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涉官场的杜甫官位低微,俸禄稀薄,无力维持一家生计,他不得不把家小安置到长安北边的奉先县。天宝十四载(755)秋冬之际,他惦念家人,决定去奉先县探亲。其时,安史之乱爆发。为了躲避战乱,杜甫携家去白水投靠舅父。在辗转途中,他看到百姓流离失所、生灵涂炭,心如刀刺,悲伤之情难掩,挥笔留下《后出塞五首》。
初任官职 安史之乱 移居白水
杜甫在率府官定以前,便把原先在杜曲的家属安置到奉先。奉先县杨令以及僚吏对杜甫都不坏,所以杜甫诗说:“轲辞下杜,飘飖陵浊泾。”又说:“荒岁儿女瘦,暮途涕泗零。主人念老马,廨署容秋萤。”奉先邻县白水,杜甫有个十九舅在白水做县令,所谓“白水崔明府”。这次搬家的原因,不甚明白。大概在杜曲的诸位亲戚虽然和杜甫是同族,但对于贫窘的他,总有失态的地方。杜甫在《示从孙济》中写道:
所来为宗族,亦不为盘飧。
小人利口实,薄俗难具论。
勿受外嫌猜,同姓古所敦。
杜甫偶一访问,仅有米饭、葵羹。何况托寄妻子,自然有些纠葛。
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是一个正八品下的官,掌管的是一些兵械甲仗、公廨兴缮之类的事情。右卫是宫禁宿卫的十六卫之一,所以与杜甫来往的都是些将军武夫。从他为李邓公写的《骢马行》,以及《魏将军歌》《天育骠骑歌》,自然可以看出来。杜甫很想辞去不干,《去矣行》说:
君不见鞲上鹰,一饱即飞掣!
焉能作堂上燕,衔泥附炎热。
野人旷荡无颜,岂可久在王侯间。
宁为鹰扬,不为燕附。杜甫做胄曹的苦恼,腆颜侯门的无聊,在这小诗里完全写出。不过未试餐玉法,不知有什么仙方可以不吃饭。
天宝十四载(755)冬,杜甫从长安赴奉先县省家。岁暮风疾,霜寒指僵。路过骊山,那时唐玄宗正在骊山华清宫。因为骊山有温泉,唐玄宗冬天常住在那里。“瑶池气郁律,羽林相摩戛。”那时国库丰盈,赏赐无度。杜甫想起帛练都是征自民间,“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现在却任意赐予,等诸虚掷,不禁令人战栗。
北渡泾渭,路更难行。好容易到家,却“入门闻号咷,幼子饥已卒”,杜甫心里更觉凄惨:自己“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还如此艰窘,那么失业远戍的人家,生活怎么过呢!
这时安禄山兼任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阴谋作乱,殆将十年。且安禄山和杨国忠不和,杨国忠为了证明安禄山必反,常常用事激刺安禄山。十一月,安禄山便率军十五万,当真反了。他以讨杨国忠为名,引兵南下。
安禄山坐着铁舆,步骑精锐,烟尘千里。那时承平日久,百姓不知兵革。安禄山的军队所过之处,望风瓦解,甚至守城士卒,听见鼓角声,自坠如雨。十二月从灵昌渡河,不久便攻下洛阳,河南尹达奚珣投降。潼关告急,长安危殆。
安禄山反的消息初到长安,唐玄宗简直不敢相信。后来知道安禄山定反,才召宰相商议。杨国忠扬扬自得,还大言不过旬日,必传首阙下。恰好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入朝,玄宗问以方略,封常清也说可以计日取逆胡之首。结果,封常清临时拼凑的队伍在葵园大败,丢弃了洛阳,直退潼关。幸而安禄山忙于做皇帝,在洛阳逗留不进,潼关才得修完守备。封常清被边令诚构陷,敕即军中斩首。封常清遗表说:“臣死之后,望陛下不轻此贼!”这时,唐玄宗才知道事情并不简单。
天宝十五载(756),安禄山自称“大燕皇帝”,改元“圣武”。唐室派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李光弼为河东节度使,哥舒翰虽然病废,也借其威名,强令守潼关。另外颜杲卿在河北,张巡在河南,都能阻挠燕兵。
到五月间,郭子仪、李光弼大败史思明于嘉山。史思明跣足步走,奔于博陵,李光弼围之。河北十余郡,皆杀燕守将而降。安禄山在洛阳和渔阳的交通完全断绝,将士家在渔阳的,都有些动摇。安禄山大为恐惧。
这时杨国忠又怕哥舒翰掌握重兵,于己不利,要玄宗催促哥舒翰进兵收复陕洛。哥舒翰以为利在坚守。郭子仪、李光弼也以为先北取范阳,覆其巢穴,潼关大军,只应固守。杨国忠说哥舒翰逗留,玄宗以为然,催促哥舒翰出关,使者项背相望。
哥舒翰没有办法,拊膺恸哭,引兵出关。结果在灵宝西原,为燕将崔乾祐所败,士卒入关的才八千人。崔乾祐便乘胜进攻潼关。
这时杜甫在奉先,虽然每逢节日,颇有友朋聚饮。不过世事险恶,心情全非。“垂老恶闻战鼓悲,急觞为缓忧心捣。”又说:
地轴为之翻,百川皆乱流。
当歌欲一放,泪下恐莫收。
奉先不可久留,夏天杜甫便又携家北去白水,投靠十九舅。诗云:
兵气涨林峦,川光杂锋镝。
知是相公军,铁马云雾积。
玉觞淡无味,胡羯岂强敌。
长歌激屋梁,泪下流衽席。
带甲未释,东郊不开,旅食生涯,更感觉仓促彷徨了。
虽然崔十九赠寓高斋,炊雕胡饭,但是避乱孤踪,前途茫茫,酒食宴旁,也不由得兴“何由似平昔”之感。
这一大变动,杜甫有《后出塞五首》,其风调和《前出塞九首》大不相同。
这五首也要连续读下,是一个士兵从应募赴军到从叛军中脱身逃归的故事。
第一首说男儿及壮当封侯,可以不惜金钱,去买马鞭、装饰刀头,在亲戚欢送中,“含笑看吴钩”,欣然应募,远赴蓟门。
第二首说入伍后,“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平沙列帐,月光下悲笳声动,一派整肃森严,壮士们惨而不骄。
第三首说古人用兵,多半是不得已;现在却是六合一家、四夷孤军的时候,将士们争求高勋,所以奋身拔剑,开拓边疆。
这三首合起来,说明当时邀功幸进的人是多么踊跃地集中于蓟北。这虽然是说开、天时事,但终唐之世,蓟北自成一单位;和江南、关中对立,也可以从此看出端倪。
第四首说渔阳经济基础的奠定:“渔阳豪侠地,击鼓吹笙竽。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越罗与楚练,照耀舆台躯。”渔阳富丽繁荣,几乎凌越长安。主将位高气骄,完全没把上都放在心上。安禄山的反迹,跃然纸上。
最末一首是从军人自述:身本良家,不肯从逆,所以在幽州骑长驱河洛的时候,中夜逃归。虽然故里已成废墟,妻孥无存,但是幸免恶名。
这五首和《前出塞九首》一样,绝不是全凭杜撰,而是有着本事的,都一样是很出色的报道诗篇。
安禄山叛乱前便向玄宗多讨告身,不拘常格,任意除授,所以那些志在封侯的人才以蓟北为捷径,不惜资斧,愿意北征。在经济方面,除了向朝廷勒索以外,又“分遣商胡诣诸道贩鬻”,每年输入珍货数百万,使渔阳成为天下财富重地。同时又多用同罗、奚、契丹的将士,于是天下劲兵,集中于河北。一旦安禄山叛变,唐兵几乎无从措手。后来用河西、陇右兵,甚至借兵回纥,两京才得以收复。此后直到肃、代两朝,关中并没有摆脱沦陷的威胁。杜甫的一去不返,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开天盛事,只能当作佳话来说,唐朝的声威,从此一蹶不振了。
高适
高适(约700—765),字达夫,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历任淮南、西川节度使,封渤海县侯,终散骑常侍,世称“高常侍”。《旧唐书》说:“有唐已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高适的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有以下几类:
反映诗人自己早年坎坷遭遇的诗。如《别韦参军》:“白璧皆言赐近臣,布衣不得干明主。”
反映民生疾苦的诗。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其九)》:“去秋虽薄熟,今夏犹未雨。耕耘日勤劳,租税兼舄卤。园蔬空寥落,产业不足数。尚有献芹心,无因见明主。”
边塞诗。如《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