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现代图书馆发展趋势

现代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功能的不断扩充,特别是全球互联网技术和网页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分散、孤立、封闭的传统图书馆运营模式发生了根本改变,进一步拓展了图书馆有限的馆藏资源,使图书馆经历着一场从以印刷品为主的传统图书馆向以数字化、电子化、网络化为基础的新型图书馆转变的重大变革,同时对馆员素质和服务理念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图书馆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

一、现代图书馆的发展趋势

半个多世纪以来,由于社会与经济需求持续提升以及高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和采用,图书馆面貌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就科技发展而言,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将向电子图书馆、网络图书馆、数字图书馆、虚拟图书馆转型。现代信息技术不仅带来了图书馆工作环境与服务手段的变化,同时也使图书馆发生了形与质的转变,概括起来,21世纪图书馆大致有以下发展趋势。

(一)图书馆建筑无形化、虚拟化

随着国际互联网的功能不断扩充、性能不断提高,图书馆的存在形式将发生重大变革,未来图书馆的边界在不断扩大、模糊。“馆舍”将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客观建筑实体,也不再是一个个彼此独立的书库,而是一个个建立在计算机网络上的“互联空间”,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虚拟图书馆”。国外有的把它定义为:“经搜集并组织了的随机提供给用户的电子信息源。”它没有围墙,没有固定形态,但确实存在。可以这样描述:虚拟图书馆是以电子文献信息资源为基础,以分布式计算机为作业手段,由远程通信网络连接起来的、结构有序的集成化信息网络系统。作为自然存在的图书馆是信息网络系统中的一个节点,而不再是一个孤立的知识宝库。它远远超越了物理场所的限制,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约束,把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数据库有组织地连接起来,用户的信息需求完全由网络上的信息资源作保障,它所追求的目标将不再是完整的藏书建设,而代之以网上的信息服务向用户提供一个可访问全球资源的信息中心。

(二)馆藏结构多元化

由于缩微技术、计算机、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光盘存储技术的应用以及新型信息载体的不断涌现,图书馆的藏书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未来图书馆将不再单靠文字形式来传递信息,用户接收的将是同时具有文字、图像、声音等形式的多媒体文献信息。图书馆将不再局限于收藏单一的印刷型的书、刊、报等,而是主要收藏音碟、影碟、录像带等视听型、光盘和磁盘及其他阅读型文献资源。这些现代化的馆藏结构与发展中的传统图书馆文献一起构成了馆藏资源结构的多元化。

(三)信息资源数字化

馆藏信息资源以计算机可读形式存储,是21世纪图书馆的一个显著特征。图书馆将所有馆藏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形成规模巨大的信息数据库,通过与通信网络有机地结合,向本地或远程用户提供服务,这是资源共享的关键一步。

馆藏信息资源数字化的核心实质上是数据库的建设,它将是我国信息资源开发的重点,包括:

①书目数据库建设。传统图书馆的卡片式目录曾被认为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历来备受重视。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一传统的手工组织起来的卡片目录已不适应现代技术发展的要求,书目数据库的建设,将把读者和馆员从烦琐的查阅、组织目录的环境中解脱出来,计算机将取代昔日人们心爱的卡片目录,人们坐在计算机终端前就可以轻松、快捷地检索到数据库中的任何信息。通过计算机网络还可进行异地联机编目和检索,这是书目资源共享的前提。

②全文数据库建设。它既包括对计算机化的各种信息资源的二次加工建库,又包括对记录在传统介质上的大量信息资源的录入、建库。另外,越来越多的出版商将直接在互联网上出版与印刷版相对应的全文数据库,用户可随时在网上像翻阅印刷型文献一样,随意翻看自己所需的信息,并可以下载到自己的计算机中。光盘等大容量存贮介质的出现,多媒体、超媒体技术的日趋成熟,更为信息资源的全面数字化和多功能信息服务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而数据库与信息网络相结合,将开辟更加广阔的信息服务领域。

(四)资源共享全球化/远程化

伴随信息爆炸而来的文献爆炸,使世界上所有的图书馆都不堪重负。信息总量的剧增与快捷、准确、及时地获取信息的社会需求存在着严重的矛盾。在传统框架的图书馆内,这些问题无法得到解决,还有购书经费的持续紧缺与文献资源保障能力的不断下降,也是困扰全球所有图书馆的大难题,即使发达国家也不例外。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为图书馆的变革提供了有效手段。

资源共享一直是图书馆探索研究的重要课题,人们早就提出了“合作藏书”“共建共享”的构想,如,早在1942年美国就出台了“法明顿”计划,20世纪70年代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实施世界书目控制(UBC)和出版物国际共享(UAP)计划,以及1957年我国颁布的《全国图书协调方案》等,虽然部分地解决了一馆一地对信息资源占有的有限与用户对其使用的无穷选择性的矛盾,但对因时间与空间引起的操作等问题并未有效解决,而计算机网络的开通,使这些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使原来的时空概念被彻底打破,远隔重洋的距离和时间都缩小到零,图书馆只要纳入网络,其馆藏信息资源将从有限扩大为无限,只要信息能调进来,所有的网上信息都可以看作本馆资源,而无须顾及实际收藏和这些资源的图书馆或信息机构离自己有多远。图书馆将不再为文献资源分布太广与购书经费短缺而苦恼。在网络环境下,文献的保障体系将从分散的、自给自足型的体制向统一的、资源共享型的体制转变,于是,布满计算机和通信线路的设施取代了往日密集如林的书架和宽敞的阅览室,高效、快捷的“及时提供”取代了图书馆历来所追求的“大而全”“小而全”。

国际互联网不仅使人们的信息交流变得异常快捷,它还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创造了一种天下大同、人人平等的氛围。在网上,没有国内外之分,没有超级大国与第三世界之分,在网上,人人都是地球公民。通过图书馆的全国或全球性网络系统,用户在家或办公室里便可享受各种信息服务,如,在国内我们可以检索到英国不列颠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馆藏目录以及各种数据库的数据资料,同时我国一些大部头馆藏古籍,如《二十四史》《古今图书集成》等,也可以通过网络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利用,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不再只是一种设想。至此,人类对我国唐代诗人王勃诗句中那种“天涯若比邻”的境界有了实际的感觉,人类将真正体会到我们生活在一个“地球村”的含义。

(五)馆员素质专家化

现代信息社会,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文献处理工作中的广泛应用,使图书馆的管理手段、工作方式和服务内容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图书馆的职能将由藏书建设和文献保障活动转变为对信息资源的开发提供和对用户利用文献信息的教育培训上,未来的图书馆员将不再是借借还还的管理员,他们将从日常的体力操作中解放出来,从事更细密、更科学的脑力思考和技术活动,他们将是图书馆学研究者,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信息资源开发方面咨询服务的专家。

首先,图书馆员要掌握计算机知识和网络技术。21世纪的图书馆将是人机结合的图书馆,图书馆员主要通过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来开展业务活动和为读者服务,图书馆的工作从采访、编目、典藏、借阅到咨询服务,无一没有计算机的参与,手工时代的文献整序工作和读者服务工作已全部计算机化。因此,他们不仅要具备图书馆学、情报学方面的知识,还要掌握计算机编目的方式、方法以及计算机管理、检索技术,工作才能得心应手。

其次,图书馆应具备网上获取信息的能力。21世纪的读者自身利用图书馆各种设备进行“自我服务”的比重将不断增加,图书馆对读者服务的方式将从“物的传递”向“知识的传递”转变。由于现代科学的交叉、渗透、分化、综合,互联网上信息异常丰富,这为信息利用者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保障,同时又为使用者迅速准确地获取信息增加了难度,如果不掌握从网上获取信息的能力,人们将只能徘徊于信息网络之外,成为信息的“穷人”。因此,寻求一种快捷、准确地获取网上信息的技术是未来图书馆员作为“电子信息资源导航员”必备的技能之一,更重要的是还要对读者进行网上获取信息的指导,帮助他们打开利用世界信息资源的大门。

最后,图书馆员应具有对信息的鉴别筛选能力和良好的外语水平。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最大的特点是无限、无序。知识的交换通过功能强大的信息网络,使图书馆与外部连成巨大的信息库,形成一个无限的信息空间,信息量的急剧增加,使网络空间无序扩张,造成越来越多的混乱,大量有用和无用的甚至是错误的信息堆积在互联网上,致使信息资源的吸收率下降。对此,图书馆员需要把网上丰富多彩的信息加以筛选和梳理,随时组织网上有用信息,卸载和剔除无用及多余信息,建立具有本馆特色的信息资源网。互联网上的信息部分是英文信息,因此,良好的英语水平也是21世纪图书馆员不可缺少的技能之一。

二、未来图书馆的主体形态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网络的普及、现代通信技术及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在可预见的未来,图书馆的形态必定发生很大的改变,传统的图书馆在新技术的推动下,将以更新的形态、更好的服务出现在读者面前。关于图书馆新的形式,最常见的就是电子图书馆、虚拟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复合图书馆和移动图书馆。

(一)电子图书馆

1.电子图书馆的概念

电子图书馆通常指在局域网上构建的图书馆。它是将图文信息、文献资料数字化后,存贮在光盘或磁盘(服务器)上,读者通过网络上的工作站(终端)实现浏览、查寻、阅读、打印等多项需求。当前,通过光盘库或光盘塔在网上运行的图文信息,是电子图书馆的基本形态。

2.电子图书馆的特点

①馆藏均为电子出版物。

②读者通过计算机终端检索,通过移动存储设备来复制获取电子信息。

③通过网络进入所有电子图书馆查看及检索馆藏。

(二)虚拟图书馆

1.虚拟图书馆的概念

虚拟图书馆一般指在广域网上构建的图书馆。当前国际上最大的虚拟图书馆就是众所周知的在互联网上构建的图书馆。它是由用户(某个图书馆或读者个人)自己通过目录管理软件(一种网络资源管理软件)、HTTP/HTML(超文本传输协议/超文本标记语言)等工具对所需的文献资源建立的超级链接。一旦这种超级链接创建成功,用户就可以随时访问链上的任何资源,相当于自己有了一个图书馆,其实用户本身并没有任何实际的物理资源,所以称为虚拟图书馆。当用户的终端与互联网实现了连通,便可以在网上漫游世界,在网上访问、浏览、阅读世界入网图书馆的馆藏信息。

2.虚拟图书馆的特点

①脱离了物理实体。虚拟图书馆没有馆舍的概念,它是一个形式虚拟但提供了实际信息服务的网络环境。它依赖于计算机网络与搜索引擎技术的发展,通过优化的数据库界面,快速、准确地检索用户所需的相关信息。

②脱离了馆际和地域的概念。虚拟图书馆通过网络突破了馆际和地域的约束,实现了最大化的本地和异地资源共享。用户阅读空间从此不再受地域的限制,只要有网络连接和相应的配套设施,用户就可以在任意地点登录虚拟图书馆,浏览馆藏信息资源,使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完全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③全面的、高度数字化的海量信息资源。数字化是虚拟图书馆的前提条件,全面的数字化信息为压缩存储空间、改进信息的组织方式、提高检索速度、方便用户远程检索等奠定了基础。这是虚拟图书馆的基本特征。

④高智能的个性化信息服务。虚拟图书馆把个性化的服务发挥到更加淋漓尽致的程度,其服务模式一般由用户界面、网络和通信、信息资源、数据库管理和检索系统以及附加的检索系统构成,提供依托数字化的统一跨库检索服务。它的服务模式是以用户为中心,提供个性化的主动信息服务。

⑤高频度更新的动态信息资源。在各种现代高科技支持下的虚拟图书馆中,其信息资源具有高度的实效性,将以零时差的效率来适应信息的快速化。

(三)数字图书馆

1.数字图书馆的概念

数字图书馆是用数字技术处理和存储各种图文并茂文献的图书馆,实质上是一种多媒体制作的分布式信息系统。它把各种不同载体、不同地理位置的信息资源用数字技术加以贮存,以便进行跨越区域、面向对象的网络查询和传播。它涉及信息资源加工、存储、检索、传输和利用的全过程。通俗地说,数字图书馆就是虚拟的、没有围墙的图书馆,是基于网络环境下共建共享的、可扩展的知识网络系统,是超大规模的、分布式的、便于使用的、没有时空限制的、可以实现跨库无缝链接与智能检索的知识中心。

2.数字图书馆的特点

①信息资源数字化。拥有海量数字资源是数字图书馆开展服务的基础,这直接关系到数字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质量。数字图书馆通过馆藏资源数字化和购买电子文献资源,使图书馆资源数字化,然后将数字化资源经过组织、逻辑安排存储到计算机内,以数据库的形式放到服务器上,从而达到海量数字化。

②信息传播与服务网络化。数字图书馆通过全球化信息网络为分散在全球各地的用户服务,它通过网络随时发布各种资源信息,引导用户利用图书馆,可以远程解决用户在资源利用中遇到的问题,变被动为主动。

③信息资源及利用共享化。数字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基础,在信息利用方面体现出的共享性使更大范围内的用户可以更广泛、迅速、便利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有助于消除原先的信息壁垒。目前,随着区域型、行业型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数字图书馆之间的共建共享和协同服务已成为建设的重点。

④文献信息实体虚拟化。随着数字图书馆信息实体以数字化和网络化的电子文献替代传统图书馆的纸质文献,文献资源逐步变得虚拟化。除了文献信息实体虚拟化外,读者也开始从阅读纸质文献转变为畅游虚拟的网络世界。读者逐渐减少进入文献信息中心馆的次数,在家里、办公室、网吧通过网络即可进行信息查询、知识获取和信息利用等。

⑤文献用户界面友善化。数字图书馆要求开发出充分体现人性化、个性化的友好用户界面,使用户在多种检索途径中选择适合自己习惯的检索方法,彻底改变传统图书馆的用户服务模式。

⑥文献信息表现多样化。数字图书馆所提供的信息服务不仅包括文字图片等传统信息服务,而且还包括声音、录像等音频、视频信息服务。数字图书馆利用现有成熟的技术和设备,将书刊、古籍善本等资料录入到计算机中,以图像文件或文本文件的形式存储在计算机中。同时,也可以采用音频、视频采集设备及压缩技术将录音、录像、唱片、幻灯片等声像型文献采集到计算机内,实现这些资料的数字化。

⑦信息资源加工职能化。信息工作者在建设数字图书馆时,不但要对文献信息进行数字化,还要进行数据库的开发研究,建立不同门类的数据库;不但要进行学科前沿信息的整理分析,还要建立学科前沿数据库;不但要进行地方特色文献信息研究,还要建立地域特色数据库等。

(四)复合图书馆

1.复合图书馆的概念

复合图书馆概念最先由英国图书馆学家苏顿(S.Sutton)提出,他认为从传统图书馆到数字图书馆的连续变化中存在4种图书馆形态,即传统图书馆、自动化图书馆、复合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从传统图书馆到复合图书馆,不是一个自然进化的过程,而是一场由量变到质变的重要跨越,不仅是图书馆运行机制、服务手段及工作方式等的变革,也是图书馆发展理念的更新与转型的过程。复合图书馆的“复合”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有机的融合。复合图书馆是集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的优点,运用数字图书馆技术,跨越不同载体,拓展与延伸图书馆的服务功能,为信息用户提供更为广泛服务的一种图书馆存在形态。

2.复合图书馆的特点

①纸质馆藏与数字馆藏并存。目前,数字图书馆方兴未艾,势头迅猛,而传统图书馆仍然拥有稳定的生存空间。仅以馆藏资源为例,纸质馆藏有着其自身内在的无可替代的价值,这种价值使得纸质的资源在很长远的未来不可能也不必要被数字资源全面取代,而数字资源在其存储、传输、共享与便捷等方面的价值,又是纸质馆藏所无法比拟的,两者互相依存、互为补充的融合关系成为必然。

②传统服务与新技术智能化服务并存。在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运作中,传统的人工服务与数字化资源的网络服务也都遵循着一种互补共存的复合关系。

③传统管理与现代化管理并存。图书馆新的发展、新的运作形态就必然要求用崭新的管理方式和思想来进行管理。依托于传统的馆舍又在新技术支持下展现出新形态的图书馆,需要传统管理思想与开放的现代先进管理思想有机融合而产生出的新的复合管理模式。

复合图书馆是未来发展形态中离现实最近的一种形态,目前绝大多数的图书馆都正处于复合图书馆阶段。

(五)移动图书馆

1.移动图书馆的概念

移动图书馆作为现代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的一种崭新的服务系统,是指依托目前比较成熟的无线移动网络、国际互联网以及多媒体技术,使人们不受时间、地点和空间的限制,通过使用各种移动设备(如手机、掌上电脑、E-Book、笔记本等)来方便、灵活地进行图书馆图书信息查询、浏览与获取的一种新兴的图书馆信息服务。

2.移动图书馆的特点

①移动性。移动图书馆以电子无线技术为支撑,不但能够储存海量信息,而且用户不必依赖计算机,而是通过各种移动设备进行访问,从而超越了时空的限制,实现了随时随地互联。用户不受时空约束就能通过移动设备获取所需信息,也提高了图书馆的服务效率。因此,移动性是移动图书馆最基本的特点。

②个性化服务。图书馆根据用户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个性化定制信息服务,用户也具有更大的自主性,可以对信息进行选择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个性化服务是图书馆服务向个性化方向转变的体现。移动图书馆利用无线通信技术将无线通信网络和图书馆完美结合起来,移动图书馆服务平台可以随时随地将传统图书馆的服务提供给用户,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通过终端获得图书馆的信息与服务。

③互动性。传统图书馆中,用户均是被动地接收知识信息等,而移动图书馆则实现了用户自主选择信息服务。在移动图书馆中,移动终端具有双向交互功能,一方面,用户通过移动设备进行咨询、建议,可以实现馆员与用户的实时交流;另一方面,用户通过终端设备查询图书馆的馆藏,可以进行预约等自动服务,这都是移动图书馆互动性的体现。用户根据自己的需要,可以有选择性地定制服务,这标志着图书馆服务的又一大提升,充分体现了图书馆“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宗旨。

④集成性。移动图书馆实现了与图书馆OPAC系统的集成,为用户提供馆藏文献的检索和自助服务;实现了与数字图书馆门户的集成,提供了电子资源的一站式检索与全文移动阅读等。

⑤服务全天候。移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可以实现24小时不间断服务。图书馆的移动信息服务平台可以随时随地为用户提供自动回复服务,包括短信咨询、实时服务等。 H1DJKFlEOQIfXNruCqIJfgZu8Eni4gO3bL043Qzp9T7jWW4AfutXXG4fQpyS+FU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