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八佾 (yì)第三

1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不仁,怎么去对待礼呢?一个人如果不仁,怎么去对待乐呢?”

【补说】

仁是内在的道德情感,礼、乐是外在的表现。以秩序和谐为目标的礼,以生命幸福为目标的乐,都是以仁为基础的。如果没有仁,那么礼乐就失去了内在的灵魂,成为没有实际意义的虚浮的形式。礼、乐都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之上的。

2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译文】

孔子说:“夷狄虽然有君主,还不如中原诸国没有君主啊。”

【补说】

这是强调文化的重要性。文化塑造社会的力量远大于政治。在孔子看来,秩序或纲纪,本质上依赖文化的力量,并不是单纯依靠政治权力。

3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译文】

子夏问孔子说:“《诗》中有这样的诗句:‘那俊俏的笑脸真好看啊,那美丽的眼睛真明亮啊,那素色底子上的图画真华美啊。’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先有干净的底子,然后才能在上面绘画。”子夏说:“如此说来,‘礼’是后起的吧?”孔子说:“启发我的人就是你啊!像你这样的人,才可以共同讨论《诗》。”

【补说】

子夏从孔子“绘事后素”的回答中,领悟到仁先礼后的道理,得到孔子的称赞。本章意思是说,“仁”是“礼”的基础,只有具备了“仁”,合宜美好的“礼”才是可能成立的,正如质地干净洁白才能画出美丽的图案。

从本章也可看出孔子是以怎样的观念在看待《诗经》,所以本章也是文学批评常常引用的一则材料。子夏所问诗句,见《诗经·卫风·硕人》篇。“起”,启发。“商”,子夏之名。

4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译文】

孔子说:“《关雎》表达的情感是快乐的而不是放荡的,这种情感能让人怜悯,但不会让人感到伤痛。”

【补说】

杨伯峻注意到《关雎》中并没有悲哀的情调,他引《论语骈枝》试图解释孔子这句话,“《诗》有《关雎》,《乐》亦有《关雎》,此章据《乐》言之。……乐而不淫者,《关雎》、《葛覃》也;哀而不伤者,《卷耳》也”。以音乐曲调来解释“哀而不伤”,未免过于迂曲,且于本章原文无据。我认为“乐而不淫”是《关雎》所表现的情感特征(文本),“哀而不伤”则是《关雎》带给读者的情感反应(读者),这样解释可令句意更为直接和显豁。《说文解字》:“哀,闵(悯)也。”“伤,创也。”

5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译文】

鲁哀公问宰我,做社神牌位用什么木头,宰我回答说:“夏朝用松木,商朝用柏木,周朝用栗木,用栗木的意思是:使老百姓战栗。”孔子听到这事,说:“对别人已经做完的事,不用再去开解(即使做错了);对别人已成定局的事,不用再去劝阻;已经过去的事,就不要再去追究了。”

【补说】

宰我说周朝用栗木做社神牌位是为了“使民战栗”,“使民战栗”不符合孔子的思想。孔子认为宰我的话暗含着批评周天子之意,不合于礼,所以说了这一段话。“说”,开解。《说文解字注》:“说,说释也。说释即悦怿。……说释者,开解之意。”

6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译文】

孔子对鲁国太师(乐官)谈论音乐,说:“奏乐之事大概可以这样理解:开始演奏时,乐器的声音要协调;接下来,乐声应趋于纯一;然后,乐声应变得明朗;最后,要能从音乐中抽绎出某种感悟来。一部音乐作品就这样完成了。”

【补说】

本章描述了一部高水平的音乐作品演奏的几个阶段,可看出孔子的音乐欣赏水平和对音乐的理解。一部作品的演奏,境界是逐渐递升的:乐声从和谐到纯一再到明朗,最后给人领悟或启迪。“绎如”通常被译为“连绵不断的样子”,如果是这个意思,则难以解释“翕如—纯如—皦如—绎如”的递升顺序,因为流畅连续仅仅是对演奏最基本的要求。“绎”的本义是抽丝,引申为寻绎义理。

7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译文】

孔子讲到《韶》,说:“它在音乐艺术上是完美的,在道德价值上是完善的。”谈到《武》,说:“它在音乐艺术上是完美的,但在道德价值上却未达到完善。”

【补说】

相传《韶》是古代歌颂虞舜的一种乐舞,《武》是歌颂周武王的一种乐舞。此处是否有推崇仁爱无私的虞舜甚于武力讨伐不义的周武王之意,不好判断。但很明显孔子在此谈论了艺术评价问题,他既重视艺术作品的形式美感,也强调艺术内容的价值内涵。 kjWY3HyZb3nrVZWFkqeMcCvu9Yf6sX/ESjcGmTyjb9KwFu/iBaN/BW9qBDmgMy8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