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情绪和行为背后的需要

普通心理学讲,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和相应的行为反应,而所有的感受和行为都是内在需求的外现,父母们一定要学会把孩子的感受和行为背后的需要关联起来,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孩子。

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孩子为什么会有那样的行为?有时候孩子的动机是很容易理解的。你问他为什么要吃饭,他会回答饿;问他为什么要上学,他会说学知识交朋友。但是如果你问他为什么不愿意和这个同学成为朋友,他可能会说“因为我讨厌他,他和我想的不一样”“我们性格不合”等等,并且可能会列举很多关于这个同学的事例,佐证自己说的是对的。

对这样的回答,一开始父母可能会持否定或敷衍态度,“哦,那就少和他交往”“真的吗?他那样啊?”最后,你或许还会斥责孩子,“你不应该这样说同学”或“你不应该这样说老师”。听到这样的回应,孩子往往会试着辩解,或者是一声不吭。父母则完全无法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一旦缺乏对行为动机的深入了解,就永远无法真正解决所面对的问题或冲突,而只能就事论事地做些小修小补。

因此,一旦父母在家里扮演了法官或陪审员的角色,判定谁是错的,谁是对的,谁该受到惩罚,家庭中就永远存在着一种叫作责备的游戏,指责、嘲讽、否定、说教、评价、贴标签就成为家常便饭。

每一个孩子都希望父母和老师、同学看到他的善意,认可他的努力,可以想象那样的指责、否定、说教、嘲讽,是多么令人难过。如果老师、父母、同学都用尊重的态度去对待所有人,大家就会感到安全,特别是当他们付出的努力没有得到期待的结果时,这种尊重显得尤为可贵。

当一个孩子感到气馁、紧张、难过、恐惧或者困惑的时候,任何的忠告、责怪、批评、羞辱或者惩罚都无济于事,那些反应只会让孩子们感到更加痛苦和恐惧,而不会让他们真正明白是怎么回事,也不能令他们从错误中学习,当孩子们发现从大人那里只能得到这种让人恐惧的反应时,总有一天他们会去找其他人倾诉,或者干脆把自己封闭起来,什么都不说了。

孩子们真正需要的是:当事情搞砸的时候,有人可以认真地倾听他们,接纳他们的感受,并且能够发现并理解他们这么做的良好动机。

倾听、接纳和理解能够帮助孩子进行自身反省和学习,如果父母能够满足孩子的这些需要,允许他们对自己的行为做自我反省,就等于给孩子传递了一个信息:他们是有能力和办法的,是能够从各种情形中总结经验的。当孩子得到了尊重和倾听,并从中感受到了这一切带给他的放松和希望,那么下一次他还会和父母交流,并最终会打开自己的心,倾听父母的想法,征求父母的意见。

孩子所有的行为都在试图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前面案例中的叶子,小的时候就是一个爱疯爱玩爱笑、性格开朗、不拘小节的女孩子。根据她特别喜欢和男生玩在一起的感受,我们来分析一下,看看她在试图满足一种什么样的需求呢?家里是不是有一些重男轻女的倾向,让她感受到家里的某些大人对男孩和女孩的态度不一样?如果她像一个男孩子,是不是会得到大人更多的爱和关注呢?所以,她试图用跟男孩子在一起玩的方式,来向大人诉说“我也可以跟男生一样”。

设想一下:如果面对孩子或者生活中的任何人,你时刻看到的都是他们行为背后的需要,你和他们的沟通与交流会是什么样的呢? LrcaeKGw4vXhvyZVTD2ZWhPLIojHGyc29rhQf0D3tjO7SDJJx7aMrmrxOKitwpg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