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婚姻家庭概述

第一节 概念和基本原则

一、婚姻、亲属的概念

婚姻,是男女双方以共同生活为目的,以夫妻的权利义务为内容的依法结合。

亲属,是基于婚姻、血缘、法律拟制而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根据《民法典》的规定,亲属包括配偶、血亲和姻亲。

1.配偶即夫妻,是男女双方因结婚而产生的亲属关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互为配偶。配偶能够形成血亲关系和姻亲关系,在亲属关系中具有重要地位。

2.血亲,是具有血缘关系的亲属,包括自然血亲和拟制血亲、直系血亲和旁系血亲。

3.姻亲,是除配偶外,以婚姻关系为中介而产生的亲属。

二、婚姻家庭法的基本原则

婚姻家庭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对婚姻家庭立法具有指导作用的根本准则,是婚姻家庭立法的基本指导思想,体现婚姻家庭制度的基本精神,决定婚姻家庭立法的性质和内容,反映婚姻家庭制度的本质和特点,也是解释、适用和研究婚姻家庭法的出发点和重要依据。

根据《民法典》的规定,婚姻家庭受国家保护。我国婚姻家庭法的基本原则包括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保护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合法权益,夫妻相互忠实、尊重,家庭成员尊老爱幼、互帮互助,最有利于被收养人7项基本原则。

第二节 结婚和离婚

一、结婚

(一)结婚的概念

结婚,是指男女双方依照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确立夫妻关系的民事法律行为。

(二)结婚的条件

1.结婚行为的成立条件

(1)必须存在一男一女双方当事人。

(2)必须存在结婚的意思表示。

(3)必须经过登记。

2.结婚行为的生效要件

(1)男女双方必须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2)男女双方结婚的意思表示必须真实且自愿。

(3)不存在导致婚姻无效的法定事由。

(三)结婚登记机关和程序

根据《婚姻登记条例》第2条的规定,我国内地居民办理婚姻登记的机关是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或者乡(镇)人民政府,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按照便民原则确定农村居民办理婚姻登记的具体机关。我国公民同外国人,内地居民同香港特别行政区居民、澳门特别行政区居民、台湾地区居民、华侨办理婚姻登记的机关是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或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确定的机关。

结婚登记程序分为申请、审查和登记三个环节。

1.申请

自愿结婚的男女,必须双方亲自到一方户口所在地的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结婚登记。离婚的男女双方自愿恢复夫妻关系的,应当到婚姻登记机关重新进行结婚登记。结婚申请不能由一方单独申请,也不能委托他人代理申请。

居民申请结婚登记的,应当出具下列证件和证明材料:本人的户口簿、身份证;本人无配偶以及与对方当事人没有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的签字声明。办理结婚登记因故不能提交身份证的,可以出具有效的临时身份证。居民身份证与户口簿上的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居民身份证号码应当一致;不一致的,当事人应当先到有关部门更正。

当事人一方或双方的婚姻状况为离婚的,应当向婚姻登记机关提交能够证明其声明真实性的离婚证、人民法院生效的离婚判决书或调解书等材料。

当事人一方或双方的婚姻状况为丧偶的,应当向婚姻登记机关提交能够证明其声明真实性的结婚证和配偶死亡证明等材料。死亡证明包括宣告死亡的生效法律文书及医院、公安等有关部门出具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非正常死亡证明等材料。

2.审查

婚姻登记机关应当对结婚登记当事人出具的证件、证明材料进行审查并询问相关情况,以确定当事人是否符合结婚条件,包括男女双方的结婚意愿、男女双方是否存在导致婚姻无效的法定事由等。

在审查中,如果发现申请结婚登记的当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婚姻登记机关不予登记:(1)一方或双方未到法定结婚年龄的;(2)非双方自愿的;(3)一方或双方已有配偶的;(4)双方属于直系血亲或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的。

3.登记

经过审查,男女双方当事人符合结婚条件的,婚姻登记机关应当当场予以登记、发给结婚证;当事人不符合结婚登记条件的,婚姻登记机关不予登记,并应当向当事人说明理由,还要根据当事人的要求出具不予办理结婚登记告知书。男女双方当事人从完成结婚登记时起确立夫妻关系。

婚姻登记是国家公权力对私法关系的确认和保护,婚姻登记属于行政行为。如果婚姻登记程序存在瑕疵,当事人主张撤销结婚登记的,应当依法向婚姻登记机关申请行政复议或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当事人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依照《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人民法院有权撤销结婚登记。结婚登记不具有可撤销内容的,人民法院应当确认结婚登记违法。

二、离婚

(一)离婚的概念

离婚,是指夫妻依照法定的条件和程序解除夫妻关系,属于婚姻关系终止的法定事由。

(二)离婚方式

按照离婚方式的不同,离婚可分为协议离婚和诉讼离婚两种。

1.协议离婚

(1)协议离婚的概念和条件

协议离婚,是指夫妻双方自愿离异,并就子女抚养、财产处理等离婚的法律后果达成协议,经过婚姻登记机关认可并办理离婚登记的离婚方式,也称登记离婚、行政离婚。

协议离婚的条件包括:①协议离婚的双方为一男一女,双方已经登记结婚取得结婚证;②双方当事人就离婚的意思表示并行一致,即双方当事人必须就以协议离婚方式结束婚姻关系达成合意;③双方当事人已经签订书面离婚协议;④双方当事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⑤双方当事人离婚的意思表示真实且自愿;⑥双方当事人应当亲自、同时、共同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离婚登记。

(2)协议离婚的程序

协议离婚程序分为申请、受理、冷静期、审查和登记五个环节。

①申请

居民自愿离婚的,男女双方应当共同到一方当事人常住户口所在地的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离婚登记。婚姻登记机关的管辖范围按照行政区域划分,原则上与户籍管辖范围相适应。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办理双方或一方常住户口在本行政区域内的内地居民之间的离婚登记。省级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规定乡(镇)人民政府办理双方或者一方常住户口在本乡(镇)的内地居民之间的离婚登记。

办理离婚登记的居民应当出具下列证件和证明材料:a.婚姻登记机关或中国驻外使(领)馆颁发的结婚证;b.男女双方本人的户口簿、身份证;c.男女双方共同签署的载明双方自愿离婚的意思表示以及子女抚养、财产及债务处理等事项协商一致的意见的离婚协议书;d.在婚姻登记机关现场填写的《离婚登记申请书》。

②受理

当事人共同到有管辖权的婚姻登记机关提出申请的,婚姻登记员对当事人提交的证件和证明材料初审无误后,发给《离婚登记申请受理回执单》。不符合离婚登记申请条件的,不予受理。办理离婚登记的当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婚姻登记机关不予受理:a.要求离婚的夫妻双方未达成离婚协议的;b.双方或一方当事人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c.双方结婚登记不是在中国婚姻登记机关或者中国驻外使(领)馆办理的。当事人要求出具《不予受理离婚登记申请告知书》的,婚姻登记机关应当出具。

③冷静期

自婚姻登记机关收到离婚登记申请并向当事人发放《离婚登记申请受理回执单》之日起30日内,任何一方不愿意离婚的,可以持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和《离婚登记申请受理回执单》,向受理离婚登记申请的婚姻登记机关撤回离婚登记申请,并亲自填写《撤回离婚登记申请书》。经婚姻登记机关核实无误后,发给《撤回离婚登记确认单》,并将《离婚登记申请书》《撤回离婚登记申请书》与《撤回离婚登记申请确认单(存根联)》一并存档。

自离婚冷静期届满后30日内,双方未共同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发给离婚证的,视为撤回离婚登记申请。

④审查

自离婚冷静期届满后30日内,双方当事人应当持离婚协议书、结婚证、居民身份证、户口簿等证件和材料,共同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发给离婚证。期间届满的最后一日是节假日的,以节假日后的第一日为期间届满的日期。

经过婚姻登记机关审查,双方当事人不符合离婚登记条件的,婚姻登记机关不予办理。当事人要求出具《不予办理离婚登记告知书》的,应当出具。

⑤登记

经过婚姻登记机关审查,双方当事人符合离婚登记条件的,婚姻登记机关予以登记,发给离婚证。

如果离婚登记程序存在瑕疵,当事人主张撤销离婚登记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人民法院有权撤销离婚登记行为。如果一方当事人在离婚后已经再婚,离婚登记已经不具有可撤销内容,人民法院应当确认离婚登记行为违法。

2.诉讼离婚

诉讼离婚,是指夫妻双方对是否离婚、离婚后子女抚养或财产分割等问题不能达成协议,由一方向人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人民法院依诉讼程序审理后,调解或判决解除婚姻关系的离婚方式。

(1)准予离婚的法定条件

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如果夫妻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的,人民法院应当准予离婚。人民法院判断夫妻感情是否确已破裂,应当从婚姻基础、婚后感情、离婚原因、夫妻关系的现状和有无和好的可能等方面综合分析。

《民法典》第1079条规定了调解无效,应当准予离婚的五种情形。

①重婚或者与他人同居

重婚,是指自然人已有婚姻关系后又与他人缔结婚姻关系。与他人同居,是指有配偶者与婚外异性,不以夫妻名义,持续、稳定地共同居住。

夫妻一方重婚或者与他人同居的,合法婚姻的另一方要求离婚的,如果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人民法院应准予离婚。

重婚一方起诉要求与合法婚姻的另一方离婚,如果感情尚未破裂,合法婚姻的另一方坚持不离婚的,人民法院可以不准予离婚;如果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人民法院应准予离婚。

②实施家庭暴力或者虐待、遗弃家庭成员

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

虐待,是指经常以殴打、冻饿、强迫过度劳动、限制人身自由、恐吓、侮辱、谩骂等方式,对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进行身体上和精神上的摧残、折磨。持续性、经常性的家庭暴力,可以认定为虐待。

遗弃,是指对于年老、年幼、患病、残疾或者其他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家庭成员,负有扶养义务且有扶养能力而故意拒绝扶养的行为,一般表现为经济上不供养,生活上不照顾,使被扶养人不能维持正常的生活,甚至生命和健康得不到保障。

《民法典》婚姻家庭编并没有将家庭暴力、虐待和遗弃行为的受害人限定于配偶一方,而是包括任何家庭成员,即配偶、父母、子女和其他共同生活的近亲属。

③有赌博、吸毒等恶习屡教不改

夫妻一方有赌博、吸毒或其他恶习(如酗酒、嫖娼),且达到了长期、严重、屡教不改的程度。

偶尔的赌博、吸毒行为,或者虽有赌博、吸毒行为但已经改正并获得谅解的,不属于认定夫妻感情确已破裂的具体情形。

④因感情不和分居满2年

分居,是指夫妻间不再共同生活,不再互相履行夫妻义务,包括停止性生活,生活上不再互相关心、互相扶助等。

因感情不和分居满2年,包括几层含义:

第一,分居的原因是当事人主观意愿导致夫妻感情不和,而不是因工作、学习等导致的两地分居,感情不和的原因可能是性格不合、家庭暴力、一方违反忠实义务等。

第二,当事人因感情不和连续分居的状态持续已满2年,而非数次分居的时间累计2年。

第三,分居强调的是夫妻双方互不履行夫妻义务,而不是单方面的不履行。

因感情不和分居满2年不是当事人起诉要求离婚的前置条件,即使夫妻双方分居未满2年,只要夫妻双方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人民法院就应当准予离婚。

⑤其他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

这是认定夫妻感情确已破裂的兜底性规定。根据《民法典婚姻家庭编司法解释一》第23条的规定,夫妻双方因是否生育发生纠纷,致使感情确已破裂,一方请求离婚的,人民法院经调解无效,属于其他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应准予离婚。

根据司法实践的经验,女方隐瞒子女与男方无亲子关系的事实,使男方实际履行了抚养义务,构成欺诈性抚养的,一般也被认定为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

此外,在夫妻一方被宣告失踪的情形下,夫妻一方下落不明已满2年,夫妻共同生活已经终止,婚姻的目的已经不能达到。如果另一方提出离婚请求,人民法院应当判决准予离婚。

经人民法院判决不准离婚后,双方又分居满1年,一方再次提起离婚诉讼,人民法院应当准予离婚。夫妻一方第一次起诉离婚后撤诉的,即使撤诉后分居满1年,也不属于这一种情形。

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无论是过错方还是无过错方起诉要求离婚,经调解无效的,只要符合感情确已破裂的情形,人民法院都应当准予离婚。

(2)诉讼离婚中的两项特殊保护规则

①对现役军人的特殊保护

根据《民法典》第1081条的规定,现役军人的配偶要求离婚,应当征得军人同意,但是军人一方有重大过错的除外。这是对现役军人的非军人配偶离婚自由的限制,以保护军婚,维护军人利益。

现役军人,是指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服役,具有军籍的人员,包括现役军官、文职干部、士兵及具有军籍的学员。退伍、复员、转业的军人和在军事单位中不具有军籍的职工,均不属于现役军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虽然不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编制序列,但在婚姻问题上仍按现役军人处理。

现役军人的配偶,是指同现役军人履行了结婚登记手续,并领取结婚证的非军人配偶。

《民法典》第1081条旨在保护军人一方。夫妻双方都是军人的,无论哪一方提起离婚诉讼,如果适用该规定,就会阻碍另一方军人的利益,因此,夫妻双方都是军人的,不适用该规定。

军人一方向非军人一方提出离婚的,意味着军人一方自愿放弃了特殊保护,应按一般离婚纠纷处理,不适用《民法典》第1081条。

《民法典》第1081条仅适用于诉讼离婚,不适用于现役军人及其非军人配偶协议离婚的情形。

现役军人有重大过错导致夫妻感情确已破裂,非军人配偶要求离婚的,无须征得现役军人的同意。这里的重大过错,依据《民法典》第1079条第3款前3项规定及军人有其他重大过错,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予以判断,具体包括:重婚或与他人同居;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遗弃家庭成员;有赌博、吸毒等恶习屡教不改;其他重大过错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

②对女方的特殊保护

根据《民法典》第1082条的规定,女方在怀孕期间、分娩后1年内或者终止妊娠后6个月内,男方不得提出离婚;但是,女方提出离婚或者人民法院认为确有必要受理男方离婚请求的除外。这是对男方诉讼离婚的暂时性限制,旨在保护孕妇、产妇和终止妊娠后妇女的身心健康,保护胎儿、婴儿的发育成长。女方在怀孕期间、分娩后1年内,胎儿、婴儿正在发育期间,母亲的身体状况和精神状况直接影响胎儿、婴儿的发育成长;女方在终止妊娠后6个月内,身体和精神都处于恢复期,需要特别照顾。允许男方在这个时期提出离婚,会给女方身体、精神上造成过重的负担。既影响妇女的身心健康,也不利于胎儿、婴儿的发育成长。

不过,男女双方协议离婚或女方主动提出离婚的,意味着女方自愿放弃了法律的特殊保护。因此,不适用《民法典》第1082条的规定。

此外,人民法院认为确有必要受理男方离婚请求的,男方也可以不受上述限制提出离婚。确有必要的情形主要包括:男女双方在此期间确实存在不能继续共同生活的重大且急迫的事由,比如,女方有危害男方生命、人身安全的可能;女方因违反忠实义务与婚外异性发生性关系而怀孕或分娩的是他人的子女。

因此,对女方的特殊保护,并非对男方诉讼离婚之诉权的限制。男方向人民法院起诉离婚的诉权不受限制,但是是否确有必要受理男方的离婚请求,由男方负举证责任。如果女方举证证明自己在怀孕期间、分娩后1年内或者终止妊娠6个月内,男方无法证明存在人民法院确有必要受理其离婚请求的情形,人民法院应当裁定驳回起诉。

(三)离婚的法律后果

离婚的法律后果,是指离婚在身份关系和财产关系等方面引起的后果。在夫妻身份关系方面,男女双方基于夫妻身份而确定的配偶终止。男女双方不再互负忠实义务,并获得再婚的权利。在财产关系方面,男女双方不再互负扶养义务,不再互相享有继承的权利、日常家事代理权。

1.离婚时的财产处理

(1)离婚时财产分割的范围和原则

离婚时分割的财产原则上以夫妻的共同财产为限。

按照《民法典》第1062条的规定,夫妻共同财产一般包括:①工资、奖金、劳务报酬;②生产、经营、投资的收益;③知识产权的收益,即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基于知识产权实际取得或者已经明确可以取得的财产性收益;④继承或者受赠的财产,但遗嘱或者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一方的财产除外;⑤其他应当归共同所有的财产。

“其他应当归共同所有的财产”包括以下4类:

①一方以个人财产投资取得的收益。夫妻一方个人财产在婚后产生的收益,除孳息和自然增值外,属于夫妻共同财产。

②男女双方实际取得或应当取得的住房补贴、住房公积金、养老保险金、破产安置补偿费。

③由夫妻一方婚前承租,婚后用共同财产购买的房屋,登记在一方名下,属于夫妻共同财产。

④军人复员费、自主择业费等一次性费用中属于夫妻共同财产的部分。在计算上,应当以夫妻婚姻关系存续年限乘以平均值,所得数额为夫妻共同财产。年平均值,是指将发放到军人名下的上述费用总额按具体年限均分得出的数额。其具体年限为人均寿命70岁与军人入伍时实际年龄的差额。

(2)特殊类型夫妻共同财产的分割

①夫妻双方分割共同财产中的股票、债券、投资基金份额等有价证券以及未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股份时,根据《民法典婚姻家庭编司法解释一》第72条的规定,协商不成或者按市价分配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数量按比例分配。

②离婚案件中涉及分割夫妻共同财产中以一方名义在有限责任公司的出资额,另一方不是该公司股东的,根据《民法典婚姻家庭编司法解释一》第73条的规定,按以下情形分别处理:夫妻双方协商一致将出资额部分或者全部转让给该股东的配偶,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并且其他股东均明确表示放弃优先购买权的,该股东的配偶可以成为该公司股东;夫妻双方就出资额转让份额和转让价格等事项协商一致后,其他股东半数以上不同意转让,但愿意以同等条件购买该出资额的,人民法院可以对转让出资所得财产进行分割。其他股东半数以上不同意转让,也不愿意以同等条件购买该出资额的,视为其同意转让,该股东的配偶可以成为该公司股东。用于证明股东同意的证据,可以是股东会议材料,也可以是当事人通过其他合法途径取得的股东的书面声明材料。

③离婚案件中涉及分割夫妻共同财产中以一方名义在合伙企业中的出资,另一方不是该企业合伙人的,当夫妻双方协商一致,将其合伙企业中的财产份额全部或者部分转让给对方时,根据《民法典婚姻家庭编司法解释一》第74条的规定,按以下情形分别处理:其他合伙人一致同意的,该配偶依法取得合伙人地位;其他合伙人不同意转让,在同等条件下行使优先购买权的,可以对转让所得的财产进行分割;其他合伙人不同意转让,也不行使优先购买权,但同意该合伙人退伙或者削减部分财产份额的,可以对结算后的财产进行分割;其他合伙人既不同意转让,也不行使优先购买权,又不同意该合伙人退伙或者削减部分财产份额的,视为全体合伙人同意转让,该配偶依法取得合伙人地位。

④夫妻以一方名义投资设立个人独资企业的,人民法院分割夫妻在该个人独资企业中的共同财产时,根据《民法典婚姻家庭编司法解释一》第75条的规定,应当按照以下情形分别处理:一方主张经营该企业的,对企业资产进行评估后,由取得企业资产所有权一方给予另一方相应的补偿;双方均主张经营该企业的,在双方竞价基础上,由取得企业资产所有权的一方给予另一方相应的补偿;双方均不愿意经营该企业的,按照《个人独资企业法》等有关规定办理。

⑤夫妻一方或双方继承或受赠获得的财产属于夫妻共同财产,但是,遗嘱或赠与合同中明确只归夫妻一方的财产,不属于夫妻共同财产。根据《民法典婚姻家庭编司法解释一》第81条的规定,如果夫妻一方可以继承的遗产在继承人之间尚未实际分割,起诉离婚时另一方请求分割的,由于夫妻尚未实际取得遗产,其他继承人对遗产也享有权益,人民法院应当告知另一方在遗产实际分割,夫妻一方实际取得遗产后另行起诉。

⑥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取得的住房补贴、住房公积金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在具体操作上,可以先计算出双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住房公积金、住房补贴总额再分割。由于当事人离婚并不是提取住房公积金的事由,故住房公积金的分割,应当先经过折抵,再由一方根据其享有的住房公积金、住房补贴的差额给对方予以补偿。也就是说,如果夫妻双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均取得了住房公积金,那么,应当计算夫妻双方取得的住房公积金总额,然后平均分割以确定双方各自应当取得的住房公积金数额。

⑦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或双方以夫妻共同财产缴纳养老保险费的,养老保险账户中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个人实际缴纳部分及利息属于夫妻共同财产。根据《民法典婚姻家庭编司法解释一》第80条的规定,如果离婚时夫妻一方尚未退休、不符合领取基本养老金条件,且离婚也不属于领取养老保险金的事由,因此,应当对个人实际缴纳部分采取作价补偿的方式进行分割。在具体操作上,用离婚时养老保险金个人账户余额减去结婚时养老保险金个人账户余额,两者差额为夫妻共同财产(个人实际缴纳部分)。经过折抵后,夫妻一方养老保险金个人账户的余额归个人所有,但应当就差额对另一方予以补偿,并支付相应利息。

⑧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夫妻共同财产投保,投保人和被保险人同为夫妻一方,离婚时处于保险期内,投保人不愿意继续投保的,保险人退还的保险单现金价值部分应按照夫妻共同财产处理;离婚时投保人选择继续投保的,投保人应当支付保险单现金价值的一半给另一方。夫妻一方作为被保险人依据意外伤害保险合同、健康保险合同获得的具有人身性质的保险金,或者夫妻一方作为受益人依据以死亡为给付条件的人寿保险合同获得的保险金,宜认定为个人财产,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夫妻一方依据生存到一定年龄为给付条件的具有现金价值的保险合同获得的保险金,宜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3)离婚时房屋的处理

夫妻双方离婚时房屋的归属,由双方协议处理,无法达成协议的,由人民法院按照个案的具体情况,结合房屋出资的性质、房屋登记的情况来认定房屋的归属。

①夫妻一方婚后以个人名义订立房屋买卖合同并以个人财产支付全部价款的,如果房屋登记于夫妻一方名下,该房屋属于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的转化,属于夫妻一方个人财产。

②夫妻一方婚前以个人财产订立房屋买卖合同,支付首付款并办理银行抵押贷款,婚后用夫妻共同财产偿还贷款,房屋登记于夫妻一方名下的,离婚时该房屋由夫妻双方协议处理。双方无法协议的,法院可以判决该不动产归登记一方,尚未归还的贷款为不动产登记一方的个人债务。双方婚后共同还贷支付的款项及其相对应财产增值部分,离婚时由不动产登记一方对另一方进行补偿。

③夫妻双方婚后用共同财产购买的房屋,无论房屋登记在双方名下还是一方名下,房屋均属夫妻共同财产,离婚时应按夫妻共同财产分割。

④根据《民法典婚姻家庭编司法解释一》第27条的规定,由夫妻一方婚前承租,婚后用共同财产购买的房屋,登记在一方名下,属于夫妻共同财产。

⑤根据《民法典婚姻家庭编司法解释一》第29条的规定,夫妻双方结婚前,父母为双方购置房屋出资的,该出资应当认定为对自己子女个人的赠与,但父母明确表示赠与双方的除外。当事人结婚后,父母为双方购置房屋出资的,依照约定处理;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按照《民法典》第1062条第1款第4项规定的原则处理,属于夫妻共同财产。

⑥根据《民法典婚姻家庭编司法解释一》第77条的规定,离婚时双方对尚未取得所有权或者尚未取得完全所有权的房屋有争议且协商不成的,人民法院不宜判决房屋所有权的归属,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判决由当事人使用。当事人取得房屋完全所有权后,对房屋所有权归属和分割有争议的,可以另行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⑦双方对夫妻共同财产中的房屋价值及归属无法达成协议时,根据《民法典婚姻家庭编司法解释一》第76条的规定,人民法院按以下情形分别处理:双方均主张房屋所有权并且同意竞价取得的,应当准许。一方主张房屋所有权的,由评估机构按市场价格对房屋作出评估,取得房屋所有权的一方应当给予另一方相应的补偿。双方均不主张房屋所有权的,根据当事人的申请拍卖、变卖房屋,就所得价款进行分割。

⑧根据《民法典婚姻家庭编司法解释一》第79条的规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双方用夫妻共同财产出资购买以一方父母名义参加房改的房屋,登记在一方父母名下,离婚时另一方主张按照夫妻共同财产对该房屋进行分割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购买该房屋时的出资,可以作为债权处理。

(4)夫妻共同财产的少分或不分和离婚后再次分割

《民法典》第1092条规定,夫妻一方隐藏、转移、变卖、毁损、挥霍夫妻共同财产,或者伪造夫妻共同债务企图侵占另一方财产的,在离婚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时,对该方可以少分或者不分。离婚后,另一方发现有上述行为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再次分割夫妻共同财产。这一规定旨在制裁恶意侵害夫妻另一方财产权的行为,保障离婚时对夫妻共同财产的公平分割。

(5)离婚经济补偿请求权

《民法典》第1088条规定,夫妻一方因抚育子女、照料老年人、协助另一方工作等负担较多义务的,离婚时有权向另一方请求补偿,另一方应当给予补偿。具体办法由双方协议;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这一补偿请求权被称为离婚经济补偿请求权或者家务劳动补偿请求权,体现的是权利义务一致的原则。

(6)离婚时对生活困难一方的经济帮助

《民法典》第1090条规定,离婚时,如果一方生活困难,有负担能力的另一方应当给予适当帮助。具体办法由双方协议;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

2.离婚时的债务清偿

《民法典》第1089条规定,离婚时,夫妻共同债务应当共同偿还。共同财产不足清偿或者财产归各自所有的,由双方协议清偿;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

《民法典》第1064条规定,夫妻双方共同签名或者夫妻一方事后追认等共同意思表示所负的债务,以及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属于夫妻共同债务。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超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不属于夫妻共同债务;但是,债权人能够证明该债务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共同生产经营或者基于夫妻双方共同意思表示的除外。

3.离婚后的子女抚养

《民法典》第1084条规定,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离婚后,子女无论由父或者母直接抚养,仍是父母双方的子女。离婚后,父母对于子女仍有抚养、教育、保护的权利和义务。离婚后,不满两周岁的子女,以由母亲直接抚养为原则。已满两周岁的子女,父母双方对抚养问题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判决。子女已满8周岁的,应当尊重其真实意愿。

《民法典》第1085条规定,离婚后,子女由一方直接抚养的,另一方应当负担部分或者全部抚养费。负担费用的多少和期限的长短,由双方协议;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前款规定的协议或者判决,不妨碍子女在必要时向父母任何一方提出超过协议或者判决原定数额的合理要求。

《民法典》第1086条规定,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者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行使探望权利的方式、时间由当事人协议;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父或者母探望子女,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由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中止的事由消失后,应当恢复探望。

第三节 家庭关系

一、夫妻关系

夫妻关系,是指夫妻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包括夫妻人身关系和夫妻财产关系。

1.夫妻人身关系

包括:双方的姓名权、人身自由权、婚姻住所决定权、忠实义务、生育权。

其中,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男女双方均享有生育权,但是决定是否生育,是否终止妊娠的权利属女方,进而女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怀孕的,有权自行决定是否终止妊娠。女方自行终止妊娠的,男方以女方擅自终止妊娠侵犯其生育权为由请求损害赔偿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夫妻双方因是否生育发生纠纷,致使感情确已破裂,一方请求离婚的,人民法院经调解无效,应当判决双方离婚。

2.夫妻财产关系

包括双方的相互扶养的义务、相互继承遗产的权利、财产制。

我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对夫妻财产制采取的是法定夫妻财产制与约定夫妻财产制相结合的模式。

(1)法定夫妻财产制

包括夫妻共同财产和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

根据《民法典》第1062条第1款的规定,夫妻共同财产的范围包括:①工资、奖金、劳务报酬;②生产、经营、投资的收益;③知识产权的收益;④继承或者受赠的财产,但是《民法典》第1063条第3项规定的除外;⑤其他应当归共同所有的财产。

根据《民法典》第1063条的规定,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的范围包括:①一方的婚前财产;②一方因受到人身损害获得的赔偿或者补偿;③遗嘱或者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一方的财产;④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⑤其他应当归一方的财产。

(2)约定夫妻财产制

根据《民法典》第1065条第1款的规定,男女双方可以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归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者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约定应当采用书面形式。

我国的约定夫妻财产制包括分别财产制、一般共同制、部分共同制3种类型。分别财产制,是指夫妻双方婚前财产和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取得的财产归各自所有;一般共同制,是指夫妻双方婚前财产和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取得的财产,全部归双方共同所有;部分共同制,是指夫妻双方婚前财产和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取得的财产,部分归各自所有,部分归双方共同所有。

约定夫妻财产制具有对内效力和对外效力。对内效力,是指夫妻双方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的约定,对双方具有法律约束力。对外效力,是指夫妻财产制约定对夫妻之外的第三人的效力。夫妻双方约定采分别财产制的,如果在相对人与夫妻一方实施民事法律行为、产生债权债务关系时,相对人知道夫妻双方采分别财产制的约定的,债权人只能就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受偿,配偶无须以个人财产对债权人负责。需要注意的是,夫妻一方应当举证证明相对人知道该约定,即债权债务关系发生时相对人知道该约定。也就是说,相对人知道的时间,是在债务产生之前或者债务产生时。善意相对人不知道夫妻采分别财产制的,夫妻之间关于夫妻财产制的约定不得对抗善意相对人。

二、近亲属关系

(一)父母子女关系

根据血亲形成的原因,可分为自然血亲的父母子女关系和拟制血亲的父母子女关系。自然血亲的父母子女关系是基于子女出生的事实而发生的父母子女关系,包括婚生的父母子女关系、非婚生的父母子女关系。拟制血亲的父母子女关系是基于法律的拟制而形成的父母子女关系,包括有抚养教育关系的继父母子女关系、收养形成的养父母子女关系。

(二)祖父母、外祖父母与孙子女、外孙子女关系

祖父母、外祖父母与孙子女、外孙子女是直系血亲。一般情况下,子女由父母抚养,父母由子女赡养,祖父母、外祖父母与孙子女、外孙子女之间没有抚养、赡养关系。在特殊情形下,根据《民法典》第1074条的规定,有负担能力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对于父母已经死亡或者父母无力抚养的未成年孙子女、外孙子女,有抚养的义务。有负担能力的孙子女、外孙子女,对于子女已经死亡或者子女无力赡养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有赡养的义务。

(三)兄弟姐妹关系

兄弟姐妹是关系最密切的旁系血亲,是第二顺序的法定继承人。被继承人的兄弟姐妹先于被继承人死亡的,被继承人的兄弟姐妹的子女可以代位继承。根据《民法典》第1075条的规定,有负担能力的兄、姐,对于父母已经死亡或者父母无力抚养的未成年弟、妹,有扶养的义务。由兄、姐扶养长大的有负担能力的弟、妹,对于缺乏劳动能力又缺乏生活来源的兄、姐,有扶养的义务。

第四节 收养

一、收养关系的成立和效力

(一)收养的概念

收养,是指自然人依法领养他人子女,使没有父母子女关系的当事人之间产生法律拟制的父母子女关系的民事法律行为。领养他人子女为自己子女的人为收养人,即养父和养母;被他人收养的人为被收养人,即养子或养女;将子女或儿童送给他人收养的自然人或社会组织为送养人。

(二)收养的条件

收养行为的成立,不仅要求当事人意思表示达成一致,还要求当事人依法办理收养登记。

收养行为的生效要件包括:1.收养人、被收养人、送养人适格,即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2.当事人意思表示真实;3.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收养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1.无子女或者只有一名子女;2.有抚养、教育和保护被收养人的能力;3.未患有在医学上认为不应当收养子女的疾病;4.无不利于被收养人健康成长的违法犯罪记录;5.年满30周岁。

被收养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1.须为未成年人;2.须为丧失父母的孤儿,或者查找不到生父母的未成年人,或者生父母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的子女。

送养人应当属于下列自然人或社会组织:1.孤儿的监护人;2.儿童福利院;3.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子女的父母;4.特殊情形下未成年人的监护人。

(三)收养的限制规则

《民法典》婚姻家庭编对收养设置了许多限制,包括对送养人的限制和对收养人的限制。

1.对送养人的限制

(1)监护人送养孤儿的,应当征得有抚养义务的人同意。有抚养义务的人,主要是有负担能力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有负担能力的兄、姐。如果上述主体不同意监护人送养孤儿,而监护人又不愿意继续履行监护职责的,应当按照《民法典》总则编规定另行确认监护人。

(2)生父母送养子女,应当双方共同送养;生父母一方不明或者查找不到的,可以单方送养。

2.对收养人的限制

(1)收养子女的人数限制。除被收养人为孤儿、残疾未成年人、儿童福利机构抚养的查找不到生父母的未成年人外,无子女的收养人可以收养两名子女,有子女的只能收养一名子女。

(2)收养程序:有配偶者收养子女,应当夫妻共同收养。

(3)无配偶收养人与异性被收养人的年龄差距:无配偶者收养异性子女的,收养人与被收养人的年龄应当相差40周岁以上。

(四)收养关系的登记

收养应当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收养关系自登记之日起成立。

1.收养登记机关

办理我国居民收养登记的机关是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收养查找不到生父母的未成年人,如果未成年人由社会福利机构抚养,由社会福利机构所在地的收养登记机关办理登记;如果未成年人非由社会福利机构抚养,由未成年人发现地的收养登记机关办理登记。收养生父母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的子女或者由监护人监护的孤儿的,在被收养人生父母或监护人常住人口所在地(组织作监护人的,在该组织所在地)的收养登记机关办理登记。收养三代以内旁系同辈血亲的子女,以及继父母收养继子女的,在被收养人生父或生母常住户口所在地的收养登记机关办理登记。华侨以及居住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的中国公民在内地(大陆)收养子女的,应当到被收养人常住户口所在地的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或者地区(盟)行政公署民政部门申请办理收养登记。

2.收养登记程序

收养登记程序分为申请、审查和登记三个环节。收养行为的当事人应当亲自到收养登记机关办理成立收养关系的登记手续。

民政部门受理收养登记申请的条件包括:①收养登记机关具有管辖权;②收养登记当事人提出申请;③收养人、送养人持有的证件、证明材料符合规定。

(1)收养人应当提交的材料

包括:①收养人的居民户口簿和居民身份证;②由收养人所在单位或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出具的本人婚姻状况和抚养教育被收养人的能力等情况的证明,以及收养人出具的子女情况声明;③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出具的未患有在医学上认为不应当收养子女的疾病的身体健康检查证明;④收养查找不到生父母的未成年人的,收养人还应当提交经常居住地计划生育部门出具的收养人生育情况证明或子女情况的证明。收养继子女的,可以只提交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和收养人与被收养人生父或生母结婚的证明。

(2)送养人应该提交的材料

包括:①居民户口簿和居民身份证(组织作监护人的,提交其负责人的身份证件);②送养时应当征得其他有抚养义务的人同意的,送养人应当提交其他有抚养义务的人同意送养的书面意见;③社会福利机构为送养人的,并应当提交未成年人进入社会福利机构的原始记录、公安机关出具的《拾捡弃婴(儿童)报案证明》,或者孤儿的生父母死亡或宣告死亡的证明;④监护人为送养人的,并应当提交实际承担监护责任的证明,孤儿的父母死亡或者宣告死亡的证明,或者被收养人生父母无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并对被抚养人有严重危害的证明;⑤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子女的生父母为送养人的,还应当提交送养人有特殊困难的声明(对该证明,登记机关可以进行调查核实);⑥因丧偶或一方下落不明由生父母一方单方送养的,还应当提交配偶死亡或下落不明的证明;⑦子女由三代以内同辈旁系血亲收养的,还应当提交公安机关出具的或者经过公证的与收养人有亲属关系的证明。

(3)收养材料的审查

收养登记机关收到收养登记申请书及有关材料后,应当自次日起30日内进行审查。按照《民法典》第1105条第5款的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依法进行收养评估。对符合《民法典》婚姻家庭编规定条件的,收养登记机关为当事人办理收养登记,发给收养登记证,收养关系自登记之日起成立;对不符合《民法典》婚姻家庭编规定条件的,不予登记,并对当事人说明理由。收养查找不到生父母的未成年人的,收养登记机关应当在登记前公告查找其生父母,公告期为60日。

收养关系当事人各方或一方要求办理收养公证的,应当办理收养公证。

收养关系成立后,公安机关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为被收养人办理户口登记。

(五)收养的效力

根据《民法典》的规定,收养的效力可分为拟制效力和解销效力。

收养的拟制效力,是指收养依法创设新的亲属关系及其权利义务关系的效力。收养人和被收养人之间形成拟制直系血亲的父母子女关系,权利义务适用关于父母子女关系的法律规定。

收养的解销效力,是指收养依法消灭原有的亲属关系及其权利义务关系的效力。收养消除的是养子女与生父母之间法律意义上的父母子女关系,而非自然意义上的父母子女关系。

收养行为违反《民法典》规定的收养条件无效,无效具有溯及力,收养的拟制效力和解销效力自始未发生。

二、收养关系的解除

根据《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规定,收养关系的解除有两种方式:协议解除和诉讼解除。

(一)协议解除

收养关系的协议解除,须当事人达成解除收养关系的合意,以书面形式订立解除收养关系的协议。在被收养人成年之前,协议解除须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收养人、送养人双方达成合意,并征得8周岁以上被收养人的同意;在被收养人成年后,协议解除须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被收养人、收养人达成合意,无须送养人参与。

根据《民法典》第1116条的规定,当事人协议解除收养关系的,应当到民政部门办理解除收养关系登记。

(二)诉讼解除

收养关系的诉讼解除,须存在一方要求解除收养关系的法定事由。根据《民法典》的规定,收养人、送养人、被收养人均可在具有法定事由的情形下,向人民法院提起解除收养关系的诉讼。

在被收养人未成年前,根据《民法典》第1114条第2款的规定,收养人不履行抚养义务,有虐待、遗弃等侵害未成年养子女合法权益行为的,如不能达成解除收养关系协议的,送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解除收养关系。

在被收养人成年后,根据《民法典》第1115条的规定,养父母与成年养子女关系恶化、无法共同生活的,如果双方无法达成解除收养关系协议,收养人、被收养人都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解除收养关系。

以诉讼方式解除收养关系的,收养关系自解除收养关系的调解书或判决书生效之日起解除。

(三)收养关系解除的法律效果

1.亲属关系方面

(1)收养关系解除后,养子女与养父母以及其他近亲属间的权利义务即行消除。

(2)未成年养子女与生父母以及其他近亲属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自行恢复;成年养子女与生父母及其他近亲属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是否恢复,可以协商确定。

2.财产关系方面

(1)收养关系解除后,经养父母抚养的成年养子女,对缺乏劳动能力又缺乏生活来源的养父母,应当给付生活费。

(2)因养子女成年后虐待、遗弃养父母而解除收养关系的,养父母可以要求养子女补偿收养期间支出的抚养费。生父母要求解除收养关系的,养父母可以要求生父母适当补偿收养期间支出的抚养费;但是因养父母虐待、遗弃养子女而解除收养关系的除外。 MogliK9hyGHnpi+d21cBB+YrI71RB5YzXUNgmpw2tmM+Pm2jeGwuMZGo5VWwOS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