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置疑,数字化供应链是供应链当下的重点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般人看到“数字化”三个字,或多或少会有点蒙,其实数字化的原理很容易理解,方法也不复杂——最为直观的应用就是电视遥控器。电视遥控器背后的逻辑就是数字化控制远程设备,输入的是数字,输出的是信号,控制的是设备。现在流行的网购,其实就是数字化采购;在网上卖货,就是数字化销售;预约网约车第二天接送,就是数字化出行计划,而且计划的还是第三方资源。
信息化做得比较好的企业,基本上都实现了ERP管理供应链,比如做客户管理、预测、订单、计算物料需求、做采购、备库存、排生产计划、安排订单、安排物流、供应商管理、支付管理、收账管理等,这些都是供应链管理的基础工作。ERP系统的主要工作就是通过计划人、物、财等资源,完成这些工作。所以,从本质上看,这都是信息系统对数字化和字段化的资源进行运筹和安排。所以,凡是信息化做得好的企业,对数字化管理都不会陌生。
业界经常提到业务财务一体化,信息系统公司也往往把业务财务一体化当作卖点介绍。其实,在ERP系统设计之初,业务和财务本来就是一体的:一是财务的数据主要来自业务数据;二是财务只是按照财务规划对业务进行梳理,形成财务报告和财务报表,所以也可以把财务工作看成业务管理的一个专业分析。以贸易为例:接到销售订单后,需要采购;有了采购订单,就需要对外支付款项;采购到货后,需要入库单;入库之后,库存增加,财务账面资产增加,同时带来应付账款的增加;之后,产品按照销售订单出库,形成出库单;产品出库后,库存资产减少,应收账款增加。从这些业务环节可以看出,每一个环节、每一张单据都会带来财务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完全是在业务逻辑下运行的,系统只不过是流程的固化而已。
和贸易行业的进销存比较,制造行业因为有制造环节、有工艺和半成品等因素,其ERP系统会稍稍复杂些,但其实也只不过是增加了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算、BOM等模块。这些模块虽然比简单的进销存复杂一些,但只要把成本和流程梳理得清楚,厘清每个制造环节、每道加工工艺的成本,然后固化到信息系统之内,实现业务财务一体化并不难。
为什么很多企业做不到业务财务一体化呢?一是管理落后,人为地把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分开了;二是管理需要,比如税务处理、费用处理等。
信息系统是一种工具,工具都是随着需求的变化而变化的,而需求的变化往往是由量变导致的质变。信息化也是如此:一家企业原来可能只有1个客户、1家供应商、10名员工,不需要那么复杂的信息系统;后来企业变大了,增长到10000个客户、1000家供应商、2000名员工,如果没有一个完整的系统,管理难度就会加大,管理成本会提高,因此非常需要信息系统。
常态的ERP系统就是按照企业的管理逻辑设定的,比如进、销、存、财务、人力等。
简单和少量的业务管理不需要数字化。只要有简单的ERP系统,辅助人力管理就可以了,因为业务简单、业务量小,所以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复杂和大量的业务不是人力所能判断的,也不是简单的ERP系统所能解决的,这时候就需要数字化管理。像京东这样的企业,拥有几千万个SKU、七八亿的客户,靠人计算是不行的,只能走数字化道路,让机器来运算、来指挥。
最近几年,不少电商企业在管理中演化出一个新的概念,叫“中台”。这是一个信息系统术语,一般应用于大型企业,意思是指搭建一个灵活、快速应对变化的架构,快速实现前端的需求。当前台需求来临时,中台能快速地进行响应,从而提升研发、制造和交付的效率。
中台产生的背景是因为供应链的业务量、渠道和业务需求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电商爆发之前,ERP系统的设计目标基本上是处理平缓订单,比如每天几百单、几千单,多一点的话,几万单;可是,电商时代来了之后,一天就要处理几百万单、几千万单,传统的ERP系统哪能经受这个冲击?电商的特点是“三多一少”——客户多、供应商多、订单多,时间少,传统的ERP系统处理不了,因此就需要对系统架构提出新的方案,来应对这种海量订单的存储和处理。另外,传统渠道往往是分销渠道,而互联网时代则是全渠道运作,有线上、线下、直销、分销、大客户、2B、2C等各种渠道,这些渠道的管理方法自然也有所不同,这也需要重新布置信息系统架构。再就是数据分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但要处理订单,还需要分析产品、供应商、客户、会员、广告、促销、物流等各种数据,传统的ERP系统未必能够支撑这些功能。针对这种情况,很多信息化公司制订了新的信息化架构,这就是行业中屡屡提及的中台。
良品铺子就是典型的案例:从2014年开始,该公司业务处在快速发展期,业务活动越来越多,营销推广也越来越频繁,因此公司在IT方面受到的挑战非常大。为了应对“双十一”大促活动,良品铺子需要提前3个月租用或者采买高性能服务器,因为涉及采购、测试、联网,造成成本很高、浪费很大。这是硬件方面面临的挑战。
软件方面也是一样:良品铺子在底层所有板块中,共有43个业务系统,涉及供应商、加盟商、物流、会员、营销、门店、订单、客服、财务等,系统繁杂,管理难度大,协同难度大。这是在软件方面面临的挑战。
因此,良品铺子通过阿里云和中台的协作,全力解决这两个问题。公司根据自身的业务特点,将业务中台划分为七大块,即会员、营销、商品、库存、订单、渠道、物流。他们优先启动的是会员和订单这两块,因为零售行业最核心的价值就是会员和订单;反映到前端,也是这两块的变化最大。
对于良品铺子而言,前端是销售,后端是供应链:销售往往变化很大,而供应链则相对稳定。
这就是新兴商业模式和传统商业模式的不同之处。新兴模式的营销端严重碎片化,销售很真实,销售量很大,但是批量很小、很碎片化。传统的分销商业模式是各级经销商备库存,销售的批量很大,但销售未必真实,因为库存可能滞留在渠道里。
事实上,真正的末端需求就是碎片化的,之前不能实时把握是因为没有数字化技术。随着业务量增加、业务复杂程度增加、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企业的客户、供应商可遍及世界各地,如果不能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供应链的管理难度就会越来越大。因此,数字化供应链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数字化供应链可以将现代数字技术和供应链管理进行结合,通过数据、流程、智能算法等技术打通供应链环节之间的信息壁垒,建立高效的供应链管理流程,实现“数字驱动供应链”。
数字化供应链规划包括业务规划和数字化规划,业务规划主要包括业务流程规划和业务逻辑规划,数字化规划包括信息系统架构规划、信息采集方式规划、信息处理逻辑规划、数字驱动逻辑规划、数据挖掘和报表等。
新兴的数字技术(比如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传统供应链实现数字化转型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以客户需求驱动的实时在线的供应链形态,可以通过多渠道实时获取数据,实现供应链端到端可视,最大化地利用数据,为智慧决策提供依据。
许多供应链管理人士会对规划和实施数字化供应链感到恐惧,我觉得大可不必。
数字化供应链的项目规划本质上是管理的规划:
第一,数字化是“一把手工程”,是整个企业的管理变革,是推动一个企业从传统的管理方式向数字化管理方式变革,没有一把手的主导是不可能实现的。
第二,项目负责人必须是优秀的项目经理,必须是卓越的项目组织者。对于这种变革深远、管理面宽、管理纵深大的项目,非优秀的项目经理不可。
第三,需要熟悉供应链管理的人才。精通供应链管理的逻辑,精通产品规划、预测、销售、生产、采购、库存、物流、仓储、退货、支付、收款等,通过数据分析和流程分析,找到其中的规律——只有找到供应链的规律,才能驾驭供应链。
第四,需要熟悉信息化技术的人才。规划供应链的数字化,需要熟悉数字化方法和工具,比如云计算、物联网、条码技术、RFID技术、信息化架构、网络架构等。
在我看来,数字化供应链的核心就是如何用数字化解读好供应链;直观来看,就是如何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重新架构供应链,包括研发、选品、销售、采购、生产、配送、退货等。
因此,一个负责供应链数字化规划的项目团队,需要有了解各种技术的专业人士,知道如何分析业务、如何规划流程、应该使用何种技术等。
深圳黑云是一家做模具和手机套的公司,是一家小而美的公司。老板陈总对数字化有着极高的追求,从建厂伊始就着手信息化建设。该企业自己开发了一套企业管理软件,对所有的采购、生产、销售、物流、仓储、人员、财务等,全部实现了数字化管理。
接到订单后,黑云公司的系统可以马上自动计算成本和报价。手机皮套货值本来很低,但即使只有300个皮套的订单,系统也能自动计算出来利润是多少。所有订单的成本和进度可以实现在线监控,可以在任何一台安装了系统的手机上查看任何一个订单的状态。
一般的制造业企业都有计划部门,因为生产计划是企业的核心工作。然而,黑云没有计划部门,而是由系统自动排计划。
任正非先生曾经在一个场合谈到过人工智能,他认为,人工技能就是“统计+自动化”。这个说法在逻辑上是合理的:如果机器人能够自动统计、自动决策、自动执行,机器人就可以自己工作,也就可以实现人工智能了。
如果从这个思路来看,可以得到以下公式:
我看到好多智能工厂基本上都是按照这个思路设计的,那就是精准备料、精确处理订单、精确制订生产计划、自动化生产。
从趋势来看,未来的大型企业可能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数字化原生企业,比如亚马逊、京东、美团、字节跳动等,其创立之初就是按照数字化方式规划和运营的;第二种是通过数字化实现转型的企业,比如华为、良品铺子——华为原先属于制造业,在IBM的辅导下实现了数字化转型;良品铺子原先属于传统零售业,通过构建新的商业模式、优化业务流程、导入SAP系统,最终也实现了数字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