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以善意开始

我有一个朋友叫罗恩,他开启新的一天的方式是和镜子里的自己打招呼。他这样做没有任何讽刺意味,而且常常很大声。

这件事不是罗恩,而是他的妻子玛特丽斯告诉我的。

玛特丽斯说,她早晨常被丈夫吵醒,听到他在卫生间洗手池前向镜子里的自己热情地道早安。

他是这样说的:“你好啊,哥们儿!”

玛特丽斯模仿得惟妙惟肖,妻子们常有这样的本事。从她模仿的口吻中,你能听出罗恩在开启新的一天时,迸发出的饱满热情。他的声音充满了融融暖意,好像是在问候一个亲爱的同事或者突然出现的一个老朋友,又像是惊喜地看到一个人出现,而他们要一起度过这充满未知的一天。

玛特丽斯说,躺在床上无意中听到的这声问候,真是再好不过的叫醒方式了。

她第一次提到罗恩这个可爱的习惯时,我大笑了起来。我很容易想象出那个场景,感觉很搞笑。罗恩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聪明又成功的男人,让别人一见面就会立即对他产生好感。他充满自信,但不会自鸣得意,浑身散发着温暖、魅力和笃定的气质。他曾担任一座大城市的市长,有着可爱的孩子和幸福的家庭。他笑容灿烂,举止随和,处事稳重,令人钦佩。

后来再想起来,我意识到,罗恩的这句“你好啊,哥们儿!”不只是一个有趣的习惯,也有值得深思之处。我们从中可以瞥见一个人是如何保持从容自信,以及选择用对自己的善意开启一天的。

当然,罗恩是个男人。因此,我们可以假定,他来到镜子前时,不会像我们很多人那样有外貌焦虑。对于很多人,尤其是非男性来说,镜子前可能会是一个吓人的地方。很多人会发现自己很难轻松地靠近镜子,尤其是作为早晨要做的第一件事。我们在自我评价上会十分苛刻,很容易听进去他人对自己外貌的负面评论,那些信息会让我们感到被物化、毫无价值或者不被看见。在仪容和品位方面,人们对女性的要求总是相对更高,所以我们必须更精心地,花费更多金钱和时间去准备,然后才能感觉良好地去上班,或者仅仅是走出去迎接新的一天。

拿我自己来说,在很多个早晨,我打开卫生间的灯,看一眼镜子,就吓得赶快想把灯关掉。一看到镜子里的自己,我会马上开始历数自己的缺陷,只看到那些干燥、浮肿的部位,只想到脸上还有哪里能够更好或者应该更好。这样评价自己时,我其实是在疏离自我。在一天的伊始,我是分裂的——一半是挑刺者,另一半是小丑。我们的自我,一个在啮噬,另一个正受伤。这种感觉真的很糟糕,而且很难摆脱。

我在这里想谈的正是这个话题——以善意开始的可能性。我猜,我的朋友罗恩和我们中的很多人一样,来到镜子前时,常常是疲倦和浮肿的。他也有很多缺陷,让人不忍细看和审视。但是他首先看到的,他选择看到的,是一个完整的人,一个他发自内心愿意见到的人。和我们很多人不同的是,罗恩明白,开启新的一天,自我厌恶绝不是一个好的起点。

罗恩那句“你好啊,哥们儿!”蕴藏着某种让人平静的力量。它简单有效,没有任何虚张声势,而且十分私密(直到玛特丽斯透露给我)。最重要的是,这不是一句评价,后面不会跟着“你看起来一团糟”或者“为什么你不能做更多”这样的话。站在镜子前,罗恩将所有评判或自我贬低的冲动转移了方向。他没有挑自己的毛病,而是以一条表达关爱和认可的简单信息开始一天。

如果你思考一下,这正是我们许多人拼命想要从其他人,比如父母、老师、老板、爱人等那里得到的东西,得不到的时候,我们会深感挫败。在我看来,“你好啊,哥们儿!”这句话的美妙之处在于,它没有那么雄心勃勃。它不算是加油打气的话,不需要激情或口才,也没认定即将到来的一天会有多美好,或是充满了成长的新机遇。它只是一句友好的问候——用温暖的口吻说出的几个字。也正因为如此,它是我们更多人可以尝试去做的。

许多年前,电视上播过一期奥普拉读书俱乐部的访谈节目,嘉宾是已故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妮·莫里森,她讲到自己的一个重要领悟——关于育儿,以及更宽泛意义上,在孩子面前做一个成年人甚或一个人意味着什么。那天她问观众:“当一个孩子走进房间,不管是你的孩子还是别人的孩子,你的脸上会流露出喜悦吗?要知道,那正是孩子们期待看到的。” 7

当时莫里森的两个儿子都长大了,但她一直记得这个领悟。“我家孩子小的时候,他们走进房间,我总会看他们的裤子搭扣是不是扣好了,头发是不是梳好了,袜子是不是提好了。”她说,“你以为,你的关怀和疼爱显而易见,因为你是在照顾他们。但事实并非如此。他们看到你的时候,看见的只是一张挑剔的脸。内心会嘀咕: 这次又是哪里不对了 ?”

她发现,父母挑剔的脸最先被孩子注意到,不管它附带着多少关怀和疼爱。如果放在一起比赛,那张挑剔的脸总会获胜。即使是一个4岁的孩子,看到那张脸也会开始琢磨自己哪里做错了。我们许多人这一生都在留意身边那一张张挑剔的脸,感觉被批评的声音轮番轰炸,不断自问哪里做得不对了,那些答案内化于心,造成的伤害会伴随我们一生。很多时候,我们会把挑剔的目光直接转向自己。我们用“ 哪里不对了 ”来惩罚自己,甚至都没有机会瞥一眼“ 哪里做对了 ”。

这引出了托妮·莫里森那个领悟的另一部分,就是你可以将天平向另一个方向倾斜,这有时很重要。在孩子面前,莫里森学会了抑制批评的冲动,代之以某种更温暖、更真实、更直接的东西——一张充满愉悦的脸,一种无拘无束的喜悦,一种对出现在面前的这个完整的人,而非对他梳好的头发或者提好的袜子的认可。“因为在他们走进房间时,我很高兴见到他们。”她说,“就是这么简单。”

她学会了把喜悦放在最前面,不仅在自家孩子,也在所有孩子面前。和罗恩一样,她很重视以善意开始。

这并不意味着托妮·莫里森溺爱孩子,或者降低了对他们的期待。也不意味着,她的儿子将来会不知道怎么照顾自己,或者会永远寻求他人的认同。我认为恰恰相反。莫里森为她的孩子做的,正是我父母为我做的:她在向他们传递一个关于“满足感”的简单信息。她在认可他们的光,孩子们内心那点独一无二的光亮——她让他们明白地看到,光就在那里,属于他们,是他们可以随身携带的力量。

当然,必须说,关于“喜悦”和“满足感”的信息在生活中通常很难获得,也很少能够预支。在学校,在职场,甚至在家庭和人际关系中,我们通常会被要求证明自己的价值,所以也习惯于认为,必须通过一系列测验,才能赢得认同或取得进步。很少有老板会在第一天就完全信任你,也很少有同事会在你每次出现时都喜悦地看着你。即便是世界上最好的人生伴侣,在他们出门倒垃圾或者上楼给孩子换尿布时,看到你可能也不会面露喜色。

但当有人一看到我们,脸上就流露出喜悦时,我们会铭记。那种感觉会落到我们心底。我现在依然能忆起从小学三年级的老师西尔斯小姐那里感受到的温暖,她每天见到自己的学生都会发自内心地高兴。当别人给了我们一个善意的开始,当有人见到我们表现出无拘无束的喜悦,或者相信我们有能力取得成功时,它会产生一种持久的、令人振奋的效果。有多少人会牢牢记住那些见到我们就满脸喜悦的老师、父母、教练或者朋友?研究显示,如果老师能站在门口跟学生挨个打招呼,这个班学生上课的专注度就会提升20%以上,捣乱的行为也会随之减少。 8 这其实是世界上最简单的道理:喜悦是滋养生命的。它是一件礼物。当有人见到我们表现得很喜悦时,我们的步伐会更稳健。我们会更容易保持从容自信,并带着这种感觉往前走。

孩子们让我们看到,对喜悦的需求是一种本能。他们就像吸引温情的磁铁。在白宫,我们每年都会邀请孩子们来庆祝“带娃上班日”。几百人一起参观厨房,与我们的小狗阿博和萨尼见面,窥探一下那辆被命名为“野兽”的总统专用装甲车。在他们离开之前,我会邀请他们到东翼坐下来,并花些时间回答他们想问的任何问题。孩子们会举起手,等我点名。他们会问“你最喜欢吃什么”“为什么你这么喜欢健身”“这里有游泳池吗”“总统人和善吗”之类的问题。

在一次这样的参观中,一个名叫安纳亚的小女孩举起了手。我点到她时,她站起来问我的年龄,当时我的回答是51岁。她就说我看起来很年轻,不像那么老的人。我大笑起来,挥挥手把她叫到前面,给了她一个大大的拥抱。

立刻有更多的手举了起来。随着会谈快要结束,剩下的很多问题似乎都消失了,转而被一个问题取代。

“能给我一个拥抱吗?”我点到的另一个孩子说。

接着又一个说:“你可以拥抱我一下吗?”

然后,整个房间声音此起彼伏,孩子们齐声喊道:“我也要!我也要!我也要!”

这些孩子似乎天然地知道,拥抱是那一天他们能带走的更有意义的东西——能让他们记得更长久的是那种拥抱的感觉,而不是我说出的话语和传递的信息。他们想要那种感觉,那种我直接对他们表达出的喜悦。事实上,那种感觉我也想要。喜悦是相互的。作为第一夫人,我见到的更多是成人而非孩子,但在我感觉精疲力竭的日子,是孩子们滋养了我的灵魂,赋予了我能量。和他们见面是我做这份工作最美好的部分。我非常清楚,对于世界上的许多孩子来说,没有(也不会有)人看到他们的脸就流露出喜悦。因此,我感到这是我作为第一夫人的使命,我想成为我所见到的每一个孩子的那道光。看到那些孩子,我的脸就会流露出喜悦,就像看到自己的孩子一样。我知道,我的喜悦会让他们看到,他们很重要——他们是多么珍贵。

在后面几章,我们还会深入探讨,怎样才能找到并滋养建立于喜悦之上的关系——怎样在你的世界中识别出帮你建立自信的人,以及如何让自己帮助身边的人建立自信。我们还会谈到,哪些挑战会阻碍我们被喜悦地看见或者仅仅是被看见,我们许多人在跟一种被忽视的感觉做斗争,抑或必须克服别人的刻板印象,才能让完整意义上的自己得到认可。而现在,我只想先提醒你一下,真正的成长始于你能够怎样喜悦地看见自己。

我们再说回罗恩,他在新的一天开始时向自己问好——用温暖的口吻说出那句话。他特意将喜悦放在最前面,置于批评之前。伴随着这种喜悦,他真的变得沉稳笃定。

我们很容易忘记为自己这样做。我们可以将认可和善意“送货到家”,甚至送给镜子里那个满面倦容的不完美的人。我们可以问候自己内心的光,以及我们对事物的感知。很多书写到了感恩的力量,理由也很充分,因为它确实有用。它需要的不多,可能只是一些练习。也许是更有意识地注意某些会摧毁自己的本能反应,那些念头来得很快,切记要用“你好啊,哥们儿!”这样温和的话语来取代它们,不管那些念头是什么。

我最近一直努力在早晨醒来后,特意给自己一个善意的开始——有意识、有计划地捕捉我头脑中出现的第一个自我否定或者有点负面的念头,把它拨到一旁。然后我会邀请第二个念头进来,这个念头更好、更温情,也更有建设性,对自我更友好。我选择把它作为自己的出发点。这第二个念头通常很简单。很多时候,它只是一个安静而感恩的问候,宣告我再一次成功来到了新一天的起跑线上。

记住,它的门槛很低。以善意开始未必意味着宏大的开始。你不需要宣布这一天你会做什么,不需要发现某个自信的新源泉,也不需要假装自己战无不胜。这些都不需要大声说出来,也不一定要在镜子前做。你只是在尝试用这种或那种方式拦住内心挑刺的声音,把你的喜悦推到前面,给你的目光——即使只是修辞意义上的——注入一丝融融的暖意,友好地打声招呼。不过你可能需要克服下自己的害羞心理,或者忽略隔壁房间在咯咯笑的另一半。

无论如何,罗恩一直在坚持这么做。每天早晨起床后,他似乎都从内心举起某种强大而安定人心的东西。他用这样一条信息来问候自己: 你在这里,这真是个幸福的奇迹,让我们继续努力吧。 在我看来,这是一件美妙的事情。

即便如此,玛特丽斯和我还是忍不住笑他。我们觉得这真的很可爱。

“你好啊,哥们儿!”我们开始互相调侃,觉得好玩。

“你好啊,哥们儿!”第二次见到罗恩时,我在房间的另一头向他喊道。

他很有安全感,也很自信,知道怎样和自己友好相处,所以一点都没有觉得难为情。

他只是冲我微笑了一下,然后回了一句:“你好啊,哥们儿!”

我的身高是不容忽视的——后排中间那个就是我,在布林茅尔小学,我是班里个子最高的女孩 84v2lG/IqVoJbND3iNa+C32LWhMc25bm4PaUc0W5ZlXHK9RiCsotBc1v1IiQ7Rv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