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增订版自序

本书中文简体字版于2003年发行,之后几次再版,在中国大陆以外又有中文繁体字版和外文版,算来已经有过8种版本、48次重印。这次再版,主要是增加了一个“主要人物索引”。毕竟18年过去了,当日一群青年今天已是“年过半百”,今天的年轻读者对那时的人和事也已陌生。希望这些简单的背景介绍,能对大家有用。

我曾在初版前言里提到,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为我的儿子写的。那时候儿子即将中学毕业,有着和所有同龄孩子一样的“成长的烦恼”,我也有着和所有父亲一样的“殚精竭虑”。而现在,儿子已经长大,儿子的儿子也快要进入中学了。本书所述种种教育积弊,依然如故,“成长的烦恼”也传给下一代。当年压在父亲身上的烦恼,现在压在儿子身上;当年压在儿子身上的烦恼,现在又压在儿子的儿子身上。如果说有什么不同,那就是比18年前更激烈,更扭曲,父母和孩子也都觉得更沉重,更无奈。

然而也正因此,我才更多地回想起本书的主人公们——不是想起他们的成功,而是想起他们的成长;不仅因为他们的今天令人神往,而且因为他们的昨天所给予我们的启示。

为了判断多年前的讲述在今天是否仍有意义,我翻出当时的采访录音——我曾尝试去破译他们的成长密码,曾和他们每一个人都交流许久。我用了几个星期重听他们当年的声音,眼前不断浮现出那些年轻的脸庞。然后我又去寻找今天的他们,结果发现,他们已成长为我们国家新一代真正意义上的计算机科学家。他们的成就已成为21世纪世界范围内新技术革命的一部分。

我再一次和他们交流,恍惚中好像回到18年前。另一件事虽不那么明显,但却更有深意:他们也在当代中国的教育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记。这些印记是由一种信念镌刻出来的。这种信念是,每一个孩子都拥有无限的可能性去成就一种与众不同的人生,只要赋予他(她)适当的教育,他(她)就一定能够像天才一样成长。

这是从中国教育和西方教育的融汇中演绎出的一连串“神奇故事”。他们的不同寻常,并不在于拥有一个超越常人的大脑。他们不是天才,他们(和他们的父母)也无力改变教育,这和我们没有什么不同。他们的“神奇”仅仅是因为学会了如何面对教育。当我们国家的大多数孩子还在既有的教育积弊中苦苦挣扎时,他们却在其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成长之路;当我们国家的大多数父母还在为孩子的教育怨天怨地时,他们的父母却为孩子的成长开拓了广阔的空间。他们的故事并不是独一无二的。他们只是以一己之成长引导着一己之成功,尽管如此,他们的价值仍存在于广阔的历史背景中。

我们很容易被别人的成功吸引,读过这本书后,你就会知道那其实并非一个人的全部。我们总是被自己的“成长的烦恼”纠缠不休,读过这本书后你就会知道,即使是这些最成功的人,也曾有过和我们差不多的“烦恼”。所以我从一开始就不是想要叙述他们的成功,实际上我更痴迷于他们成长的小故事。这些小故事始终伴随着他们,从蹒跚学步到长大成人。我在书中归纳出“E学生”“做最好的自己”“兴趣永远第一”“让大脑冲破牢笼”“第二种智慧”“我们既然无法改变教育,那就改变对教育的看法”……乃至终于得到“成长比成功更重要”的结论,这些也都不是我的创造,而是他们以自己的方式重新定义了成长的真谛。另一方面,最好的成功者始终处在“成长的进行时”,他们永远不会认为自己能够到达成功的顶峰。

所以我才希望读者不要只看到他们的成功之冕,也来看看成功后面的成长之路。

凌志军
2021年6月 WgWoo3J5Jk7/Bz+ShuLOKij8eRdcmF8bNhU6Gi0cCAHSWKyuVcj6LJXSaQiuOwP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