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企业财务活动即资金筹集、资产运营、成本控制与收益分配角度看,企业研发活动财务管理也包括有关研发的筹资活动、投资活动、成本控制、研发成果形成与研发成果转化等内容。企业研发活动资金循环与会计处理如图3-3所示,其列示了企业研发活动资金循环与相关会计处理的逻辑关系。
企业研发资金来源包括政府补助、政府资本性投入、银行贷款、风险投资以及企业自筹资金等。其中在财税管理上需要重点关注的有以下两项。
图3-3 企业研发活动资金循环与会计处理
1.政府补助
政府补助是指来源于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用于支持企业研发创新的财政专项资金。一般而言,此研发专项资金有专门的资金管理办法,要求单独核算,专款专用,同时还要接受政府部门监督管理以及第三方监督也就是会计师事务所的专项审计。
有关研发政府补助的资金管理与核算详见第四章。
2.自筹资金(企业积累资金与研发准备金制度)
企业积累资金即企业的自有储备资金。由于企业会计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企业净利润扣除了未付现成本,因此,企业自有储备资金包括留存收益和隐藏的未付现成本(如提取的研发准备金、折旧摊销等)。
研发准备金是企业根据研发计划及资金需求,按一定标准预先提取的专门用于企业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储备资金。但是,因目前我国研发准备金制度建设仅停留在《企业财务通则》等相关财务政策中,并未将其作为一项税收优惠而且尚不允许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因此现实中真正构建研发准备金制度的企业并不多见。
企业通过自筹或向政府申报研发资助项目等途径筹集了研发资金后,接下来则是根据研发项目需求进入研发资源配置阶段即人、财、物的配置。这具体包括三方面:①研发团队的组建与分工;②研发用材料、周转材料等劳动对象的采购;③研发仪器设备、技术等劳动资料的购置。
从会计核算角度看,资金支出主要包括两方面:①收益性支出,如研发材料、研发人员费用等,据实计入研发费用;②资本性支出,如购置研发仪器设备、专利技术等的支出。企业购置时先计入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账户,使用时再以折旧、摊销方式计入研发费用。
企业的研发资源即人、财、物配置好之后,则真正进入研发过程。企业的研发过程,既是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等知识产权的创造形成过程,也是各种研发费用的耗费过程。它是研发活动的中心环节,企业研发的有关经济业务都是围绕这一环节而展开的。企业在开展研发活动过程中,研发人员借助研发仪器设备、专利权、非专利技术等劳动工具对各种研发材料进行研究、实验、开发,以期研发出能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知识产权。
从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角度,这一阶段要通过合理财务手段控制研发成本,尽可能做到成本效益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而发生的研发费用则以“直接计入”或“分摊计入”的方法并通过“研发支出”这一成本账户进行归集,在归集过程中始终要遵循是否真实、是否相关、是否合理、是否合规等会计核算原则。
企业开展研发活动,虽然面临各种风险,但是终究会有成功的项目,并最终形成专利、非专利技术等新的知识产权。
对于研发成功形成无形资产的知识产权,其转化为高新技术企业产品(服务)收入的路径主要有两个:①对外转让,包括出售、出租无形资产,以获取利润;②用于企业内部,即企业自己进行商业化大生产,扩大企业收入,提高盈利水平。
企业从事研发,通常包括下列主要活动:①立项和预算管理,如项目的申请和批准,预算的编制和批准;②机构设置与人员管理,如研发机构的设立,研发人员的组织和聘用,工作记录,绩效考核,薪酬的计算、支付和记录;③仪器设备、材料管理,如研发仪器设备、材料的购置申请、研发仪器设备、材料的验收、研发仪器设备、材料的使用或领用及记录;④委托外部研究开发,如委托外部研发的申请和审批、委托外部开发成果的验收、付款和记录;⑤结项与成果管理,如项目的总体评议和成果鉴定、预算差异分析、知识产权申报与成果保护等。
从会计核算角度看,在上述研发活动各环节的账务处理中,研发过程发生的研发费用归集与核算是会计处理的核心和难点。为准确归集和核算各研发项目的研发费用,企业应在研发项目管理制度、研发经费管理制度的基础上,构建《企业研发费用会计核算制度》,作为会计人员日常归集和核算研发费用的统一指导标准。
企业可参照《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及其配套规范《财政部关于企业加强研发费用财务管理的若干意见》(财企〔2007〕194号)等,基于企业研发项目管理、研发经费管理情况,制定《企业研发费用会计核算制度》并有效实施。研发费用会计核算制度的内容至少应涉及:研发费用概念界定、研发费用的会计核算方法、研发支出科目设置、核算内容及账务处理、相关原始单据设置、研发费用归集与间接研发费用分配标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