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概念界定与问题的提出

植物性饮食的概念尚未明晰,学者们就是否可以包含动物性食物或者植物性加工食品展开讨论。Pohjolainen等(2015)认为植物性饮食是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为辅的饮食方式。但学者Tuso等(2013)认为植物性饮食是严格的全天然植物性食物的饮食模式,不包括肉蛋奶等动物性食物与加工植物性食物。当前,加工食品已成为我国居民日常饮食的重要来源之一(张继国等,2018),选择不食用任何加工食品,仅摄入天然植物性食物的可行性不高。本书结合居民膳食情况,重新定义植物性饮食的概念,即摄取全天然、初加工、精加工的植物性食物,不包含任何动物性食物(肉、蛋、奶、蜂蜜等)的膳食模式,与纯素食所用的食材基本相同(海藻、菌菇类食物不属于植物性食物,但纯素食包括这些,下文提及的纯素食指的是除海藻、菌菇类外的植物性饮食)。围绕植物性饮食是否健康、营养标签如何对植物性饮食进行健康引导等问题,本书拟提出以下三个待解答的问题:

(一)食物如何组合搭配才是健康的植物性饮食?

植物性饮食不同于我国传统的膳食模式(荤素搭配,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为辅)。植物性饮食是否健康众说纷纭,有些人说其能减少慢性病发生风险,有些人认为其会导致营养不良,诱发其他疾病。虽然植物性饮食局限于植物性食物,但植物性食物的种类多样,通过不同食物搭配(食物种类与数量)能形成各种各样的饮食方案,而每种饮食方案为人体提供的营养成分种类与含量又各不相同,营养健康程度也不同。那么,每类植物性食物有哪些宏量营养素与微量营养素,各有多少含量?能否满足我们人体日常所需?如何搭配才尽可能的营养健康?

(二)国外营养标签是怎样开展植物性饮食健康引导的?

植物性饮食兴起于欧美国家,一些国家的政府、非营利性社会组织、企业、消费者围绕植物性饮食开展了一系列的有益探索,包括饮食方案设计、动物性食物替代品开发。然而,对于传递食物营养信息、引导居民合理膳食的营养标签却很少被讨论。国外的营养标签体系比较健全,评价标准设计科学、类型多、适用范围广,对居民的日常膳食影响较大。因此,国外的营养标签是如何健康引导植物性饮食的?在谷薯豆、蔬果、坚果等植物性食物及纯素食食谱中有哪些应用?有哪些实践经验值得我国借鉴?

(三)我国营养标签该如何健康引导植物性饮食?

植物性饮食与纯素食的食材基本相同,根据我国《素食人群膳食指南(2016)》定义,纯素食是不食用任何肉类,也不食用动物分泌或产生的蛋、奶、蜂蜜的饮食模式(中国营养学会,2016b)。作为饮食干预措施,营养标签的作用与使用未被膳食指南提及。虽然我国居民能严格区分植物性食物与动物性食物,但对植物性食物的营养成分含量、构成以及作用并不完全了解。营养标签作为展示植物性食物营养状况以及居民自我健康管理的实用工具,目前能对植物性饮食起到哪些健康引导?如何完善使其更好地发挥健康引导作用呢? Yl9yjd8fdZ5eC3i5mBIFBsVB3AyYRsYUdK4app2LKJLlNBpy32jEGOXH+Uz6whP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