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南迁时代

本书的主人公是鲜卑族,确切地说,是鲜卑族的一支——拓跋部,即“拓跋鲜卑”。拓跋鲜卑是一支游牧民族。

“游牧民族”是一个近代传入中国的词汇,是许多以迁徙放牧为生的民族的共有称呼——这是与汉民族完全不同的族群。不同的生存环境,导致两个族群的文化习俗迥异。建立了强大文明的汉民族认为自己居于天地之中,是顺应天道的族群,于是,这些温厚的农夫,这些文雅的士子,就不免戴着有色眼镜,称呼那些异族人为“蛮夷”“戎狄”,并称其“被发左衽,人面兽心”,鄙夷之情溢于言表。

汉民族和游牧民族的不同,可以体现在诸多方面,比如在婚姻问题上,汉民族提倡女人忠贞节烈,游牧民族却在这个问题上实行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游牧民族对待寡妇的态度是不能有寡妇:爸爸死了,庶母要嫁给儿子;哥哥死了,嫂子要嫁给弟弟。而在汉人眼中,这种文化是伤风败俗,是奇耻大辱。另一方面,汉民族却又不吝溢美之词,赞美游牧民族为“天之骄子”,对他们的骁勇善战有生动而形象的描述。

在民族形象上,汉民族与游牧民族最大的区别不是“左衽”“右衽”的服饰之别,也不是“守节”“改嫁”的风俗之别,而是两种文化象征的不同:游牧民族的标志动物是马,汉民族的标志动物是牛;游牧民族骑马射猎,汉民族赶牛耕种;骑马的来去无影、迅猛桀骜,赶牛的不急不缓、坚忍刚毅。

在过去的几千年里,两个族群之间干戈不断:汉民族有白登之困,也有骠骑将军河西大捷,游牧民族有颉利可汗被俘,也有陈兵渭水、震动长安;汉民族曾骑着战马,踏过匈奴的王庭,游牧民族也曾入主中原,抄掠中原王朝的都城;汉民族让游牧民族“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游牧民族让汉民族“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这是一场漫长的拉锯战,汉民族的刀剑与游牧民族的箭镞难分伯仲。一些学者认为,一直到十八世纪,农耕民族才彻底在世界范围内战胜游牧民族——在工业革命的滚滚浓烟中,这些天之骄子的苍凉背影逐渐消失了。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二者的关系,那只能借用李后主的词了:剪不断,理还乱!这是一种难以言说的情怀,充满悲伤、悲凉、悲壮的历史意绪。

在中国史书记载中,很多游牧民族都和汉民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血缘关系,司马迁在《史记》中就说匈奴是大禹的后裔:夏朝末代君主夏桀,因荒淫暴虐而被商汤流放,其子獯鬻带族人逃往北方,最终发展为一支游牧民族——獯鬻。獯鬻即匈奴前身。这一点未必可靠,却从侧面反映出二者的复杂关系。

《魏书》作者魏收在北齐朝廷做官,而北齐皇室是鲜卑化的汉人,尊北魏为正统,故魏收在描述拓跋鲜卑时,收入了一个子虚乌有的“史实”:拓跋鲜卑源于中原上古帝王。而唐朝李延寿在写《北史》时,之所以沿用这种说法,也是因为李氏皇族的祖先曾出仕北魏且有鲜卑血统。

魏收和李延寿皆声称:拓跋鲜卑,这个来自北方幽远之地的游牧部族,和司马迁笔下的匈奴一样,是地地道道的“炎黄子孙”。这个难以考证真伪的故事是这样的:黄帝有个儿子叫昌意,昌意将小儿子分封到了北方大漠,囿于环境,这一支系过起迁徙射猎的游牧生活。结绳记事,以民歌和史诗传承他们的历史,与中原风土大相径庭,但他们坚信自己出身高贵,声称自己是轩辕氏后裔。因轩辕黄帝以土德而成为中土之王,以“地土”为象征,那么“黄帝后裔”就是“地土之后”,鲜卑语中,“土”发音为“拓”,“后”发音为“跋”,所以,他们就以“拓跋”作为自己的姓氏,此即拓跋部由来。

但更为可信的史料是:鲜卑人出自东胡。“东胡”即“通古斯”的音译,与现代主要生活在中国东北和西伯利亚的通古斯民族有渊源。东胡部落原本生活在蒙古高原,以游牧为生,以抄掠为业,当然,主要抄掠的对象是中原地区,战国七雄中的赵、燕两国曾深受其害。后来,匈奴在蒙古高原迅速崛起,在游牧过程中,两个民族不期而遇,为争夺水草而多次交战,东胡战败,遂以溪水为界分为两个部落,一部退守乌桓山(今大兴安岭南段),一部退守鲜卑山(今大兴安岭北段),各自以居住地为族号,即乌桓族和鲜卑族。

鲜卑族和其他游牧民族一样,并不是“大一统”的民族,而是由许多大小不等的部落组成的联盟,拓跋部只是其中之一。在不断的演变过程中,鲜卑族群曾一度在地域上分为三大部:西部、中部和东部。其中,西部鲜卑主要是河西鲜卑和陇西鲜卑,包括吐谷浑部、乞伏部和秃发部;中部鲜卑主要是拓跋部,以及后来摆脱拓跋部控制的柔然部族;东部鲜卑主要是宇文部、慕容部和段部。

最初并没有“拓跋”一词,其他部族对拓跋部的称呼为“索头”。“索”即辫子,说明其时的拓跋部会留发辫,后来的契丹族、蒙古族也有类似习俗。东汉时,匈奴分为南、北两部,北匈奴西迁,南匈奴内附中原。众多鲜卑部落遂离开东北山林,向西部草原进发,填补匈奴故地,其中一些与留守的匈奴人通婚,繁衍出新一代鲜卑人,称为“拓跋”,意为“鲜卑父、匈奴母”。这表明,拓跋鲜卑有匈奴血统,而至于所谓“黄帝后裔”一说,多半是后来拓跋氏为入主中原而作的附会加工。

史书在记述拓跋部先祖时提到,拓跋始均做酋长(鲜卑称“大人”)时,曾帮助中原的尧驱逐女魃部族,立下功勋,而后舜又赐给拓跋始均一个官职。这个故事不但不可靠,而且不可考。但从这个口口相传的故事中可以看出,拓跋鲜卑对中原有很强的仰慕之情——他们以祖先“出仕”中原为荣。

这似乎是历史埋下的一个小小伏笔。

酋长之位传到拓跋毛,拓跋鲜卑的实力已相当雄厚,统御三十六部族、九十九大姓,兵强马壮,威震大漠。又过了几代,到东汉中叶时,酋长之位传给了拓跋推寅。拓跋推寅是个有头脑的首领,其名“推寅”即鲜卑语“钻研、探究”之意,显然,在族人眼中,他是个智者式的首领。拓跋推寅见部族的生存环境如此恶劣,毅然率族人南迁。他和族人一路辗转,到达的第一站是大泽(今内蒙古达赉湖),可大泽之地潮湿泥泞,到处是湖汊沼泽,环境恶劣。这里不是拓跋推寅心目中适合繁衍生息的地方,于是他便想继续南迁,可还没动身就去世了。

但是,一个信念却深深铭刻在他的子孙后代心中,那就是:永远不要停下自己的脚步,去寻找属于我们的人间乐土!

从此,拓跋鲜卑走上一条不断向南迁徙的道路,并在南迁过程中,一步步靠近中原,靠近那地大物博、堆金积玉的天朝上邦!

又过了几代,拓跋邻做了酋长。

有一天,拓跋邻在自己的领地上巡视,遇到一位“神人”。神人对他说:“你的领地恶劣异常,并非宝地,你应该去寻找更肥沃丰美的土地,建造你的牙帐。”这个故事在《魏书》和《北史》皆有记载,明显是杜撰的神话故事。根据史家惯用曲笔的传统,笔者怀疑背后真实的历史是:拓跋部遭遇另外一支强大的部落(可能是匈奴别部),战之不敌,无奈之下,不得不继续迁徙。

但此时拓跋邻年老力衰,自知没有精力,便将这个重任交给了儿子——拓跋诘汾。

拓跋诘汾遵守父亲的命令,带着族人继续迁徙。迁徙之路异常艰苦,山高水远,千难万险。拓跋诘汾和他的族人披荆斩棘,克服重重困难,终于来到一片水草肥美的草场,这里就是前文所说的匈奴故地。

拓跋鲜卑在这里落脚后,生活渐渐安定。一天,拓跋诘汾带族人打猎,却见一辆华盖宝车从天而降,然后从车上走下一位美丽女子,自称天女,受天命与拓跋诘汾结为夫妇。面对送上门的好事儿,拓跋诘汾没有丝毫犹豫,和天女做了一夜露水夫妻。天女与他相约明年此时此地相会,随后驾车飞天而去。第二年,拓跋诘汾如约而至,那女子果然在老地方等他,并抱着一个男婴,对他说:“这是您的儿子——您的后人必当世世代代为帝为王!”说罢离去。拓跋诘汾抱着孩子既茫然又憧憬。

因为这个传说,当时的人们纷纷这样传唱:“诘汾大人无妇家(妻子的娘家),力微大人无舅家!”这个“力微”就是拓跋诘汾和天女所生的儿子——拓跋力微。

很明显,这又是个杜撰出来的神话故事。但是,神话并非空穴来风。在了解了“拓跋”一词的含义后,不难推测,这里的“天女”,其原型当是现实中存在的匈奴女子。也就是说,拓跋力微的母亲是匈奴人。而这段“天仙配”,不过是后人为了美化拓跋力微的出身,编造出来的一个粗陋故事罢了。

匈奴人的彪悍善战早为中原的汉民族所熟知,而继匈奴之后称霸草原的鲜卑人也非等闲之辈。这两个强大的游牧民族水乳交融,将给古老的中华民族带来天翻地覆的变化。一个非比寻常的时代,如同草原上热烈而醇厚的马奶酒,正在悄悄酝酿。 Zd1K8IsrAjiGk6auSxRzZJjt0szELisvbk5j5VBUGS9xuYG+Mtc0EGp86ZbbOR0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