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4.帝国初兴

与其他一味发展军事的游牧民族首领有极大不同,拓跋珪十分注重农业和民生。他清楚,百姓最希望的是安居乐业,只要有吃有穿,谁会管你皇帝姓慕容还是姓拓跋呢!拓跋珪的政策也确实十分重视民生问题,所谓“先富国,再强兵”,国家不富裕而一味追求武力强大,只能是脱离现实的空中楼阁。前赵、后赵、前秦、西燕、后燕……这些穷兵黩武的胡族王国已成过眼云烟,“穷兵黩武”和“息众课农”这两种策略孰优孰劣,现在已见分晓了。

经历了灭后燕之战后,拓跋珪开始一系列抚恤燕国遗民的活动。他下令国中凡没有能力自存者,比如老人和残疾人,一律由北魏政府给予补贴;他还在中山和邺城之间巡行,途中细心而亲和地抚慰百姓,嘘寒问暖;因为山东地区所受战乱最多,所以他免掉了山东百姓的一半租赋……如此种种举措,大大拉近了他和后燕遗民的距离。

抚慰了百姓,就开始大封功臣,升官的升官,晋爵的晋爵,毫不吝啬。

然后便是文化建设。拓跋珪录用大量汉人为官,仿照中原王朝体制,设置经学博士,还在国都盛乐设立太学,招募三千太学生,开始系统地学习以儒家为代表的汉文化。

居安思危。拓跋珪还在各地设置行台,派遣亲信镇守,加强了军事戒备。

等把这些事都做得差不多了,档期满满、政务倥偬的大魏王拓跋珪,就开始为自己的事奔走忙碌了。

称帝。

尽管此时基本上已无对手,但称帝一事仍非同小可,关系到社会舆论,关系到人心向背,他不敢马虎待之,在正式称帝前,务必要做好铺垫。

首先要做的,便是商讨议定国号。

拓跋珪的臣僚们说:“先秦时代,帝王均以他们的出生地作为国号,咱们的国家兴自云、代,所以,应该仍以‘代’为国号。”

拓跋珪则颁布了一道《告天下诏》作为回应:“昔朕远祖,总御幽都,控制遐国,虽践王位,未定九州。逮于朕躬,处百代之季,天下分裂,诸华乏主。民俗虽殊,抚之在德,故躬率六军,扫平中土,凶逆荡除,遐迩率服。宜仍先号,以为魏焉。布告天下,咸知朕意。”

诏书的大意是:我们拓跋氏的老祖宗一直居住在北方荒蛮之地,后来内附中原,虽然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但还没有一统九州。到了我这一代,天下大乱,中原无主,各部族虽然风俗不同,但用德化即能招抚,所以我亲自率领大军,扫除了前进道路上的一切障碍,让诸多部族都归顺了我。所以,还应该以“魏”为国号,希望天下人知道我的良苦用心!

于是,魏国还是魏国。

议定国号后,让拓跋珪激动不已的时刻终于到来了。

卫王拓跋仪携全体宗室臣僚向拓跋珪上了一封奏章,这是一篇吹捧的文章:“我们听说,紫薇星居住在苍穹中央,小星星在它的光辉下永放光芒,日月星辰各归其道,这就是自古传承的天道!皇帝就是紫微星,诸侯百官就是小星星,皇帝顺应天道,才能阴阳和顺,才能四时有节,诸侯百官才能各司其职、恪尽职守。大王您有德又有才,三皇五帝亦当自愧不如,天下万物都沐浴在您的教化之中,花花草草昆虫小鸟都受了您的恩泽,对您佩服敬仰得五体投地!但现如今皇家制度尚未确立,天子冠冕还没做成,老天爷看在眼里也会着急!陛下啊陛下!求求您!勉为其难地登基称帝吧!”

拓跋珪面色凝重地摇头,推辞:“我何德何能,不敢称帝啊!”

群臣跪请:“陛下,为了拓跋氏大业,请上尊号吧!”

拓跋珪第二次推辞:“我何德何能,不敢称帝啊!”

群臣跪请:“陛下,为了文武百官,请上尊号吧!”

拓跋珪第三次推辞:“我何德何能,不敢称帝啊!”

群臣跪请:“陛下!为了天下苍生,您就受点委屈,请上尊号吧!”

这时,拓跋珪轻轻叹气,无奈地说:“为了黎民苍生,朕就勉为其难做这个皇帝吧!”

然后,群臣喜极而泣,跪伏在地,山呼万岁。

表演结束后,魏王拓跋珪就不再是魏王,而是名实相符的大魏皇帝了。

公元398年,拓跋珪下令迁都平城,不久后,他宣布改元“天兴”。其政治雄心昭然若揭。

平城,也就是今天的山西大同。

为何是平城?

其实,在当时,北魏内部迁都邺城的呼声也很高。邺城曾是曹魏的都城,曹操曾经对它苦心经营,作为都城也有很多优势,可拓跋珪为何会偏偏选定平城作为北魏的都城呢?

拓跋珪自有考量。

第一,环境优美。人类在选择居住地的时候,环境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漫天黄沙的地方估计没多少人乐意居住,南北朝时期的平城及其周边,郁郁葱葱,山清水秀,是个不折不扣的天然氧吧。

第二,物产丰饶。广阔的大同盆地,地处桑干河流域,农耕游牧两不误,有利于经济的发展;而且平城靠近河套平原,河套平原得黄河之利,是优秀的产马地和产粮地。

第三,战略地位重要。平城“三面临边,最号要害,东连上谷,南达并恒,西界黄河,北控沙漠,实京师之藩屏,中原之保障”。另外,对于当时的北魏来说,平城既不十分靠北,也不十分靠南,地理位置适中,既可傲视漠北,又可俯察中原,当年代王拓跋猗卢将平城作为南都,已证明平城是拓跋鲜卑进取中原的战略要地。

而今已经踏足中原的拓跋珪,为了凸显自己的显赫皇权,自然要给世人呈现一个气势恢宏的都城。

称帝后不久,拓跋珪即开始对平城进行扩建,修造了许多宫殿,初步奠定了平城作为国都的规模;接着,他又在四面城墙上建造了十二座高大的城门;还在东部建造了北魏的最高学府——太学,东南隅则是全城最高的建筑物——永宁寺塔,屹立在城南的是供奉拓跋氏列祖列宗的明堂。

拓跋珪从称帝后开始扩建平城,一直到他去世,十二年间扩建工程从未停止。他的儿子明元帝拓跋嗣和孙子太武帝拓跋焘,也继承了他的遗志,继续用了四十年时间进行扩建,完善了北苑皇家园林,扩建东宫和北宫,并筑起周长二十里的宫城城墙以及周长三十二里的外城城墙;之后的文成帝、献文帝、孝文帝祖孙三代,又用四十年时间扩建,而这段时间是作为都城的平城的鼎盛时期,也是迄今为止,大同这座城市最为辉煌的时代,许多举世闻名的名胜古迹如云冈石窟、鹿野苑石窟,都出自这个时期。

开始于拓跋珪的扩建工程前前后后持续了一百年,历经数代帝王,终将平城打造成为当时屈指可数的国际大都市,这座崭新的都城,屹立在中原和大漠之间,是一座将要以苍劲笔墨书写中国历史的雄伟城池。通过长期由北魏控制的丝绸之路,平城的大名传至中亚、西亚乃至欧洲,与同时期东罗马帝国的君士坦丁堡平分秋色,成为欧亚大陆上的双璧。 d0kVnXmdSyYu7iMfuHYtuEU/Mj2sMehWpUGG0qQlj2mF6cQvE5fqu2ejTUUPrT2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