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2 文化旅游的内涵与类型

文化与旅游日益融合,文化旅游受到空前重视。基于文化是意义的集合的概念,本节提出文化旅游是文化意义的旅游生产系统。在此基础上区分了文化旅游广义与狭义的内涵,并从旅游供求角度对文化旅游进行了分类,为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文化日益成为旅游的重要吸引物,全球文化旅游迅速发展。我国1992年开展“中国旅游年”活动以来,有1 /3的主题是文化旅游,旅游内容具体包括文物古迹、民族风情、民间艺术、烹饪王国、百姓生活、中华文化、丝绸之路等。近来文化与旅游日益融合,文化旅游受到空前重视,文旅、文创成为旅游行业中最热的词汇之一。尤其是文化部与国家旅游局合并后,文化旅游获得了更高的关注度与发展。文化旅游如何发展,这首先要在理论上明确文化旅游的内涵与意义。

1.2.1 文化旅游概念与类型的研究述评

文化旅游概念与类型的界定,主要是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的:

1)侧重于旅游需求视角的界定

如世界旅游组织在1985年对文化旅游下过广义与狭义两个定义。西尔伯伯格最偏向于狭义的定义,认为旅游动机与兴趣是文化旅游的出发点,把文化旅游视为主人社区之外的人进行的访问,其动机与兴趣全部或部分是社区或地区的历史、艺术、科学、生活方式或遗产。

2)侧重于旅游供给视角的界定

文化旅游被认为是一种生产与消费同时进行的服务类产品。文化旅游体现在制度文化、传统文化、民族文化、民间文化或历史文化、现代文化、民俗文化、道德伦理文化等方面。肖忠东根据旅游资源开发深度的不同,将文化旅游产品分为3个层面:景观文化旅游产品、风情文化旅游产品、艺术文化旅游产品。刘宏燕以旅游吸引物体系的主题文化为标准,将文化旅游划分为4种类型。总的来说,从归属关系来看,文化旅游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可直接归属文化旅游;第二类属于文化旅游与其他专项旅游的交叉领域。

3)综合旅游供求视角的界定

理查兹在为旅游与休闲教育协会(ATLAS)进行的研究中,提出两种文化旅游的概念:一种是概念性定义,即人们离开定居地到文化活动地收集新信息与新体验以满足文化需求的移动;另一种是技术性定义,即所有人为特定文化吸引物而进行的移动,这些吸引物包括博物馆、遗产地、艺术表演与非为当地居民举办的节庆。徐菊凤总结了文化旅游的广义、中义与狭义3类观点。鲍勃·麦克彻、希拉里·迪克罗则认为文化旅游可从4个方面进行界定:一是衍生性定义,即文化旅游被置于旅游与旅游管理的框架内,把文化旅游作为一种旅游吸引物或旅游语境;二是动机性定义,旅游的文化动机是其重要因素;三是经验性或意愿性定义,即旅游者具有一定的文化体验;四是操作性定义,即强调旅游者在某文化旅游过程中的参与性。史密斯则把文化旅游视为旅游者通过消极的、积极的或互动性的文化与社区参与,以获得教育、创造性或娱乐性的新体验。

综上所述,已有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文化旅游的概念与内涵进行了界定,具有一定的思辨性与实践指导意义。但这些界定大多围绕旅游者的动机与文化吸引物,较少明确突出文化意义这个文化的内核,即文化旅游意味着什么。同时,当前的概念界定大多侧重于旅游供求的一两个方面,较少从系统视角看待文化旅游。尤其在实践上,在当前文旅大融合、文创大发展环境下,文化旅游概念与内涵未能很好地融合文化意义与文化创造、创新的内涵,因此难以有效地指导实践。

1.2.2 文化旅游概念与内涵的再界定

文化旅游作为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体,应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文化旅游是文化的,是具有文化意义的。关于什么是文化,在当代,文化大致呈现3种用法:一是个人、集体或社会在知识、精神和审美上的发展;二是相当于“艺术”的含义,包括一系列知识与艺术行为及其产品;三是指一个民族、集体或社会的生活方式、行为与信仰的总和。人类学家格尔茨认为,文化就是由人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文化分析就是探求意义的解释科学。澳大利亚文化学者杰夫·刘易斯认为,文化是由集合而成的意义所构建的,这些意义与特定社会群体的价值、道德规范、利益和意识形态相联系,受其影响并与其协调一致。文化是动态的,充满了对意义的辩论与对主导地位意义的争夺,新意义要在人类及其多种沟通形式持续不断的互动中实践才能形成,它们对意义的转化、内爆、创造与再创造都会产生影响。威廉斯认为一个社会形成的过程就是寻找共同的意义与方向的过程。他把文化视为一个由意义、价值、符号等构成的象征系统,文化形成于社会成员所处的物质条件与社会关系。霍尔把威廉斯的意义与价值转换为更具符号学色彩的意义,把文化定义为共享的意义或共享的概念图。他认为文化意义包括人们解释与表征世界的方式,涉及观念、感情、归属感和情绪,以及文化实践与使用事物过程中获取的意义。也就是说,意义是文化的内核,符号是文化的外在表征,意义通过符号进行表达与呈现。费孝通指出,文化意义指的是我们为什么这样生活,这样生活有什么意义,这样生活会为我们带来什么结果。文化旅游作为文化的构成部分,其内核理应是文化意义。它是人们通过文化旅游来解释与表征世界的方式,涉及旅游的观念、感情、归属感、情绪、价值与功能。文化旅游构成了一个文化意义的系统。可以说,文化意义讨论是文化旅游的出发点与最基本的判断标准。

其次,文化旅游是一个旅游意义的生产体系。本雅明开创文化生产模式研究以来,对文化生产模式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个整体的综合研究范式。不少学者把文化视为一个“产品和消费”的过程。文化的生产、消费、复制已成为文化研究的中心。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文化、社会和商业之间的相互交织比以前更为紧密,单一领域的文化工业逐步向多元领域的文化产业发展。由于文化是文化意义的表意系统,文化产业就成为与社会意义生产最直接的机构的集合。因此,文化旅游就是与文化意义生产最直接的旅游机构综合体,构成了文化意义的旅游生产体系。其中,旅游动机、旅游消费、旅游行为、旅游体验、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旅游业态等多种供求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最后,文化旅游具有旅游时空结构的特性。在时间序列上,文化旅游既包括旅游者在旅游前的旅游动机、旅游中的旅游消费与旅游行为、旅游后的旅游体验,也包括旅游目的地旅游发展前具有的旅游资源与旅游发展初心,旅游发展中提供的旅游产品与旅游业态,以及旅游发展后所产生的旅游效应,这些不同的阶段与过程都蕴含或产生不同的旅游意义。在空间结构上,文化旅游包括旅游客源地、旅游通道、旅游目的地。文化旅游不仅是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也是旅游者与目的地在时空上的相遇。文化旅游目的地在历史、民族、遗产、民俗、生活、艺术、科技、宗教、记忆、叙事、故事、景观等方面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它们不仅蕴含丰富的历史与文化价值,而且是活态文化的载体。文化旅游目的地既具有开展文化旅游活动的空间场所与物质载体,又依赖其蕴含的意义与价值来吸引旅游者。在这个过程中,旅游地成为一种媒介。通过它,各旅游行动者与世界、旅游符号与环境得以协商,从而可以生成各自清晰的意义。其文化意义是文化旅游地在长期历史发展与演化中逐步形成的,它不完全是物质的,也是心灵的,是各种印象与联系、记忆与情感的产物。

因此,文化旅游就是进行文化意义生产的旅游系统。其文化意义来自旅游者主导的旅游行动者及其互动。它贯穿旅游时空过程,形成于旅游供求互动。在此,基于雷帕构建的旅游系统,本节构建了新的文化旅游系统(图1.1),突出了文化意义的核心地位,也反映了“旅游是文化的”这一旅游学的核心命题,经济也是文化意义的一种类型(表1.1)。

图1.1文化旅游系统示意图

表1.1 文化旅游的主要内涵

与此同时,由于文化意义的内涵较广,上述概念虽界定清晰,但在内涵上比较泛化。因此可借鉴其他学者的做法,将文化旅游的内涵分为广义与狭义两个方面,二者可在不同语境下应用。广义上,能进行文化意义生产的旅游都算文化旅游。这基本上可以泛指所有的旅游,包括自然的、生态的,因为基本上任何旅游都具有一定的价值、功能与意义。广义的内涵在涉及旅游者的生活方式与旅游方式,以及旅游企业的创造性供给时较为适用。但广义的内涵由于范围过大,专门讨论文化旅游就失去了意义,不利于文化旅游的深入研究,因此有必要缩小其范围,聚焦于“文化”的意义,而与其他的如经济、社会、政治、生态等的意义区分开来。狭义的文化旅游,主要涉及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意的旅游,尤其是以文化为主要吸引物的旅游。

1.2.3 文化旅游的类型

文化旅游作为文化意义的旅游生产系统,其意义生产贯穿旅游需求维度与旅游供给维度的旅游时空之中,下面分别从这两个维度的意义视角来划分文化旅游的类型。

1)基于旅游者角度划分的文化旅游类型

旅游者的文化意义,融入其生活方式与旅游方式,依赖旅游动机、旅游行为与旅游体验和文化参与、文化消费及文化体验,涉及外部客观世界与个人主观解释的互动,它是随不同的人而变化的。具体而言,关于旅游者的文化意义,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应用较为广泛。皮尔斯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提出旅游需要层次模型,包括放松需要、刺激需要、关系、自尊与发展、自我实现。格雷提出休闲旅行的两种驱动力:漫游癖与恋物癖。戴恩进一步明确了“推力”与“拉力”。在艾泽欧—阿荷拉模型中则呈现为寻求内在满足的欲望和规避外在环境的欲望,在二者都强烈的状态下呈现探寻未知世界的心理倾向。克朗普顿将旅游动机分为推动型动机与拉动型动机,前者包括逃避世俗环境、寻求自我和评价自我、放松、声望、回归、增进亲友关系、加强社会交往,后者包括新奇、教育。克里彭多夫认为旅游动机包括消除身心疲惫、社会补偿与社会整合、逃离现实、发展人际关系、拓展心智、追求自由与自主、寻求自我实现和获得快乐8个方面。布兰克和佩特科维奇把城市旅游动机归结为探亲访友、商务与会议、户外游憩、娱乐与观光、个人原因、购物等。世界旅游组织和联合国统计委员会推荐的旅游技术性统计定义中,旅游目的包括六大类:休闲、娱乐、度假,探亲访友,商务、专业访问,健康医疗,宗教(朝拜),其他。谢彦君把旅游体验视为旅游现象的硬核,认为旅游体验包括结构张力之下的补偿性旅游体验、寻找精神家园的遁世性旅游体验、认知性旅游体验、另类色彩的极端旅游体验。陈才借鉴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旅游体验的深度结构分为感官体验、身体体验、情感体验、精神体验、心灵体验。

根据对这些旅游者动机与体验等旅游者文化意义的文献梳理与综合,不难看出人的意义贯穿于人的心灵、思想、身体、情感、生活与生产等的体验中。基于此,旅游文化可归纳为以下几类:①心灵体验型。它是以信念、信仰、理想、自由、自我实现等为主导意义的旅游,如追求回归自然的生态旅游、净化心灵的宗教旅游、向往理想生活方式的遁世之旅、坚定信念的登山之旅、自我实现的公益之旅。②学习与思想体验型。它是以满足好奇心、探寻文化真实性、提升审美能力、学习与增长知识、激发人的思维与思想、追求真理等为主导意义的旅游,如自然审美、文化教育、修学研学、文化创意等旅游活动。③身体体验型。它是以强身健体、修身养性、休闲放松为主导意义的旅游,如美容、美颜、美体、食疗、疗养、保健、运动、康体、健身等活动。④情感体验型。它是以促进社会交往、维系情感与爱为主导意义的旅游活动,如有关亲情、友情、爱情、祭祖、思乡、怀旧、念古、感恩、家国情怀等的活动。⑤生活体验型。它是以追求差异化或新型生活方式的旅游,如参与刺激、冒险、娱乐、电影、音乐、艺术、美食、摄影、户外运动等休闲与度假活动。⑥工作与生产体验型。它是与工作和生产活动有关的旅游,如商务旅游、专业访问、志愿旅游等。

2)基于旅游资源划分的文化旅游类型

旅游资源是吸引旅游者的各种事物与要素,蕴含了丰富的文化意义。从旅游资源的价值与功能主导的文化意义来看,文化旅游大致分为以下几类:①家园与民俗文化型。例如,各种类型的传统村镇仍然是人们主要的居住地与家园,当地人的生活方式与民俗文化往往是旅游地的主要吸引物。②遗产文化型。它包括各种自然与文化遗产、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例如,各种遗址遗迹、文物保护单位、名城名镇名村等都是典型的文化遗产,是作为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主要对象,具有研学、怀旧、纪念、休闲娱乐等功能,山岳、水域、动植物、气候与气象等自然资源也具有科研、观光、教育、康体与休闲等价值。③产业文化型。农业、矿业、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文化、艺术、教育、科技、体育、医疗、卫生等各种产业不仅具有其产业本身的功能,也兼有一定的旅游价值与功能。④旅游与休闲文化型。它主要是指专门化的旅游与休闲活动及场所,如各类公园与旅游景区等。

3)基于旅游文化主题划分的文化旅游类型

主题是旅游发展的魂魄。根据旅游发展的文化主题,文化旅游大致分为以下类型:①山水文化型。它是以天然的地文与水文等自然景观为载体,发展以山水审美与山水文化等为主题的旅游形式。各种名山胜水不仅具有特殊的外在景观形态,也融入了人们的价值观念、情感与身份认同,成为某种文化符号,如“五岳”。②历史文化型。它是以历史文化为主题的旅游形式,包括历史文化名城名村、文博设施以及相关的主题景区,如西安大唐芙蓉园、杭州宋城。③家园与民族民俗文化型。它是以各地居住场所与民俗文化为主题的旅游形式。如摩梭人、印第安人、毛利人、澳大利亚土著人等居住地的融居住、服饰、饮食、宗教、节庆等的民族文化之旅。④现代时尚文化型。它是以现代化、时尚元素为文化主题。例如,纽约、悉尼、米兰、迪拜、香港、上海等时尚都市开展的时尚旅游活动。⑤休闲度假文化型。它注重旅游者放松、康体、休闲、娱乐等。⑥社交与情感文化型。它以亲子、家庭、情侣、亲友、祭祖、思乡、怀旧、念古、感恩、家国情怀等为主题。⑦文学艺术型。它是以文学、音乐、绘画、美术、雕塑、影视、摄影等为主题。⑧产业文化型。它包括农业、矿业、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文化、艺术、教育、科技、体育、医疗、卫生等各种产业本身的功能,也包括一定的旅游价值与功能。⑨创意文化型。它是以非遗文化、文学、艺术、专业学习等为主题,如故宫文创。

4)基于旅游业态划分的文化旅游类型

旅游业态是旅游产品与旅游经营的融合体,它不仅直指文化主题,也关系旅游经营效益,更涉及旅游者旅游文化体验的广度与深度。根据文化旅游产品的业态,文化旅游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①景区依托型。它主要是依托自然风景与传统文化,以景区门票经济为主导盈利点的文旅业态。②文化博览型,即主要以收藏、保护与展示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现代文化为主要功能的文化旅游,如故宫博物院、秦始皇陵兵马俑、上海科技馆、广州科学中心等为代表的文化展览馆、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馆、科技馆等。③文旅村镇型,即以某类文化为主题的、具有村镇空间形态的、含有特有文化IP与较高文化创意的、以多个产业价值链为盈利点的文旅业态,如北京古北水镇、云南大研古镇与彝人古镇、浙江乌镇、安徽齐云山小镇、宁波市奉化区溪口滕头村等。④主题游乐型,即围绕某娱乐主题进行人工化构建的具有一定范围的休闲娱乐场所。它包括历史、民俗、农业、工业、商业、军事、动植物等类型的景观、活动与表演,如西安的大唐芙蓉园、昆明世博园、上海野生动物园、常州环球恐龙城、盐城大丰区中华麋鹿园景区;也包括基于高新科技的大型主题公园,如上海迪士尼乐园、欢乐世界、万达乐园等。⑤旅游度假区型。它融合了放松、社交、康体、养生、蜜月、美食、购物、娱乐、聚会等综合性功能与主题,以休闲娱乐、酒店、餐饮、商务会展、地产项目等多产业链盈利为主导,如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广州长隆旅游度假区等。⑥游憩街区型。它主要以街区为载体,集休闲、美食、购物、娱乐等多种游憩功能于一体的文化旅游地,如北京南锣鼓巷、成都宽窄巷子等。⑦文化节事型,即各种传统的与现代的体育赛事、节庆、庆典、文化演出、经贸活动等大型活动与事件,如奥运会、世界杯、广交会、博鳌亚洲论坛、世博会、青岛啤酒节等。⑧产业融合型,即“各个行业+旅游”形成的跨行业融合经营的旅游业态,如“农业+旅游”中的广东雁南飞茶田、北京蟹岛温泉度假村,“工业+旅游”中的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烟台张裕葡萄酿酒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旅行社+教育机构或学校”推动的研学旅游,“影视+旅游”中的横店影视城、宁夏镇北堡西部影视城,“体育+旅游”中的深圳观澜湖高尔夫休闲度假区,“艺术+旅游”为艺术学习、写生、艺术创作等进行的旅游活动,“电视塔+旅游”中的东方明珠、广州电视塔,等等。

5)基于旅游商业化程度与旅游效应划分的文化旅游类型

商业化程度不仅关系文化的真实性,也涉及旅游的经济、社会文化与生态效应。根据文化商业化程度与旅游效应状况,文化旅游大致可分为以下类型:①文化原生态型。这个类型的文化旅游地较少采用人工化的地方营造措施,而主要遵循当地长期形成的历史文化脉络进行文化意义生产,呈现较为原生态的文化内涵,如各种传统村落。这种类型商业化程度低,文化原真性强,但经济发展效应不足。②文化遗产型。这种类型加强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并适度商业化,为遗产寻求者提供了一些新的商品和服务,如手工艺品、标志性的食物和饮料、独特的住宿体验。世界文化遗产地、文物保护单位、名城名镇名村等都是典型的文化遗产型。这种类型可较好地保护、传承传统文化,但负面效应也会增强。③文化商业化型。这种类型的商业化程度高,能供应大量娱乐设施与仿真商品,以吸引后现代旅游者。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有效地改善了民生,提升了地方人民的生活质量,繁荣并发展了民间文化与文化市场。但商业化程度可能过高,影响对当地传统文化的传承。④文化创意型。这种类型以创造性思维为标志,提供创意景观、创意商品、创意艺术、创意表演、创意活动等,可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1.2.4 结语

文化旅游需从文化意义与旅游特性的时空融合视角出发,将文化旅游视为文化意义的旅游生产系统,从旅游供求与时空维度分析文化意义的生产过程,并划分不同的文化旅游类型,这样既能厘清文化旅游的理论脉络,也能更好地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当然,文化旅游是一个动态系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会出现更多不同文化意义的旅游形态。

参考文献

[1]平措卓玛,俆秀美.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辨析[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27(12):65-67.

[2]朱梅,魏向东.国内外文化旅游研究比较与展望[ J].地理科学进展,2014,33(9):1262-1278.

[3]王文祥.文化旅游产业国内外研究综述[J].学术交流,2010,200(11):122-124.

[4]肖忠东.我国文化旅游产品的系统开发[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1(1):48-51.

[5]刘宏燕.文化旅游及其相关问题研究[J].社会科学家,2005(S1):430-433.

[6] SMITH M K. Issues in cultural tourism studies [ M]. London:Routledge, 2016:16-18.

[7]徐菊凤.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理论与实践的若干问题[ J].旅游学刊,2005,20(4):67-72.

[8]菲利普·史密斯.文化理论:导论[M].张鲲,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8-10.

[9]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M].韩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5.

[10]杰夫·刘易斯.文化研究基础理论[M].郭镇之,任丛,秦洁,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6-17.

[11]雷蒙·威廉斯.希望的源泉:文化、民主、社会主义[M].祁阿红,吴晓妹,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4-5.

[12]斯图尔特·霍尔.表征:文化表征与意指实践[M].徐亮,陆兴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3-5.

[13]费孝通.重建社会学与人类学的回顾和体会[ J].中国社会科学,2000(1):37-51.

[14]周宪.文化表征与文化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3-8.

[15]大卫·赫斯蒙德夫.文化产业[M].张菲娜,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2-20.

[16]CROUCH D. Spatialities and the feeling of doing[J]. Social and Cultural Geogra phy, 2001,2(1):61-75.

[17]FLETCHALL A M. Place-making through beer-drinking: a case study of Montana’s craft breweries[J]. Geographical Review,2016,106(4):539-566.

[18]保继刚.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8-29.

[19]马耀峰,李天顺,刘新平.旅游者行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5-6.

[20]谢彦君.旅游体验研究:一种现象学的视角[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107-121,149-170.

[21]陈才.旅游体验的性质与结构:基于博客游记的探讨[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0:181-185. yUSrLDKiL+ETVHbsiw1av/JRdTEuScd+a4c79Ab3oa50x1GhMYL2xaC1wFlL+dE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