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内功”的诀窍

“四合一”原则——动形、调息、意守、放松

简单地总结几点实用性比较强的“诀窍”,只要把这几点融合到体式当中加以整体练习,坚持一段时间,一定会发现和感受到它跟“外形瑜伽”之间的巨大内在差异。

传统功法的修习,都会特别强调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动形、调息、意守的结合,还有一个重点就是放松的技巧。也就是说,在瑜伽导引术的练习当中,必须将动形、调息、意守、放松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在这四点当中,我们唯一可以用眼睛看得到的只有“动形”。所以,很多人只完成了四分之一,甚至连动形完成的都不对(还受伤),就以为自己完成了瑜伽体式,当然只能适得其反。

我在公开讲座的时候,常常展示一个简单的体式,并且做上两遍,让大家来分辨哪一遍是正确的、哪一遍是错误的,大家几乎分辨不出对错。其实这里面的区别非常大,并不是他们眼拙,的确是用眼睛难以分辨。因为,那三项——调息、意守和放松,是一种内在的感觉,只有练习者自己才可以体会到的感觉,如果不加以说明,从外形上是看不出来的,这就是导引术中的“用意不用力”和“以静制动”的道理。

(1)学会正确的喘气方式——调息

调息在瑜伽的整个系统当中至关重要,可以说,没有调息就没有瑜伽和导引术的存在。为什么?因为我们平时的呼吸都是无序的,用瑜伽的专业术语来讲就叫“紊乱的气”,用中医的说法就叫“百病生于气也”。这也正是影响人类健康和寿命的重要原因。

因此,在瑜伽当中,只有结合了调息的体式,才能以气的形式来“按摩”人体的内脏和打通经脉、导引气血,这在道家叫作“浴身”,虽然不用水,但是可以通过真气、气血洁净体内环境,打通经络,这和瑜伽的“洁净”是一个意思。

建议初学瑜伽的您,最好不要一上来就把眼睛盯在漂亮的姿势上,把自己的呼吸调整过来是关键。先从腹式呼吸开始练习。

调息比外形动作更重要,瑜伽所有的动功、静功都离不开它。

记住:瑜伽不涉及粗重的呼吸,要注意均匀而自然的呼吸。

【腹式呼吸】

说到腹式呼吸,大家马上就会意识到要“鼓肚子”,于是练习的时候往往会显得紧张而刻意,这反而会影响呼吸的质量。

提示

请注意:刚开始练习时,最好是平躺着练习,全身容易放松。不要过分追求气量,方法正确、舒服就行,尽量以肚皮不出现抖动为宜。不要太急促,关键是均匀。在呼与吸之间做短暂停顿,每次呼气时,尽量把气呼尽以后再开始吸气,不要憋气,以舒服为度。

很多人躺着练习腹式呼吸或许还行,一旦融入体式以后就不知所措了。其实,配合体式的呼吸更简单、更自然,这就好比你在伸懒腰的同时,自然就会深吸气,你不会一边使劲儿伸懒腰,一边呼气。

练习体式也一样,记住“以形引气”就行了,大脑只是在帮助身体“检查”一下,这“气”有没有沉下去就可以了,不要把“气”吊在上面,这一点是关键,不要过分关注气息量的大小。

其实有一个很简单的方法,闭上眼睛,想象你陶醉在清新、淡雅的花香之中,用鼻子缓缓地、轻柔地享受着这些沁人心脾的清香(不是刺鼻的花香)。这时你会发现,小腹是自然、轻松地鼓起的,而不是你刻意费力隆起的,至于肚子鼓多大并不重要,也不要人为地鼓肚子加大“气量”,只要把气“闻”(吸)到位就对了,至于气量,是随着锻炼慢慢增大的,练习腹式呼吸也不可急功近利。

(2)意守——心中有“靶”

谈到意守,讲一个笑话:有一位朋友,她是一位中医主任医师,之前曾经练习过瑜伽。她说一直对瑜伽中的“意守”有点二乎,原因是有一位教练让大家在做某一个姿势的同时,要求将自己身体的疾病想一遍(比如胃溃疡、高血压、糖尿病、关节炎等),然后边做动作边想象着“这些疾病全都消失了”。

或许这里面有什么玄机,我不得而知。而我认为,意守和动形应该是身心合一的。简单地说,就是“把注意力集中在练习时身体所产生的感觉上”,就是用心去体验功法给你带来的感觉,心到则神到,而中医认为“神能驭气”,心神散乱的人,气机必将紊乱,这就是中医和瑜伽的系统性、哲学观。

瑜伽是要用“心”练的,此时的大脑要随顺你的身体,协同身体去完成体式。也就是说,身体是行动者,而让大脑成为觉察者,而不是身体在做动作,脑子去想别的什么病呀、痛呀的,这就使得身心不能合一,那叫妄心、妄念,瑜伽认为:人类烦恼的根源就是“人心向外”,上面那位教练的方法显然跟“瑜伽”是相悖的。

无论用什么方法锻炼,只要使你身心分离,就一定不会产生好的效果,练瑜伽、调理身体、修心都是如此,这是原则。

比如,古人讲究“食不语”,因为吃饭时整个消化过程需要气血去完成,而你吃饭时说话、看电视、看书、思考问题等,势必要将气血分散。久之,轻则消化系统出问题,重则代谢紊乱、内分泌失调。

再比如,很多便秘的人有一个不良习惯,就是坐在马桶上看手机。道理也是一样,气血往脑部集结,用于排泄功能的气血就减少了,神就不能驾驭气机了,这又是生病的一个原因。相反,在道家功法当中有一个很好的固肾方法,就是在小解的时候练习固齿、收肾,这些都是为了防止中气下陷、肾气不固。

瑜伽功法练的就是“闲心而劳形”,结果你又反了,心怎么也“闲”不下来,练功还想着这病那痛的,岂不是佛教所说的“头上安头”了吗?因此,意守就是教我们学会“身心合一”的,在佛教中叫作“当下”,在瑜伽叫“自觉”。

意守用在瑜伽体式当中,就是练习“当下”,就是让你把注意力集中在身体感觉最强的部位,去自然体会它给你带来的内在感受,随着功力的增强,你就会渐渐地体会到体内气血涌动、回流的感觉。但依旧要自然体会,不可执着。

【功法举例:竖腿功】

竖腿功在勾脚尖的时候,膀胱经一定会有感觉,每个人的感觉不一定完全一样,有人感觉酸胀,有人会痛,有人则感觉脚心凉飕飕的,还有人却觉得热乎乎的,你就去体会当下的这种感觉就好了。

当你放下腿的时候,要注意保持住勾脚尖的姿势,缓缓地放下,然后彻底放松。

这时有些人就会有明显的气血涌动感,一股气流在冲击膀胱经,还有脚跟、脚掌。这样就能起到进一步打通肾经的作用。

如果你刚开始练习的时候没有这样的感觉,也不要着急,因为你的气脉还没有通,不必去追求这样的感觉,顺其自然,你只做你该做的,经络能不能打通、什么时候打通是身体的事,你只是自己身体的观察者,这就是瑜伽体式的“意守”方法。

韩国有一位射箭运动员,视力还不到0.1,却多次获得世界冠军,靠的是什么?不是大脑、眼睛和手,靠的是心,他是“心中有靶”。同样,瑜伽体式的练习也要做到“心中有靶”,练功方可有效。

(3)练瑜伽,要学会放松

我说“学会放松”,你大概会说,放松有什么难的,还要学?你还别自以为是,现在太多的人不会放松,即使大脑认为自己放松了,其实差得远呢,因为潜意识还在紧张,而你却没有意识到、觉察到而已。

在我国的传统功法中非常讲究放松,叫作“松而不懈”,而瑜伽则讲究“极限上放松”,或者叫“既警醒又放松”。你看,要不说瑜伽是哲学呢!这是不是阴阳对立统一?练功就得与道相应,否则就会“无功而返”。

这种特殊的放松感妙不可言,它不仅可以消除因淤滞而积在体内的毒素,而且还能够激活身体的自愈功能。

有人说,在练习瑜伽时“犹如两个自己在打架,是咬着牙坚持下来的”。这是因为不懂正确的放松方式造成的。有位印度瑜伽大师说得好:“不要咬紧牙关,否则你也会‘咬紧’你的大脑。若身体太僵硬,心灵也会变得太刻板。”而“外形瑜伽”不正是常常必须让人咬紧牙关吗?可见他们看上去外形柔软,其实不是以柔克刚,而是大脑强制性的假柔真硬,这就不是太极图和中医所展现出来的“一元论”了,变成“二元对立”了,就是《黄帝内经》所说的“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之相了。你想,岂有不受伤的道理呢?而且不只是外伤,一定还有耗散精血的内伤。所谓“心灵变得刻板”就是指缺乏悟性,可见它所带来的身心的双重滞障。

我们就以“双腿背部伸展式”为例说明。

【功法举例:双腿背部伸展式】

很多人误把这个功法当成压腿练习,是非常错误的。

正确的方法是,当你身体向前并且到了极限时,绝不要用力压腿,恰恰是要去逐节检查身体的肌肉、关节是否放松,并且慢慢地、一点一点地放松,直至整个身心放松。

只有在放松的状态下,你才能如愿以偿地使气血涌动起来,并且集中这部分气血去打通你想打通的那条经络,这样才能起到导引气血的作用。

假使你像练习形体(舞蹈、体操、柔体训练等)那样练习瑜伽体式,一定会使肌肉紧张,身体和大脑都很僵硬、刻板,这时的气血,就会在被锁死的状态下受到挤压,最终结果只能是产生乳酸,非但不可能打通经络,反而会增加身体的淤滞不通和气血的损耗。这是跟自己较劲儿,是在跟自个儿过不去,当然也就形成了“犹如两个自己在打架”,这样的瑜伽当然难以坚持,更谈不上实际效果,而且受伤也是必然的。

如果从表面看上去,真假瑜伽在外形上似乎并没有什么区别,但内在的本质和功能是完全不同的,所以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本质是内功。因此,瑜伽练习不能光靠模仿动作。

对初学者和身体僵硬的人来说,放松往往比较困难,但不用着急,一点点地松,“松”也不可以强求,也要做到大脑随顺自己的身体。

调息、意守、放松合在一块儿练习,不仅调身,而且调心。

动形、调息、意守、放松这“四合一”不是分别进行的,而是和谐统一的,必须自己用心体会。

体式练习的三大要素

(1) 内力练习——“得寸进寸”,而不要“得寸进尺”

有人把内力称为“扩展”,这在体式练习中也非常重要,它不是一种爆发力,而是一种内力,你会感觉到你的骨骼、肌肉、神经,一直到皮肤都变得很有弹性。

有些人练习瑜伽一段时间后,发现自己长个儿了,其实,不是真的长个儿,因为脊椎的每一个骨节,都有一个椎间盘,它就像一个个气垫一样,人年龄大了以后发现自己缩个儿了,原因就是气血不足了,“垫子”老化了,压扁了,没有弹性了。而我们通过瑜伽特定功法的训练,能够把气血注入进去,使得每一个椎间盘都像充满了气的垫子,当这么多的“气垫”都被撑起来以后,人自然就被拔高了。其实,这就相当于《易筋经》中“拔骨”的原理。

要想达到这样的效果,蛮力是不行的,那样只能抻拉你的韧带,而且反弹很快。真正的瑜伽导引法是用一种内力,配合动形、调息、意守与放松一起来打通经络,将气血导引过去滋养它,我称这种扩展为“得寸进寸”。

【功法举例:三角伸展式】

1 这个功法,在两手平举后,缓缓地深吸气,在内悬息(将气息沉下去不呼)的情况下,随着一呼一吸慢慢地向两端扩展你的双臂,从心脏到肩膀,再到手指尖所有的骨节(包括肌肉、血管、皮肤等)都在向外伸展,最后把肩膀向下锁住。这时,你会感到手臂的多条经络,尤其是整条心经、小肠经有非常明显的酸胀感,有气灌指尖的感觉,有人还会很麻或者很痛,通过这个功法你还能发现自己的心血管问题。这时如果你的手臂无感,就证明你在做操,不是在练瑜伽。另外,我还发现有一些寒气凝滞比较严重的人,刚开始练习时也会出现手臂无感。

提示

① 练习时要调整好呼吸,然后在侧弯的状态下继续向上、向下扩展你的两臂,并且在极限上做轻柔的、均匀的腹式呼吸。

② 不要追求侧弯的幅度有多大,而是要牵拉你的肝胆经。如果你非要显示你的侧弯幅度的话,就错过锻炼肝胆经的机会了。

2 一边呼气,一边将你的身体从腰部侧弯。这个时候,随着你的调息和扩展,两胁有明显的鼓荡感,身体正好在以“气”的方式按摩和疏通你的肝胆经、带脉以及内脏。

3 收功以后,一定要闭上眼睛,全身从头到脚逐节放松,调整呼吸,意守和观察体内气血回流的感觉。记住,只是观察和体会,不是寻求。

动形配合“内力”,会使得气血在体内产生一种特殊的阻力,形成“蓄势待发”的状态,再随着调息和身体的放松,气血便会形成一股强大的冲击力,这才是瑜伽“导引”的魅力和修炼体式的目的。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导引的六大功用:平衡阴阳、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培育真气、扶正祛邪、强筋健骨。

(2)缓慢而步骤分明地进行

一旦掌握了前面的方法,“缓慢”也就不难理解了,因为你需要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享受体式给你带来的内在感觉。“缓慢”是自然形成的,它不是一种刻板的等待,不应为了缓慢而缓慢。

我曾经见过一位印度瑜伽教练,在他引领的一个半小时时间内,所有的体式都在极限上刻板地等待3分钟左右的时间,这种等待对练习者来说无疑是一种消耗。

一定要记住,是身体去完成体式,大脑只是在观察和配合。也就是说,不是大脑要求身体“缓慢”,而是因为此时此刻,气血在身体里冲击也好,流动也好,鼓荡也好,它需要一个自然的过程,你不要去人为地打乱这种“自然程序”,也不要刻板地等待,这就是一种“身心合一”的状态。

(3)不要盲目追求高难度动作

在瑜伽练习当中,不可刻意追求高难度动作,这会事与愿违。

其实,瑜伽体式的种类再多,无非都是基础体式的“变形”而已,千万不要以为越是高难度的动作效果会越好,把腿挂在脖子上说明不了什么问题,充其量像杂技而已,对身心健康、打通经络、导引气血没有什么意义,一定要随顺自然、水到渠成。

根据我的体会和教学经验,一些基础体式恰恰是“万能功法”。

相同的动形随着不同的调息方式、意守范围、扩展方位和收放技巧,可以产生不同的功效,这种效果甚是奇妙。因此,基础体式才是“根”。

所谓“有诸内者,必形诸外”,只有内在的改变,才会有外在的表现;只有“形与神俱”才能达至“身心合一”的平衡、和谐状态,这也正是瑜伽所追求的目标,同时也是我们练习瑜伽所希望达到的目的。 7M9hV+O9ys1LgchdsyNzsjrhEJYgtQr1KqPiCzSerFeU0IlZuaeHUm091cg18sC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