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1 旅游效应评价方法
——以云南香格里拉白水台为例

本节在评述各种旅游效应评价方法的基础上,探讨了旅游综合效应的评价及其方法,提出了一种旅游综合效应半定量化的评价方法。这种方法是在对旅游目的地居民关于旅游对社会、经济、环境几个方面的影响的态度和偏好进行问卷调查的前提下,采取半定量化的方法对旅游目的地社会、经济、环境的旅游效应进行评价,并根据社会、经济、环境三者的权重得到旅游目的地的旅游综合效应的半定量化结果。然后将这种方法运用到白水台的实证研究中,得到了与实际情况基本相同的白水台旅游综合效应的半定量化结果,由此证明这种方法具有可信度和可操作性。

旅游效应评价是指用某种方法对旅游活动所产生效应的正负、大小、影响等进行评估。旅游效应的评价是旅游效应研究中的一个重点。旅游效应评价的方法较多,其中:经济效应评价的主要方法有产业附加值测算法、投入产出法、旅游业增加值剥离测算方法、分类测算方法、盘存法(预算法)、经济基础分析法、费用效益分析法、旅游业地区影响力模型、克罗伊茨怀泽估算法、旅游卫星账户方法等;社会效应研究的主要方法有田野调查法、问卷调查法、电话调查法和访谈法等;环境效应研究的主要方法有预测分析法、长期监测法、模拟法、德尔菲法。

在确定旅游效应的因素时,需要考虑一系列变量。在经济学中旅游效应的评价方法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对环境效应和社会效应的测量却未能提高到相应的水准。而重要的是把旅游诱发事件和其他的变化原因区别开来,保证第二效应和第三效应得到考虑,对旅游介入前的状况有一个清晰的概念。对经济效应的评价一般都采用各种数量化模式进行定量化,结果相对精确。对社会效应的评价是旅游效应评价的一个难点,因为社会效应涉及的因素较为复杂,难以量化,特别是对于某些民族文化浓郁的地区来说,许多旅游社会效应都带有争议性。因此,社会效应的评价一般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结果相对模糊。定性分析方法具体包括田野调查法、问卷调查法、电话调查法和访谈法。田野调查法在能够比较深入地反映旅游对当地影响细节的同时,也存在一些缺陷,即它仅仅是基于作者个人的观察作出判断,不可避免地存在观察角度、范围、准确程度等方面的局限性。问卷调查法的前提是科学地进行问卷设计、抽样及调查分析,然后通过调研结果准确地掌握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的影响状况,为实施对影响的控制打下良好的基础。由于旅游效应涉及经济、社会、环境3个方面,因而要全面、系统、精确地对旅游效应进行评价比较困难,特别是社会效应影响因素难以量化。一定程度上,量化旅游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阻碍了旅游效应评价方法的开发。在理论和实践中,学者们一般只针对旅游目的地旅游效应的一个方面,根据其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评价。因此,本节探讨了旅游综合效应的评价及其方法。

2.1.1 旅游综合效应的评价方法

本节采取半定量的方法对白水台的社会、经济、环境的旅游综合效应进行评价,在对白地村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的前提下,经过对调查问卷的处理,得到白水台旅游效应的半定量化结果。通过旅游地居民获得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效应评价是合理的,因为只有他们最了解旅游对本地产生影响的范围和程度,最了解自己利益所在。

旅游效应的半定量化拟采用以下公式:

式中 A i ——第 i 个调查项目的旅游效应值;

B i ——居民对旅游导致的第 i 个调查项目变化以及变化程度的态度;

C i ——居民对 B i 的偏好。

A i 作为 B i C i 的几何平均,既反映了旅游对调查项目的影响程度,又反映了居民对它的偏好,即旅游效应的社会价值,表现为旅游效应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B i C i 的值通过以下公式得到:

式中 D —— B i C i 的值;

E i ——每种态度或每种偏好所占的比重;

F i ——每种态度或每种偏好的值。

根据约翰等人在1998年运用的研究方法, F i 的评价尺度采用5分赋值法,5=极大地增加(改善、有利)或非常喜,4=增加(改善、有利)或喜欢,3=没有变化或无所谓,2=减少(恶化、不利)或反感,1=极大地减少(恶化、不利)或非常反感。在这里,增加包含旅游效应正面效应的增加和负面效应的减少,减少包含负面效应的增加和正面效应的减少。无论是增加还是减少,它的赋分值都由居民的偏好决定。如果居民的偏好是喜欢的,那么它的值就大于3,如果居民的偏好是反感的,那么它的值就小于3。

经济、社会和环境3个方面的旅游效应对经济、社会和环境3方面的调查项目的旅游效应值可采取以下公式获得:

式中 A′ ——旅游经济效应、旅游社会效应或旅游环境效应的值;

A i ——3个方面效应中第 i 个调查项目的旅游效应值;

N i ——在3个方面效应中第 i 个调查项目的旅游效应的权重。

最后,旅游综合效应是对经济、社会、环境3个方面效应的综合,它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 A ——旅游对旅游目的地的旅游综合效应;

——分别为经济、社会、环境3个方面效应的值;

X 1 X 2 X 3 ——分别为前三者的权值。

旅游效应的分值在0 ~5分,旅游效应的评价标准:4.25~ 5.00分是非常好;3.50 ~ 4.25分是较好;3.00 ~ 3.50分是一般;2.00 ~ 3.00分是较差;2分以下是非常差。

2.1.2 白水台自然概况

白水台位于中国云南省西北的香格里拉三坝乡白地村的白水河南岸,距建塘镇101 km。白水台用纳西语称为“巴盘兆”,是中国最大的泉华台地之一,占地约0.1 km 2 ,高出叠加于其上的洪积台地约100 m,高出附近的白水河河床约200 m。整个台地全为白色,其上有一层薄薄的水幕,水幕中沉淀的泉华颗粒如雪如盐,似玉似砂,造就了“云波雪浪”“玉埂银丘”“仙人遗田”的奇异景观。白水台所在的白地村不仅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还是纳西族东巴教与东巴象形文字的发祥地,富有少数民族风情。白水台所在地白地村是香格里拉市纳西族主要聚居地之一,当地居民除了少数外族人,基本上都为纳西族。2000年,白地村总人口3 294人;经济总收入382万元,其中第一产业212万元,第二产业18万元,第三产业2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88元;全村总劳动力1 821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的1 731人,短期外出务工人数50人,常年外出务工人数30人。

2.1.3 调查问卷的设计及调查结果

首先,根据白水台的自然与人文景观的特点、民族文化特性选取了一些对旅游效应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指标,然后将这些指标设计为问卷,并将问卷发放给白水台所在地白地村的居民(主要为距白水台较近的4个村小组,即波湾、古都舍、吾树湾和水甲)。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以上4个居民小组约300户),收回问卷276份,其中有效问卷260份。以下为接受调查居民的基本情况。性别组成:男性占52%,女性占48%;民族组成:汉族2人,其余全为纳西族;受教育程度组成:初中以下占24.4%,初中占55.6%,高中或中专占17.8%,大专占2.2%;年龄组成:20岁以下占16%,21 ~ 30岁占25%,31 ~ 40岁占28%,41 ~ 50岁占23%,51 ~ 60岁占7%,61岁及以上占1%;职业组成:农民占72%,商业服务人员占3%,个体经营者占11%,公务人员占2%,学生占8%,科技人员占1%,教师占2%,离退休人员占1%;月收入组成:400元以下占58%,400 ~ 600元占13%,600 ~ 800元占9%,800 ~1 000元占8%,1 000 ~ 1 200元占7%,1 200 ~ 1 500元占5%。

其次,对有效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得出居民对各调查项目的各种态度和偏好所占的比重(表2.1—表2.3)。对居民的调查问卷经过上述方法处理后,得到的具体结果如下。

表2.1 白水台旅游经济效应的调查

表2.2 白水台旅游社会文化效应的调查

续表

注:对于淫秽色情、犯罪、酗酒而言,有利是指三者的减少,不利是指三者的增加。

表2.3 白水台旅游环境效应的调查

最后,还获得居民关于旅游经济效应、旅游社会效应、旅游环境效应三者在旅游综合效应中的重要性的调查情况,经济、社会、环境3个方面效应在综合效应中的权重分别为0.22、0.47和0.31。

2.1.4 白水台的旅游效应状况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并采用上述方法,得到白水台旅游经济、社会、环境以及综合效应的半定量化状况(表2.4—表2.7)。

表2.4 白水台旅游经济效应

注:按5分制评价所得的各项指标的值。

表2.5 白水台旅游社会效应

续表

表2.6 白水台旅游环境效应

表2.7 白水台旅游综合效应

旅游发展给白水台带来的旅游综合效应是比较好的,分值为3.62,但没有达到较为理想的状态。其中,旅游经济效应较好,分值为3.88;旅游社会效应也较好,分值为3.84,居民经济意识在各调查项目旅游效应中分值最高,为4.36,评价水平为非常好;旅游环境效应一般,分值为3.13;旅游综合效应最差的方面集中在环境效应,其中最差的是垃圾(2.20),其次是空气质量(2.70)、声音(2.99)和水体(3.00)。

2.1.5 结语

由于旅游效应中的社会效应和环境效应难以定量化,因此半定量化是一种可取的方法,它能使旅游效应的评价较为直观。对于同一地区而言,不但要能使各方面的旅游效应之间具有可比性,而且要使不同时间断面上的旅游效应也具有可比性,这样对旅游效应的发展和演化的认识就更为全面,有利于对旅游效应的控制和调适。本节采取的半定量化评价方法是以对当地居民的调查为基础的,因此,评价结果与当地居民对旅游效应的效用函数密切相关,它受到居民的思想观念、居民对旅游业的认识水平等因素的制约。由于旅游效应调查的项目众多,各项目的重要性又各不相同,本节没有估计或测算出其权值,这可能导致评价结果不够精确。

参考文献

[1]王宪礼,朴正吉,黄永炫,等.长白山生物圈保护区旅游的社会影响分析[J].旅游学刊,1999(2):65-70,79.

[2]王文华.北京昆明湖底泥中有机物的表征[ J].环境科学学报,1995(2 ):178-185.

[3]闫敏.旅游业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J].旅游学刊,1999(5):9-15,76.

[4]刘振礼.旅游对接待地的社会影响及对策.[J].旅游学刊,1992(3):51-55,60.

[5]李江帆,李美云.旅游产业与旅游增加值的测算[ J].旅游学刊,1999(5):1619,75.

[6]李江帆,李冠霖,江波.旅游业的产业关联和产业波及分析:以广东为例[ J].旅游学刊,2001(3):19-25.

[7]宋力夫,杨冠雄,郭来喜.京津地区旅游环境的演变[ J].环境科学学报,1985(3):255-266.

[8]汪嘉熙.苏州园林风景旅游价值及其环境保护对策研究[ J].环境科学,1986(4):83-88.

[9]罗明义.旅游业税收贡献的分类测算方法[J].旅游学刊,2001(2):16-19.

[10]陆林.旅游的区域环境效应研究:安徽黄山市实证分析[ J].中国环境科学,1996(6):418-421.

[11]刘赵平.再论旅游对接待地的社会文化影响:野三坡旅游发展跟踪调查[J].旅游学刊,1998(1):49-53.

[12]赵希涛,李铁松,和尚礼.中国云南:白水台[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8:9-19.

[13]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9:227-228.

[14]斯蒂芬·L.J.史密斯.旅游决策与分析方法[M].南开大学旅游学系,译.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1:314-329. H/Igc3HhUzjdurT2JTJ9qUSp9JYHGmyS7WGUltfQOXz4bhXEpsKLJvTad6L1GqO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