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终极指南:别让拖延毁了你的人生

我们生活在一个急匆匆的时代里,在一个效率主义至上的社会中,所有人都要求我们在最短的时间内,高质量完成最多的工作,但实际上,时间短、质量高、完成度高三者构成了一个不可能三角。更何况还有“拖延”这只拦路虎,时不时出现,扰乱我们的工作步伐。

拖延,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它又真的一无是处吗?有没有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能让我们与拖延症和平共处呢?

大多数拖延的本质是焦虑

· “如果我最后没做好会怎么样?”

· “如果最后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那我现在努力有什么意义?”

· “比起最后失败,还不如现在就放弃。”

· “如果别人发现我其实没有那么厉害该怎么办?”

这些想法对于经常拖延的我们来说是不是很熟悉呢?在我们需要完成一项任务的时候,我们的脑海里总会冒出各种各样的想法,这些想法让我们感到焦虑、恐惧和对自我的怀疑,我们明明知道自己需要去做什么,但是我们不去做,或者熬到最后一分钟才做,最终拖延又让我们感受到更加沉重的挫败感,这种模式不断地重复出现,让我们最终陷入了困境。

虽然我们大都体会过因为拖延而给自己带来的焦虑感,但似乎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其实焦虑才是让我们拖延的真正原因。

让我们试着回想一下,上一次我们对某些任务感到焦虑并选择推迟去做的情境:当时你想到了什么?当你选择不去做它的时候你的焦虑被暂时缓解了么?当临近最终期限的时候又是怎么样的呢?你的焦虑是上升还是下降了呢?

为什么我们总是拖延

1. 恐惧失败:完美主义。

有的人一直在等待一个“完美”的时机,让自己准备到“完美”的状态,才会动手去做一件事。做的过程中不允许有任何瑕疵,也不能接受失败的结果。人们产生这样不切实际的想法,并不是担心失败本身,而是害怕失败之后别人的评价。他们担心被别人评价为笨、无能、没有价值。与其这样,不如被评价为懒惰或者拖延。这类人往往害怕竞争,因为害怕在竞争中让别人看出自己的软弱和无能。

在完美主义者的核心信念中,要么全,要么无。

他们可能还有这些信念:

· 我必须要做到完美。

· 我做每件事都应该轻而易举,不费力气。

· 如果不能确保好的结果,那么它根本不值得去做。

· 我每次都应该做得很好。

他们认为,不去做某件事就好像那件事永远没有开始,也永远没有失败。

2. 逃避成功。

(1)成功需要付出太多。

有的人担心成功需要付出太多,远远超过了他们所能承受的程度。因为成功需要付出很多时间和努力,牺牲很多休闲时间,于是他们认为还是站在原地比较舒服。

他们认为成功会把他们推到聚光灯下,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攻击和挑衅。他们感到自己还不够强大,无法还击。

通过拖延,他们放弃了成功的机会,给了自己一个缓冲,好让自己不陷入忙乱的生活,不被众人注目。

(2)成功是危险的:总有人受伤。

有的人通过拖延来逃避成功,是为了避免别人或自己受到伤害。他们认为竞争是会伤人的,他们害怕被指责为“自私”“无情”“满脑子只想着成功”。他们害怕竞争中的失败者怀恨在心,报复自己。他们害怕破坏关系。

所以他们认为只有装作无害,没有竞争性和攻击性,才有可能获得好的关系。

3. 掌控主动权:被动攻击。

还有一些人,他们通过拖延,比如迟到、不按时完成任务、不遵守规章制度、不屑权威,变被动为主动,来获得掌控感。当不愿意去做某件事,但又迫于压力而不得不去做时,他们便会用拖延来告诉你,自己对这件事有不满的情绪。

由于不敢直接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于是采取拖延的方式回击。这似乎成为他们的一种条件反射,而背后的情绪可能连他们自己都没有察觉到。

拖延对于他们来说,是对权力的争夺,是对被控制的不满,对控制者的攻击和报复。

如何与拖延症和平共处

1. 认知上的改变:修正不合理信念
(1)完美主义VS.发展心态

你需要认识到完美主义是不合理的认知。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东西,这个世界也不是非黑即白的。你需要去接受努力后可能存在的不完美,用成长心态去看待事物和自己。

能力是可以发展的,通过努力,你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更有能力。成功是为了学习和进步,而不是为了证明你聪明。所以,即使失败,也并不说明你笨或者无能,而是你现阶段还无法做到更好。但是现在无法做好,不代表将来也做不好。

(2)逃避成功VS.强化自我价值感

拖延企图逃避的不是某个任务,而是由这个任务引发的某种感受。你逃避的不是成功本身,而是当你成功后被注目时可能受到的贬低和攻击,你感到这些贬低和攻击会挫伤你的自尊。

自尊是一个人对自我价值的评估。个人成长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要发展出对自己能力的合理认知,并接受自己的局限性,同时又能维护一个积极的自我价值感。

外在的贬低可能让你觉得自己差劲,没有价值。此时,你需要去辨别那些贬低和攻击的原因:如果是由于你自身的能力不足所致,那就用发展心态去对待;但如果是他人出于某种目的故意伤害或操控你,那你大可不必因此而认为是自己不够好的缘故。

而当用发展心态努力后得到一个阶段性成果时,你需要强化这种成就的喜悦。这有助于你自我价值感的提升,逐渐不再害怕成功。

(3)讨厌被控制VS.寻找内在动机

在成长的过程中,被控制的愤怒会让你从内心对父母产生抗拒,这种抗拒可能会延伸到你对待“权威”(老师,领导,长辈等)的态度。

你对被控制的感受非常敏感,一旦感到被控制,你可能会对原本感兴趣的事物立马变得不感兴趣。这时你可能模糊了想做的事和被控制做某事的界限。很可能两者会有重合,但你会本能地产生抗拒,变得拖延和不合作。

你可以想一想,如果没有权威的指令,你是否会喜欢你做的这件事。去叩问内在的动机,而不管这件事是否会满足父母或权威的期待。

寻找到做某事的内在动机,是惯性拖延的人转变的契机。

2. 行动上的改变

(1)试试结构化拖延法。

斯坦福大学的哲学教授约翰·佩里(John Pernp)发明了“结构化拖延法”而获得2011年的“搞笑诺贝尔奖”。结构化拖延法的核心是,教人们如何利用拖延积极高效地工作。具体的操作方法如下:

· 把需要完成的事情做成一个列表。

· 顺序按照重要度排序,上面是最紧急最重要的任务而不太紧急又必须要做的事情就放下面。

· 先做下面的任务,来逃避最上面更重要的任务。

那些最紧急又重要的任务,其实是我们无论如何都要完成的。但在拖延的时候,我们能去做一些同样重要但不太紧急的事,在暂时回避压力的同时,又能为达成最终目标进行准备。

(2)把目标拆成一块块砖头,找到关键入口。

《战胜拖延症》一书的作者——卡尔顿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蒂莫西·皮切尔(Timothy Pychyl)说:“大多数拖延的人们都是害怕任务的复杂和重要。所以你们可以将任务拆解成最简单的步骤,将门槛降到低得不能再低。只要让自己开始着手做就好。”

就像所有的高楼大厦都是用一块块砖头垒起来的,所有庞大的事业也都可以拆解成一个个核心步骤。直接要求自己立刻马上平地起高楼,是一件让大多数人望而却步的事,但是垒起一块砖真的不是啥吓人的大事情。所以面对复杂的任务,最好将其拆解成一块块容易完成的“砖头”,并在日程表中做出切实的规划:比如每天20:00到21:00完成一个垒砖头的计划。一旦进入关键入口,开始着手完成任务,我们就会收获成功的喜悦,忍不住一直继续做下去。这样,拖延就会和你说再见啦!

因此,接受自己是“拖延症患者”的事实,不要悲伤,不要心急,更无须自责,重要的是我们接下来要准备怎么做。如果原谅了自己之前的拖延,那很有可能在下一次就不拖延了。 J603kesyc5xDy3gXO2WYRNTk81JYvUEpFG9xljy84qEX9I/RqGHJlYqshpA6krs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