935年。

东汉初期,编 、李梵等编制的四分历,恢复了淮南王刘安《淮南子·天文训》的顺序。《汉书·律历志》《后汉书·律历志》《隋书·律历志》《旧唐书·历志》《宋史·律历志》《清史稿·时宪志》等,世代沿袭。

二十四节气从西汉编入历法体系,颁行全国,并且走向了亚洲和世界。

(原载:《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1月24日。有修改。本文增加了“四、二十四节气的历法传承”。) xmGWV+CrlhiPsrZtpgexiyczoT6zd4V4qtJ1THVGcn3s6dzA3UO21qUwe2kD9O3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