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然而,在近年各地旅游产业不断升温,人文景观愈受青睐,非物质文化资源不断被开发利用的趋势下,被当地人民群众世代传续和长期保留下来的原发性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事象,在越来越多的旅游观光活动和人为开发过程中,虽然发挥了不同程度的效益优势,但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流失和变异。由于缺乏保护,大量民间传统文化器物和艺术品或遭毁坏或流失;不少原始文化空间和村落或被改造,或被毁坏殆尽,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底蕴和内涵;许多民族民间艺术表演和民间礼俗、节庆等,丧失了祖先传续的原始韵味和文化含量,变成了平淡无味的商业表演。有专家指出,由于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不利,不少地方出现了旅游场所及内容雷同和粗制滥造的趋势,许多民俗村的民居都是房檐上挂几串辣椒,房内摆一台织布机,游客进门三件事:喝茶、跳舞、坐花轿。这些毫无品味和千篇一律的旅游活动,实在令人感到乏味……所有这些,不仅对旅客产生了文化认识上的误导和扭曲,更严重的是对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造成了严重破坏,同时,也严重损害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弥足珍贵的优秀文化传统。对于这类歪曲、破坏非物质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活动,文化界的有识之士忧心忡忡,不断呼吁。所幸的是,近年来,党和政府越来越将这一问题提到了议事日程,在着手制定一系列保护政策的同时,已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针确定为: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同时,尽快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出台和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对保护工作加以扶持,不仅已经成为各级政府的历史责任,同时也被不少管理者纳入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旅游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中。

实践证明,发展旅游事业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一对当今社会难以回避的矛盾,即对立又统一,处理得当相得益彰,处理不当则两败俱伤。因此,必须用科学发展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这对矛盾,使保护工作与旅游事业得到健康发展。 Q86DwTeJPyXHMe82qVn/ZjKowTd/ANWUOGKQFHfHDWpPUJ0affqSP4DVIsuuLKt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