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地狱天堂皆在脑中:关于双相情感障碍的一切

“她会无缘无故地变成一个暴怒的怨妇,声音可以瞬间变得尖刻、刺耳,眼神尖锐到骇人;舞台上的她频频崩溃,忘词、唱错、攻击同台演员。但当她安静下来时,又楚楚可怜得像一个受伤的小孩”。

费雯·丽(Vivien Leigh)给予我们的印象可能是《乱世佳人》中那个活泼耀眼的斯嘉丽,但她患有双相情感障碍已不是秘密。饱受双相障碍折磨的她,以健康为代价,换取了短暂而耀眼夺目的一生。

这一节,我们想聊聊关于双相情感障碍你需要知道的一切。

什么是双相情感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也称为躁郁症,是一种躁狂与抑郁交替发作的严重精神疾病。

躁狂发作是双相情感障碍的标志性特征。主要的表现有:

· 心境高涨:心情极好的同时也容易被激怒。

· 思维奔逸:个体的思维比语言表达的频率更快,且能在不同话题之间快速转换。有时候因为想法塞满脑子以致于难以表达。

· 活动性增多:变得极为健谈,语速快,且话语内容夸张。

· 自尊膨胀,伴随冲动行为。

· 睡眠需求减少:长时间高效率工作还不觉得累,不需要或只需很少的睡眠。

抑郁发作是双相情感障碍的另一大特征。双相障碍中抑郁发作期的症状往往与单相抑郁症相似,在临床上常常难以区分。患者在抑郁发作时,也会表现出心境低落、丧失兴趣和活动性减弱等抑郁表现。而只有情绪低落的时候,他们才会有求助的念头,而正是因为大部分患者都是在抑郁期就医,双相障碍很容易被误诊断为抑郁症。因此,当你察觉到身边的朋友或亲人有抑郁的症状时,也要留意他是否出现过(轻)躁狂的症状。

令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最痛苦的是,他们的抑郁和躁狂是交替发作的,可能你会看到他们在某段时间情绪特别高涨,甚至觉得自己是人间的主宰。有时他们又特别抑郁,难过到不想再继续活下去。

一位双相情感障碍的患者曾对我们说:“有些人光是为了活着就要竭尽全力了,那就是我。”

一些对于双相的误区

经历过痛苦的人,往往才会更理解别人的痛苦。没有经历过的人们常常对心理疾病有一些误解和迷思。尤其像“双相情感障碍”这种在字面上就给人的想象力以巨大发挥空间的词,对于它的误读往往是两极化的。

1. 双相只是心情的正常起伏。

很多人会轻视双相情感障碍,认为它可能就是“一阵儿高兴,一阵儿难过”的状态,甚至人们会胡乱地把“双相”的标签随意贴在别人和自己身上。

这对于真正饱受双相障碍痛苦的人们来说,是非常不公平的,就像以前我们轻视抑郁一样,认为抑郁症患者只需要“积极点”就可以了。

双相障碍的患者总是游走于天堂与地狱之间,这种飙升和跌落感伴随着他们度过一个个挣扎的日夜。作为正常人,我们会主动去玩跳楼机寻求刺激,但如果让你想象这一辈子都在跳楼机上过呢?这可能就是双相患者们的痛境。

2. 双相偏爱天才?

有人认为,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天才病”,是人类为了换取智慧和创造力所付出的代价。许多轶事和传记记录也一直呈现着这样一种趋势,好像患有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等精神障碍的人似乎都是天才,都有独特的世界观。

美国精神病研究者凯·雷德菲尔德·贾米森(Kay Redfield Jamison)在《躁郁症与艺术家气质》一书中,列出了一系列可能患有双相障碍的名人名单,其中作家、艺术家和作曲家占绝大多数,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他们疾病黑暗中留存的一丝光明。

双相障碍是很严重的精神疾病,它所带来的痛苦足以将人击倒,媒体经常宣传的“天才躁郁患者”是一种幸存者偏差,南派三叔自曝患有躁郁症,也加深了这种幸存者偏差的印象。虽然能够创作出无与伦比的艺术听起来极具吸引力,但是双相绝不值得追寻。

3. 双相存在一个切换情绪的开关。

很多人认为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在躁狂和抑郁之间的切换是一种很神奇的事情。有些躁郁症患者也隐约能察觉到自己找到了一个“开关”,可以自己选择随时开启躁狂的状态。

确切来说,并不存在一个真正的“切换开关”,只是当患者在进行某些活动时,脑内激素的分泌水平影响了神经活动,从而触发了躁狂的状态,这其实是一个转换的过程。

正常情况下,患者并不能预期自己下一秒的状态是怎样的。情绪的波动也不是他们所能够完全“控制”的。

患了双相障碍之后的路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难以完全疗愈的精神疾病,经药物治疗康复的患者,在停药后一年内的复发率也较高。

除了生理上服药来减缓痛苦之外,心理治疗在康复期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如果患者在用药维持情绪稳定的情况下,同时接受心理咨询或治疗,那么复发的可能性会大大减少。正念技术、认知行为疗法等都被证明是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的有效措施。

双相患者会一直处于躁狂与抑郁交替进行的状态,对于家人、伴侣和朋友来说,这是一件令人心碎又头疼的事情,他们起伏的状态、“不可理喻”,会消耗掉周围人的关心和耐心。

但对于病人来说,所处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宽容是缓解病情的重要因素。来自亲人的社会支持以及包容、陪伴会提供一个良好的愈后环境,是预测患者之后情绪稳定性的有效指标。 U+AKmaKZANVHrcV9gpc1m43s79Kcfk0P5cNUVvy6ThSojkNDV8B01FROdMgSbMpW



理解成瘾:人们从“成瘾行为”中寻找什么

2019年5月25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游戏成瘾被正式列入精神疾病(国际疾病分类第11次修订版)。并给予游戏成瘾的标准一个明确的规定:

· 无法控制自己玩游戏的时间和强度。

· 玩电子游戏越来越优于其他生活兴趣。

· 即使有负面后果也持续或增加玩游戏的时间。

可如果将这一诊断标准中的游戏“二字”换成其他词,如学习、运动、小说、手机、追星……好像也说得过去。但精神疾病中却没有学习成瘾、运动成瘾、追星成瘾这样的诊断。说到底,也许成瘾根本不是游戏的错。作为一种中性工具,任何事物都可能造成一些消极的影响,但也可以被积极利用。

什么是成瘾

提及成瘾,我们一般会想到两大分类。物质成瘾:如酒精、毒品等;行为成瘾:如沉溺游戏,疯狂购物等等。成瘾的核心特征是:明确知道自己的行为有害,却无法自控。我们知道过度酗酒会对身体造成危害,过度“买买买”的“剁手党”们会还不起信用卡账单。但我们已经失去了控制,我们对这些行为有着非常强烈的渴求欲望,无法停止。

需要提醒的是,有些人沉浸在玩手机,刷微博微信中,但并没有达到依靠这些行为来生活的地步。那么,这种状态并不是真正的“成瘾”。

劫持大脑的小恶魔——成瘾的原因

成瘾的原因主要分为生物学原因和心理学原因,在这两个小恶魔的共同作用下,我们不知不觉地沦陷了。

1. 成瘾的生物学成因。

很多时候,我们将成瘾行为归罪于个人意志力的薄弱。实际上,当成瘾真正形成的时候,事情已经不仅仅关乎意志力,而是关乎大脑结构了。我们所摄入的化学物质和行为都会改变我们的大脑。这些改变会影响我们的判断力、控制力等等。

如何做出改变?成瘾的生物学成因一直处于研究中,复杂多样。例如,有研究证明,成瘾物质会损害人体大脑中的前额叶皮质与杏仁核。前额叶皮质是掌管我们控制、判断和计划的区域,杏仁核则负责我们的情绪功能。当大脑中的这两者遭到破坏时,自然会对我们的行为产生严重影响。

另一个被广泛接受的解释是多巴胺。多巴胺是一种由大脑分泌出来的,能让我们感受到快乐和愉悦感的物质。在食物、性以及成瘾物等令人愉悦的事物的作用下,多巴胺的分泌会增多,从而启动大脑内部的奖赏回路,给人带来强烈的快感。

2. 成瘾的心理学成因。

在我们还是婴孩的时候,我们需要去形成依恋关系,这些关系通通投注到了我们的原始需求上:食物、爱抚和别人对你的关注与爱等等。婴孩怎么表达这些需求的?哭、闹、踢腿、卖萌、笑、摆动身体。他们试图引起抚养者的注意,其潜在诉求是:我要吃饭,要你来安抚我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抚养者没有及时提供或满足需求,婴儿就会产生非常愤怒的情绪。他会哭得更厉害,有的小孩可能会直接把自己封闭起来。

如果这种需求持久性地得不到满足,慢慢地,婴孩就会对外界形成这样的一个信念:抚养者也好,其他人也好,整个世界都是不能相信的!因为他们没能在他需要的时候满足他的基础需求。但人需要活下去啊,我们需要食物、水、安抚和关注。于是,我们会将一些最原始的需求,即对食物、对性以及对一些快感的追求变成我们最信赖、最依赖的对象,而不是寻求与其他人建立联系。这就形成了一种成瘾模式,把其他人隔绝在外。

还有一些人有着挺稳固的依恋关系,但为什么经历一些事情后会对某些事情上瘾?这是因为,当我们经历创伤后,我们又会重新回到最初形成依恋关系的状态,我们会“退行”。那个时候,当我们只能抓住/使用一样东西或一个策略时,我们就会跟这个东西建立联系。比如说,我知道喝酒可以让痛苦暂时好受一点,那我可能就会跟酒精手拉手变成了好朋友。

而从“社会学习论”的角度看,成瘾是因为当事人受到了家庭或环境的影响。如果家里或周围有很多人吸烟喝酒,那你可能也会感染这些习惯,再慢慢地变成滥用或者是依赖性的使用。又比如,父母曾经常常使用酒精来排解自己心中的郁闷或压力,那么当你经历压力时,你也会学习着使用这种方式来回避自己的痛苦。

一些慢性疾病也会引发成瘾行为。美剧《生活大爆炸》里的Raj平时不能跟女生说话,他只有喝酒的时候才能跟女生说话。很明显的,Raj是一个患有社交恐惧症的人,他需要通过一些手段或东西来处理这种疾病带给他的困扰与痛苦,以做到正常生活工作。对他而言,最方便的,最易于获取的,就是酒精了。

测量你的成瘾程度

成瘾有非常多的测量手段。有一个最简单粗略的评估手段,叫作“CAGE评估表”。这是一个问卷,有四个简单的问题,根据这四个问题,你可以粗略评估一下自己的成瘾状态。

C,Cut Down,即减少。指你是否尝试过减少使用你成瘾对象的使用频率?比如说你很爱喝酒,你有减少过喝酒的频次或者喝酒的量吗?

A,Annoyed,即发火生气。指当亲人朋友对你喝酒、打游戏甚至是赌博等其他行为有异议并进行指责时,你会发特别大的脾气吗?

G,Guilt,内疚。即你有没有对自己喝酒或其他成瘾行为产生了很内疚/愧疚的心理?

E,Eye-opener,也就是现在大家常说的早上一睁眼就会摸出手机,刷朋友圈和微博等等。又或者,早上一醒来,必须要喝杯咖啡或酒,通过某种物质才能将生活继续下去。

在CAGE的四个问题里,如果你有两个以上(包括两个)的回答是“yes”。那你可能就需要注意一下自己是不是有成瘾倾向。当然,这个评估是非常简单和粗略的,它不一定代表我们百分之百有成瘾的行为。

成瘾与戒瘾的误区

1. 成瘾是他们自作自受。

很多人认为,成瘾的人是在自作自受。因为是他自己选择去吸毒,酗酒,或者赌博,那就要自己去承担后果。的确,很多成瘾者一开始是自愿使用某些物质来追求快感。但很多时候,这些尝试都是试验性的,偶尔为之的。只是我们忽略掉了那些危险的“物质”,低估了他们对大脑造成的危害。

我们过分地指责成瘾者,有时候反而会给他们造成更多的困扰,让他们产生病耻感,从而没有办法更好更快地接受治疗。很多时候,成瘾者及其家人非常痛苦的一个原因就是,外人总是批判成瘾者意志力差,没有能力去戒瘾。但实际情况是,这已经不是我们想不想戒的问题了,而是大脑受到了损伤,不听使唤了。

2. 容易成瘾是因为性格有缺陷。

“有些人容易成瘾,那是因为他们的性格有缺陷”——这是一个常见的污名化问题。我们每个人都容易对身边的事情成瘾,比如吃饭、性生活等等。只是,在“过量”的行为之下,我们的大脑会被改变,不再受控制。更多的时候,如我们刚刚了解到的那些成因一样,成瘾是在很多微因素的影响之下形成的。如环境、家庭的影响、策略反应等等。而不仅仅是因为性格有缺陷造成了成瘾。

3. 戒瘾不需要心理治疗的辅助。

以酗酒为例,我们经常只把酗酒者送去生理脱毒,而不关注其是否需要心理戒毒。当生理脱毒,而心理上并没有戒瘾的时候,成瘾行为是很容易复发的。然后我们又会用很多常见的误解,如性格、意志力等因素来指责成瘾者,彻底忽略心理因素。

理想情况是,当你完成了生理脱毒后,医生会根据你的情况来决定是继续住院治疗还是回家,参加一些门诊治疗或心理治疗。从科学研究角度来说,相对比较有效果的心理治疗方式是认知行为治疗。还有一些治疗师会加入正念、冥想等理念到治疗中去,来帮助成瘾的人重新恢复到没有毒品、没有成瘾物质的生活中去。 U+AKmaKZANVHrcV9gpc1m43s79Kcfk0P5cNUVvy6ThSojkNDV8B01FROdMgSbMp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