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3 高血压不应只关乎血压

高血压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特征的进行性心血管综合征,临床常合并其他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和临床疾病,可损伤重要脏器,出现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慢性肾脏病等并发症,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所以,高血压治疗的根本目标是降低高血压的心脑肾与血管并发症发生和死亡的总风险。

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病及事件的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其与血管内皮损伤、动脉硬化、炎症、脂质沉积等多种病理生理机制有关。高血压与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既有独立的致病机制,又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共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持续性血压升高可导致血流紊乱、剪切力增加,导致内皮功能异常与氧化应激加剧,造成内皮损伤与炎症反应。并存的高血糖、高血脂、肥胖等因素进一步介导内皮炎症反应与氧化应激,不同危险因素相互作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不断进展,最终由亚临床状态进展为具有临床意义的心脑血管病。

国内外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心脑血管疾病是多种危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几种危险因素中度升高时心血管病发病的绝对危险,可以超过单一种危险因素高度升高造成的危险结果。虽然高血压是影响心血管事件发生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但是并非唯一决定因素。除血压水平外,心血管病的绝对危险在相当大的程度是由其他危险因素来决定。因此,高血压患者的诊断和治疗不能只关注血压水平,必须在心血管综合风险评估基础上进行综合干预。

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研究)结果显示,在新诊断的 2 型糖尿病患者中,严格控制血压不但可以显著降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发生风险,还可显著降低微血管病变的发生风险。高血压优化治疗试验(HOT)以及其他抗高血压治疗临床试验的糖尿病亚组分析也显示,严格控制血压可以显著降低无明显血管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心脏终点事件预防评估-3(HOPE3 研究)纳入 12 075 例无心血管病史的中等程度心血管病风险患者,以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非致死性卒中、心力衰竭、血运重建事件作为复合终点,结果显示单独的降压治疗未能使受试者获益,但降胆固醇治疗或降胆固醇联合降压治疗可降低受试者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盎格鲁-斯堪的那维亚心脏终点降脂分支研究(ASCOT-LLA研究)纳入 10 305 例无心血管病,但合并至少 3 项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高血压患者,原计划随访 5 年,但中位随访时间 3.3 年提前结束,原因是联合降脂治疗时主要心血管复合终点(非致死性心肌梗死与致死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风险降低 36%,致死性与非致死性脑卒中风险降低 27%,总心血管事件风险降低 21%,总冠状动脉事件风险降低 29%。对多重危险因素的综合干预可显著改善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死亡风险。

3.3.1 高血压与多重危险因素并存

大量临床研究和流行病学数据显示,高血压不是单纯的血液动力学异常疾病,约90%的高血压患者合并一种或几种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临床合并症,这些危险因素/合并症包括吸烟、超重或肥胖、糖耐量异常、血脂紊乱、睡眠呼吸障碍、蛋白尿、左室肥厚、慢性肾病、脑血管病、冠心病、高尿酸血症等。我国人群筛选数据显示 41.3%的高血压患者合并至少一种血脂异常,75%合并同型半胱氨酸升高,56%合并肥胖,2/3 合并糖代谢异常,30%合并睡眠呼吸障碍。

一项在全球 26 个国家进行的调查研究显示,与单纯高血压患者相比,合并危险因素的高血压患者 24 h各时段血压值均升高,而血压达标率降低 58%。此外有研究显示,高血压患者如合并血脂异常、吸烟、肥胖、糖代谢异常等危险因素,患者心血管死亡风险升高 7 倍,全因死亡风险升高 2.9 倍,且单纯降压治疗对高血压患者的心脑血管病风险管理存在局限性。一项汇集了 68 项随机对照试验的大型荟萃分析显示,降压治疗后的剩余风险随心血管病风险分层升高而递增;以心血管终点与血压达标关系为研究内容的奥美沙坦大型研究(OMEGA研究)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即便血压控制良好的患者,其心血管病风险仍随着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水平分层的升高而显著增加。

近期的研究提示血清尿酸是高血压发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Olivetti心脏研究结果显示,血清尿酸水平每增加 59.5 μmol/L,发生高血压的危险增加 23%,基础血尿酸水平是高血压发病的最强独立预报因子。原发性高血压人群中约 90%的患者合并有高尿酸血症。在治疗过程中尽管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已得到较好控制,但相较于尿酸得到控制或尿酸正常的患者,其心血管事件与血尿酸水平呈显著的正相关,在调整血肌酐、BMI、利尿药等因素后危险度达 1.22。

此外,Framingham研究也指出在高血压患者中,单独与高血压相关的冠心病事件在男性和女性患者中分别为 14%和 5%,而 40%的男性和 60%的女性患者的冠心病事件与 2 个或更多的危险因素有关。

因此,高血压与合并的危险因素/临床合并症相互协同,损害心血管系统,主要表现为血压控制达标率低、心血管疾病和死亡发生率高。高血压的管理不应仅局限于血压本身,更应关注合并的危险因素。

3.3.2 高血压与其他危险因素具有共同病理基础

高血压及伴随的超重或肥胖、糖耐量异常、血脂紊乱、高尿酸、高血黏度、高脂肪肝发生率和高胰岛素血症等危险因素,在本质上均与人体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物质发生代谢紊乱有关,而代谢紊乱的病理基础就是胰岛素抵抗。高血压不是一个孤立的病,而是代谢紊乱表型之一。高血压与糖尿病、肥胖、血脂紊乱、冠心病等都是“代谢紊乱大家族”里的家庭成员,就像一条蔓上长出的几个瓜。目前研究认为高血压及伴随的危险因素有共同的病理基础——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最终可引起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甚至某些癌症,如与性激素有关的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前列腺癌,以及消化系统的胰腺癌、肝胆癌、结肠癌等。例如,肥胖既是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也是糖尿病发病及加重的诱因,而且糖尿病与高血压互为因果。而胰岛素除对物质代谢的生理作用外,作为一种生长因子,高胰岛素可诱导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生长、增殖、分化而出现动脉粥样硬化,此外通过增加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兴奋交感神经,进而促进高血压的发生发展。糖尿病高血压在致心肌损害方面具有协同效应,促使左心室肥厚、心衰及冠心病更快更重发展。高血压患者如果只是进行降压治疗,虽能有效控制血压,但此类患者仍具有较高的死亡率,例如常用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可干扰糖、脂代谢,加重胰岛素抵抗,部分抵消了血压降低的效果。

所以,高血压与其他危险因素具有共同病理基础,临床上不能仅局限于血压水平,还要重视改善胰岛素抵抗为基础的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防治。

3.3.3 高血压与心理因素

高血压绝大多数是需要终生服药的慢性疾病,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血压水平呈上升趋势,进而需要更大剂量、更多种类的药物。再加上当今社会的快节奏、高压力,紧张、恐惧、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发病率显著增加。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而高血压早期的微小动脉痉挛或闭塞会累及额叶、颞叶、脑室周围及边缘系统等调控情绪和各种神经心理的部位,从而出现焦虑、抑郁。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不但对降压药物的依从性常常较差,还可导致血压水平的反复短时显著波动(升高),影响高血压的诊断和治疗,或发展为难治性(顽固性)高血压,并可能成为发生急性心脑血管病的诱因。

因此,除血压及其他危险因素外,还应全程、全面关注高血压患者的心理问题。单纯的心理干预如不能奏效,则应予以相应的精神类药物。现在的研究也证实,抗焦虑、抑郁治疗无论是单独应用还是联合抗高血压药物,都可不同程度地降低血压。

3.3.4 以血压达标为基础,多重危险因素综合干预

我国约有 2.5 亿高血压患者,庞大的患病基数使其成为我国主要心血管病危险因素。2018 修订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除了进一步明确强化降压的临床获益外,将(130~139)/(85~89)mmHg血压水平作为心血管病风险分层的新增标准,根据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和总体风险水平,决定给予改善生活方式和降压药物的时机与强度;同时干预检出的其他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和并存的临床疾病。鉴于我国高血压患者的靶器官并发症以脑卒中为主,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采取强化降压的治疗策略,以期通过更好的血压控制和血脂管理改善我国心脑血管病高发现状。

因此,以血压达标为基础,关注高血压及伴随疾病的管理和控制,着重包括生活方式、胆固醇和血糖等的综合管理,建立高血压患者的综合管理模式。

1)生活方式干预

在任何时候,生活方式干预对任何高血压患者(包括正常高值者和需要药物治疗的高血压患者)都是合理、有效的治疗,其目的是降低血压、控制其他危险因素和临床情况。生活方式干预对降低血压和心血管危险的作用肯定,所有患者都应采用,主要措施包括:①减少钠盐摄入,每人每日食盐摄入量逐步降至<6 g,增加钾摄入;②合理膳食,平衡膳食,控制体重,使BMI<24 kg/m 2 ,腰围:男性< 90 cm、女性<85 cm;③不吸烟,彻底戒烟,避免被动吸烟;④不饮或限制饮酒;⑤增加运动,中等强度,每周 4~7 次;每次持续 30 ~ 60 min;⑥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衡。

2)高血压的降压治疗

高血压的降压治疗见药物治疗章节。

3)血脂管理

高血压伴血脂异常的患者,应在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的基础上,积极降压治疗以及适度降脂治疗。对ASCVD 风险低中危患者,当严格实施生活方式干预 6 个月后,血脂水平不能达到目标值者,则考虑药物降脂治疗。对ASCVD 风险中危以上的高血压患者,应立即启动他汀治疗。采用中等强度他汀类治疗,必要时采用联合降胆固醇药物治疗。

高血压和血脂异常均为ASCVD的重要危险因素,高血压伴有血脂异常显著增加心血管病事件发生的风险。《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 年修订版)》首次明确了中国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一级预防人群的理想胆固醇水平为LDL-C<2.6 mmol/L(非HDL-C <3.4 mmol/L)。

4)血糖管理

高血压患者合并高血糖很常见,同时往往合并其他多种代谢性心血管危险因素。因此,血糖控制强调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药物对多种代谢性心血管危险因素进行综合控制。

(1)血糖控制目标:HbA1c <7%;空腹血糖 4.4 ~7.0 mmol/L;餐后 2 h血糖或高峰值血糖<10.0 mmol/L。容易发生低血糖、病程长、老年人、合并症或并发症多的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可以适当放宽。1 型糖尿病合并肾脏病、眼底病等并发症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应适当放宽。基本原则是不发生低血糖和高血糖急症。

(2)饮食调整的原则:控制摄入总热量,碳水化合物占总热量的 55% ~65%,蛋白质不多于总热量的 15%。尽可能控制体重在正常范围内。在总热量不变的情况下少食多餐。运动和活动的原则:适量、经常性和个体化。推荐骨骼肌等张运动项目例如步行、游泳等,限制强运动项目和运动量。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强调规律的生活,例如定时定量进餐和运动。药物治疗详见《中国 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 年版)》。

5)抗血小板治疗

高血压伴有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患者,推荐进行抗血小板治疗。抗血小板治疗对心脑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的获益主要体现在高危人群,如高血压伴糖尿病、高血压伴慢性肾病、50 ~69 岁心血管高风险者(10 年心血管总风险≥ 10% 或高血压合并 3 项及以上其他危险因素),可用小剂量阿司匹林(75 ~150 mg/d)进行一级预防。阿司匹林不耐受者可应用氯吡格雷(75 mg/d)代替。

6)心房颤动管理

易发生房颤的高血压患者(如合并左房增大、左心室肥厚、心功能降低),推荐使用RAS 抑制药物(尤其ARB)以减少房颤的发生。具有血栓栓塞危险因素的房颤患者应按照现行指南进行抗凝治疗。

7)多重危险因素的管理

生活方式干预是高血压合并多重危险因素患者心血管疾病预防的基础,高血压患者管理是实现多重危险因素干预的重要手段。健康教育、生活方式干预与药物治疗相结合的多重危险因素干预,可显著改善社区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单个危险因素控制及危险因素聚集状况。高血压伴同型半胱氨酸升高的患者适当补充新鲜蔬菜水果,必要时补充叶酸。无症状性血尿酸高于 420 μmol/L开始药物治疗,建议控制在 360 μmol/L水平以下。

高血压的临床诊治不仅治疗高血压,还要治疗伴发病,要上下游疾病同防同治。以血压达标为基础,多重危险因素综合干预是防治心脑肾与血管并发症发生和死亡的总风险阵线前移的重要举措。根据模型计算,我国如能在未来 15 年间进行积极降压、降胆固醇并控制血糖等并实现达标,可避免 100 万~165 万例急性心肌梗死、140万~250 万例脑卒中发病与 45 万~85 万例心血管病死亡发生。希望我国的心血管事件“拐点”早日出现。 1ClsWsuUoTpzx2BBQn3CV2r8pszF0evBs+9IIpPjmXq2VlcQD8wJUa/0QjirCwN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