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9.善待压力

任何人都有压力,压力是人生历程中无法避免的心理现象。在许多人的眼里,压力成了影响人生幸福与欢乐的潜在诱因,压力造成人情绪紧张、心理纠结甚至导致心态失衡。其实,这只是从压力的负面因素来讲的,如果人的一生没有任何压力,或者感受不到压力存在,也许人生就没有那么多的跌宕起伏,就没有那么多感人故事,也不会产生所谓的激情人生,人生也必然平淡无奇,没有多少回味和留念的东西。

●压力透视

工作中的不良环境、劳动时间过长、工作不胜任、工作单调以及居住条件差、经济收入差等,都会使领导干部产生焦虑、烦躁、愤怒、失望等紧张心理状态,从而影响心理健康。此外,生活环境的巨大变迁也会使个人产生心理应激,由此带来心理的不适。领导干部如果没有很好地认识自己,没有很好的清晰的自我意识,就容易造成心理压力上的问题。比如,有的领导干部不善于自我调节和自动减压,有了压力以后,上级面前不敢说,同事面前不能说,亲朋面前不愿说。由于缺乏自我心理调适手段,心理压力不能得到及时释放,日积月累,结果产生心身性疾病,如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大量的医学成果证实,这些心身性疾病和不良的情绪压力呈正相关关系。

现实中造成领导干部心理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一是工作担子重,无力承担。二是社会压力大,不能很好地对待。三是外界诱惑多,自己身陷其中。四是家庭矛盾显,情感压力大。其实这些都是外在的,真正横在面前难以跨越的山是自己心理上的负担太重,排解压力的能力太弱,没有很好地分析这些压力,没有很好地对待现实生活的要求,没有很好地对待外界的诱惑,没有很好地对待事业与家庭。

在人生历程中,引发挫折与压力的原因多种多样,概括起来可分为两大类,即外因和内因。外因是由于外界的事物或情景阻碍领导干部实现目标而产生的角色挫折。譬如地震、山崩、冰雪、洪水对于个人生命财产的威胁,这属于自然灾害的限制以及自然物理环境因素的影响。一般的社会原因主要是指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所受到的政治、经济、道德、风俗、习惯、宗教等人为因素的限制。由于人的基本生活主要是社会生活,相对于自然原因而言,社会原因所造成的角色压力不仅更多,而且更重。它不仅阻碍个体行为,使其角色需要得不到满足,而且还会使个人因失败而内疚直至损伤自尊。

对于领导干部,压力还有由于其所处的环境以及职业角色所产生的社会压力。组织环境原因是指领导干部所在的特定组织对于角色实现的专门限制,主要包括组织的管理方式、组织内的人群关系、领导干部的性质、组织现状等。组织的管理方式陈旧或不科学,显然影响领导角色实现;组织内的人际关系特别是干群关系不好,也会影响工作积极性,妨碍领导干部角色的实现;领导干部在组织内担任的是一个无足轻重、对组织缺乏影响力的角色,也不能实现那些具有较大社会价值的角色目标。

此外,由于认知方式和角度的不同,对压力的归因也不同。不同的归因又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工作态度和积极性,影响其行为状态和工作绩效。因此,行为和行为的原因一样重要。领导干部若能正确地分析自己的压力原因,可以大大增强战胜挫折的信心,并激励自己的行为。

现实工作中,领导干部对压力一般会做出这样四种归因:一是努力程度。即把压力原因归于自身努力不够这一相对不稳定的内因,这一归因可增强领导干部加倍努力工作的持久性。二是能力大小。把压力归于自己能力低这样一类相对稳定的内因。这一归因会使领导干部对自己丧失信心,放弃目标。三是目标高低。把压力归因于工作目标太高等相对稳定的外因。这一归因会使领导干部感到自己无能为力,从而降低自信心和行为的持久性。四是偶然外因。把挫折压力归因于不稳定的偶然的外因,如运气、机会、突发事件等。这一归因不一定会降低工作的积极性,而且大多数情况下,领导干部还会坚持不懈地进行努力。领导干部压力原因是归于内因、外因中的稳定性因素,还是不稳定性因素,是影响领导干部今后工作的成功期望和坚持努力行为的关键。也就是说,如果压力被认为是由于能力低、目标高等稳定性因素所致,易使领导干部失去信心,降低以后的工作期望,并不再坚持努力行为。要使领导干部增加努力行为,必须从提高努力认识和调整目标本身入手。相反,如果把压力原因归于自己努力不够和偶然的外在原因,领导干部将加倍努力、改进方法、积极排解压力,会保持甚至增强取得成功的动机。

●压力消解

压力本身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关键是人们对待压力的态度。比如,有的人微笑着对待人生中的各种压力挑战,有的人则把压力看成是沉重的心理负担,正因为认知态度不同,对待压力的感受自然有差异,也必然会直接影响着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压力容易使人沮丧、痛苦、焦虑,易引起粗暴的消极对抗行为,导致矛盾激化,还可能使某些意志薄弱者自暴自弃。

但是,压力又有积极有利的一面:一是能够使人警惕。压力实际上是对领导干部的认识偏差和行为偏差亮出的一张红牌,往往能促使其清醒过来,重新认识环境和困难,放弃不切实际的想法。二是能增强情绪反应的力量。压力是一种强烈的心理体验,它的反弹往往能产生巨大的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爆发力,出现“置之死地而后生”和反败为胜的奇迹。三是能增强对压力的耐受力。在生活中如果经常身处逆境,遭受的挫折压力多,一般而言对挫折耐受力就会增强。相反,生活一帆风顺,就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四是能提高认识水平。吃一堑,长一智。领导干部面对挫折压力,往往会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从而改变策略,最终实现目标。正是挫折压力的积极作用,许多成功的领导干部都认为,是挫折承受力最终造就了未来的成功。

从人生的发展历程来讲,人生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充满矛盾压力的过程,人生始终面对的生存、发展、健康三大任务就是三大压力源。要生存就要追求物质生活,要发展就要关注精神需求,要健康就要积极维护心理健康,增强心理健康水平。但问题是我们在解决物质生活的时候,有的人总想得到更多的感官享受,物质需要不满足,显得紧张惶恐,唯恐失去太多;在精神层面,由于受制于物质需要的羁绊,有的人不断降低自己精神层面的目标追求,使自己容易陷入苦闷焦灼的不快乐状态;在健康层面,我们看到的多是身体上的疾病痛苦,而没有关注心理层面心神安宁的欢乐珍贵,出现身心世界不平衡。

要排解压力,需要从压力的实质以及对待压力的态度上思考。任何心理矛盾都不一定是压力本身出现的问题,而是人们的心态有问题造成心理上的种种困惑,再归结于压力的存在形式,这也许就是不公平的。比如现在社会中有两种消极心态,一种是希望“早得’,另一种是害怕“晚到”。所谓“赶早不赶晚”。这种心态造成整个社会的焦灼不安,谁都担心落在后面,孩子要早教育,当官要早提拔,发财要早一夜致富,赶车要赶早班车,等等,遂使得急功近利、坑蒙拐骗甚嚣尘上。正因为担心“晚到”,有的人便格外强调机会,特别注重现实利益的获得,有的人总想把人生的蛋糕做得更大,资源扩张得更多,遂造成利欲熏心,私欲膨胀。究其原因,就是人们始终把生存、发展乃至健康中出现的矛盾纠结在一起,把近期目标与长远发展颠倒,把幸福人生的精神需要与感官刺激放在一个层面上,这既是不正确的人生态度的表现形式,也是扭曲心理造成的结果。

人的一生是健康成长的一生,是遵循人生自然规律,循序渐进不断收获的一生。正因为我们的心态出现了问题,才把压力看成是影响人生幸福快乐的主要因素。有时候心态不稳定不健康造成的纠结困惑,要比压力本身所带来的结果更加严重。因此,追求幸福欢乐人生,就要正确认识压力,善待压力。

心理压力大,一方面是生存压力,另一方面是发展的压力。此外,还有许多是认知不协调造成的身心压力。一份研究资料表明,大多数人担忧的事太多了,其实大部分压力是毫无必要的。你可能觉得这难以置信。如果你不信,请看下面关于忧虑的数字:人们担忧的事情有40%永远不会发生;30%的忧虑涉及过去做出的决定,是无法改变的;12%的忧虑集中于别人出于自卑感而做出的批评;10%的忧虑与健康有关,而越担忧问题就越严重;8%的忧虑可以列入“合理”范围。为此,心理学家提出日常减压10步曲:1.早睡早起,提前做好一天的准备工作。2.同家人和同事共同分享工作的快乐。3.一天中要多休息,从而使头脑清醒,呼吸通畅。4.利用空闲时间锻炼身体。5.不要急切地、过多地表现自己。6.提醒自己任何事都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7.学会说“不”。8.生活中顾虑不要太多。9.偶尔可以听音乐放松自己。10.培养豁达的心胸。

工作压力测试方法

请回想一下自己在过去一个月内有否出现下述情况。

1.觉得工作太多,无法应付。

2.觉得时间不够,所以要分秒必争。例如过马路时闯红灯,走路和说话的节奏很快速。

3.觉得没有时间消遣,终日记挂着工作。

4.遇到挫败时很易会发脾气。

5.担心别人对自己工作的评价。

6.觉得上司和家人都不欣赏自己。

7.担心自己的经济状况。

8.有头痛、胃痛、背痛的毛病,难于治愈。

9.需要借烟酒、药物、零食等抑制不安的情绪。

10.需要借助安眠药去协助入睡。

11.与家人、朋友、同事的相处令你发脾气。

12.与人倾谈时,打断对方的话题。

13.上床后觉得思潮起伏,很多事情牵挂,难以入睡。

14.太多工作,不能每件事做到尽善尽美。

15.空闲时轻松一下也会觉得内疚。

16.做事急躁、任性而事后内疚。

17.觉得自己不应该享乐。

计分方法:从未发生——0分,偶尔发生——1分,经常发生——2分。

0~10分:精神压力程度低但可能显示生活缺乏刺激,比较简单沉闷,个人做事的动力不高。

11~15分:精神压力程度中等,虽然某些时候感到压力较大,仍可应付。

16分或以上:精神压力偏高,应反省一下压力来源和寻求解决办法。 cB6Qgmk7HM4B1OnBkQma3tIrU0/moAdcl7AZvK6jhKvzF0s3+3XFHg6gmGhefm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