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病是由多种病因相互作用所致的复杂进行性心血管综合征。《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 2019》显示,我国高血压患病人数已达 2.45 亿人。但高血压可控可防。研究示收缩压每降低 10 mmHg,或舒张压每降低 5 mmHg,患者死亡风险降低10%~15%,脑卒中风险降低 35%,冠心病风险降低 20%,心力衰竭风险降低 40%。
分级是血压管理的基础,分级管理有利于广大医务人员及患者准确诊断及评估高血压,以便有效地使用降压药物,提高治疗率,但仅仅对血压进行分级是不够的。患者血压的具体数值仅是高血压病的一个生物标志,对患者高血压预后更重要的是血压对心脏、血管的结构与功能改变,以及对肾脏、脑组织的损伤程度。
在早期高血压的诊断治疗中,尽管人们已经做出巨大努力,但血压<140/90 mmHg达标的患者不到 30%。而在达标患者中仍有 2/3 的患者出现心血管事件。因此对高血压患者的风险评估在治疗中极为重要。只有少部分高血压患者为“单纯”高血压而不伴有其他危险,80%~90%的高血压患者有血压升高以外的心血管危险因素。1961 年Framingham的研究报告中第一次使用了“危险因素”一词。随后研究证实心血管病的危险性是由多个危险因素的协同作用导致的,并提出了“心血管病整体危险”概念。2003ESC/ESH欧洲高血压指南第一次提出高血压的危险分层。之后,2005 年中国高血压指南也根据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或临床并发症进行高血压危险分层。其临床意义在于以下两方面。①明确高血压治疗方式:仅根据血压水平决定高血压的治疗过于简单。而经过高血压危险分层后,能更具有针对性地决定高血压的治疗方式。②确定高血压患者危险的可干预程度:若在高血压病程中出现亚临床器官损害甚至临床并发症则提示该患者存在较高的心血管事件风险,应进行早期有效的降压治疗。因此,高血压患者的危险分层有利于启动降压治疗的合适时机,选择适宜的血压控制目标,采用更为优化的降压治疗方案,实施对危险因素的综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