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共情也需要自我倾听

你可以倾听他人,也需要倾听自己。很多情况下,为了能够全身心地倾听别人,首先需要倾听自己。

当你感到痛苦的时候(比如难过、受伤、担心或者生气时),如果能够停下来倾听自己的感受和需要,通常就可以满足自己对安慰、理解和倾听的需要。当你感到困惑的时候,倾听自己的想法和内在的对话,会让你的思绪更加清晰。当你感到愉悦的时候(比如快乐、激动、高兴和满意的时候),自我倾听可以让你在私下里确认和庆祝那些被满足的需要。无论何时,当你能够确认自己的需要得到了满足,就是在建立自信心,相信自己有能力在未来可以满足自己的需要。

例如,当我想起今天自己用了非常大的嗓门跟孩子讲话的时候,就觉得很伤心和沮丧,因为我没有跟他建立我想要的连接,也没有满足我对于尊重的需要。当我看到,既要专注工作又要照顾家庭,对我来说是多么困难的时候,就感到担心和忧虑。因为我需要保持健康,随时应对那些要紧的事情;我有被理解的需要,我有给孩子安全感的需要,我有和孩子开心相处的需要,我有时刻保持自己精神饱满以应对那些突如其来的事情的需要。

现代社会压力无所不在,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忙碌,睡得越来越少,吃得越来越随意,内心遭受越来越多的痛苦。我们要学习如何将节奏变得慢一点,这样我们才能有充分的时间来进行清晰的思考,并对某种情况做出合理的反应。

通常我们需要从别人身上得到帮助,才能够使自己的节奏变慢或者平静下来,比如我们会跟好朋友、亲近的人去倾诉,然后我们的压力就会减轻。但是,共情促进的互相理解和积极正向的神经化学物质,只有在相互信任并且安全的环境下才能产生,如果有一个人感觉自己被忽略或者被伤害,那些因素就会消失。因此,我们要学会自我倾听,只有学会倾听自己的内在声音,才能共情地倾听他人的心声。

父母们可以用下面的方法来尝试自我倾听,即学会对自己说出“我”的观察、感受、需要、请求等。比如:

● 描述“我”看到自己在对孩子大吼大叫的时候……

● 诉说“我”感到自己很挫败的时刻……

● 表达“我”需要孩子听话,和“我”达成共识,明白“我”的想法……

● 决定“我”要用什么来满足需要,去和孩子谈一谈,进行和解……

想要和孩子保持亲密关系,就要持续学习,你永远不要期待短期内就会有一个非常完美的呈现,事实上任何要做完美父母或好父母的念头,都会给你增加额外的难度。

如果你能以认真而恭敬的态度,把养儿育女的实践看成是在学习一种体育技能或者是练习一首钢琴曲,就会避免很多因为自我苛责和自我批评而带来的巨大差异。你会把你的全副身心和能量聚集在一起,做好当下的工作,好好照顾自己的需要和孩子的需要。

即使你的目标是用尊重的方式跟孩子连接,但你有一些旧有的、习惯性的倾听和谈话的方式,依然可能会阻碍你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所以一定要避开。

比如,“但是”这个词,它会持续影响孩子对你的回应,因为“但是”后面才是你真正想要说的话,前面的话都是铺垫。所以试着想想,如果你是孩子,听到这样的一番话:“你今天表现不错,但是……”“妈妈同意你说的,但是……”孩子非常明白你接下来要说的是“你应该做些不一样的事”,这是孩子所能注意到的唯一的部分。所以那个“但是”就像一个橡皮擦,把你前半部分所说的话通通抹掉了。

还有一个词是“应该”。“应该”一词是在告诉孩子:你对他“应该”成什么样子是抱有期待和理想的。父母抱着自己的期待和想象,可能会忽略部分孩子试图表达的想法。如此一来,他们内心深处想要的需要、期望、接纳和安全感,就没办法得到满足。父母的要求能最快地触发孩子的苦恼。“我决定的就是对的!就是最好的!”“不需要你说你的想法和感觉,给我立刻去做。”当孩子听到这样的命令或要求时,恐惧和焦虑感会激发大脑试图逃跑或战斗的本能,这样的状态会使孩子表现出抵抗,或者置之不理、消极应对,甚至愤怒斗争。

当父母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应该”思维就会造成父母的愤怒,从而引发负面情绪和感觉。当父母听到和看到的与内心的“应该”无法匹配时,理想和现实的距离会触发父母的负面情绪,于是开始抨击孩子,具体表现为指责、批评和羞辱,也有可能会把指责、批评、羞辱指向自己,从而导致压抑的情绪。

所以,请父母放下“应该”思维,否则会造成亲子关系的愤怒冲突和攻击,也会造成夫妻和外界人际关系的不和谐。

《非暴力沟通》的作者马歇尔·卢森堡博士鼓励大家养成一种经常性自我审视的习惯,看看自己身上正在发生的一切,关注自己持续变化的感受和需要。当人们能够这样做的时候,就是在满足自我连接和自我尊重的需要,就会感到更有活力,更活在当下,你会发现自己更多地处于富有成效、精力充沛并且心满意足的状态之中。

— 家长大课堂练习 —

自我审视

每晚临睡前,回想今天自己处理的事情和自己说过的话,如果有后悔的部分,就试着倾听自己此刻的内在声音,体会持续变化的感受,思考自己要达成某件事背后的需要是什么;回想这一段时间是否身心疲惫,或有没有说过让自己后悔的话或做过让自己后悔的事,并把它记录下来。

思考: 写的过程中,如果迷茫,可以停笔做几次深呼吸,让自己静下来,试着找出你内心真正的需要。

提示: 只有给自己独处的空间,让自己思考,静静地倾听自己的内在声音,才能真正知道自己需要什么。 Rq7WyMJjuNsAsCg5DYL+Lmoc8mjRX6RaGPFHFbttgHpnSEfl6dliOUvaTc03npZ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