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明末萨尔浒之役的溃败与西洋大炮的引进

萨尔浒之役(1619)是十七世纪全世界规模最大的会战之一。后金以其训练精良的弓箭手,搭配雷霆万钧的铁骑,大败过度迷信火器的明军。本章首度从武器和战术的角度,探讨此役胜负的关键,并厘清明军的大败如何促使协理京营戎政黄克缵积极仿铸欧洲前膛装填式火炮,更进一步细究该批“吕宋大铜炮”的制造与南洋地区闽籍工匠间的关系,及其未能在稍后沈辽之役(1621)力挽狂澜的原因。此一研究匡正了先前学界指称是徐光启等天主教徒首先将西洋火炮引进中国的错误认知。

自十五世纪末叶以来,欧洲的海上强权开始进入亚洲许多紧邻大洋的地区,随其大帆船浮海而来的各种先进火器,也影响着此一地区许多国家的历史 :例如鸟铳(matchlock;或作火绳铳)、后膛装填式佛郎机铳(prangi)以及前膛装填式火炮(muzzleloading artillery)的出现, 对十六世纪莫卧儿帝国在印度的崛起,曾起了关键作用; [1] 鸟铳的引进也曾加速促成日本战国时代的结束, 并在日本侵略朝鲜的壬辰、丁酉之役中扮演重要角色。

然而,装备大量各类中国传统火器,并拥有西式鸟铳和佛郎机铳的明军,却无力对抗主要使用冷兵器的新兴后金政权。万历四十六年三月,努尔哈赤颁“七大恨”告天,指斥明朝的欺辱,旋发兵攻占抚顺、清河等地。万历皇帝于是开征辽饷约两百万两, 试图发动一次大规模的问罪之师;闰四月,杨镐受命经略辽东。四十七年三月,总兵马林、杜松、李如柏和刘綎分四路展开攻势,八万多名明军以及前来助战的一万多名朝鲜军队合兵,与努尔哈赤亲领的六万至十万劲旅进行对决。 结果,后金成功运用“任他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战略方针, 令明军遭各个击破,共阵亡杜松、刘綎等文武将吏三百余员、士卒四万五千多名,亡失火器一万三千余具;朝鲜亦有包括都元帅姜弘立在内的近四千人被俘;后金则夸称己方仅损卒二百人!此役正式揭开随后长达数十年明清鼎革之争的序幕,并让朝鲜在此两大强权的夹缝中备尝屈辱。

《清史稿》在总结太祖努尔哈赤的功绩时,称:

用兵三十余年,建国践祚。萨尔浒一役,翦商业定。迁都沈阳,规模远矣。比于岐、丰(农按:此为周太王和周文王时所迁之新都),无多让焉!

认为萨尔浒之役是奠定清朝基业的关键事件。惟史学界对这场重要会战的研究,迄今仍寥寥可数,且尚欠深入,更少有人认知这是十七世纪规模最大的会战之一。 无怪乎,此役在世界军事史上尚无藉藉之名。 [2]

由于先前的研究较着重战略层次,本章因此将利用新近出土或过眼的一些重要文物和材料,试从武器和战术运用等角度,探索萨尔浒之役明军大溃的原因;接着,爬梳此役的失败如何促使明廷积极仿铸欧洲的前膛装填式火炮,并究明首批的这些西式火炮在中国战场上的表现,希望能填补过去认识的空白。 qNFurPByN9Y8ZZES7WGC/3jJTYY8tA1YZVWUTXpuPclaUyyGi8+TB6clV+HtbLo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