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谈学问的尊严

唯有仁爱才是解药,唯有仁爱才能彰显知识的尊贵。

谈到学问的尊严,为了表述清晰,避免读者的腹诽,且让我先从学问的蒙羞谈起。人的无知导致学问的厄运,无知表现在各方面,有时因宗教人士的极端和多疑,有时因政客的无情和自负,还有时因学者自身的谬误和莽撞。

神学家认为接触知识必须谨慎,因为知识本身有其局限。他们还说,过度求知源于人类的贪欲和罪恶,从而导致人类的堕落。知识犹如阴险的毒蛇,一旦潜入人心,他就会自以为是,目空一切。所罗门曾告诫世人,“著书多,没有穷尽;读书多,身体疲倦。”他还说:“因为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烦,加增知识,就加增忧伤。”圣徒保罗警告世人,“你们要谨慎,恐怕有人要用他的玄学和虚空的妄言,不遵循基督的教导,而以陈腐的世俗之见来毁了你们。”以往的经验昭示人们,学者易为异教徒,无神论往往盛行于学术繁荣之时。神学家还指出,人们向往第二动因的结果,往往削弱了其对万物神创的第一动因的信仰。

那些人显然没有经过深思熟虑,所以揭示其谬误和无知的根源也并不难。人类无视上帝的戒律,力图掌握知善恶的能力,为所欲为,此为其堕落的根本原因,而不是因为人类想要学会有关自然和宇宙的知识,也不是因为伊甸园中的亚当欲以其所有的知识对各种特殊的事物加以命名。惟有上帝以及对上帝的祈祷才能使人类空虚的心灵得到满足,舍此别无他途,所以知识再多也不会让人忘乎所以目空一切。

在论及人的感觉时,所罗门曾言:“眼看,看不饱;耳听,听不足。”那是因为容器远远大于其中的内容,永远难以装满。所罗门制定了一部历书,以便依据时间和节气来筹措行为。他谈到知识和心灵的关系,认为心灵接受感知。他断言,万物的运作依时而定,上帝令万物精彩纷呈,人心能接受万物,却难以明白上帝的所作所为。可见,所罗门的这番话显然表明,上帝让人的心灵如同镜子照物,人们通过心灵来感知天地万象,恰如眼睛接受光线,产生印象。人类的心灵乐于感受天地万象,并乐于探究天地万象背后的奥秘。

所罗门曾隐约提及自然规律至高无上,却又认为人类难以掌握自然规律,不过他这么说并非要贬低人心的作用,仅仅是认为人类在探究自然规律时不会一帆风顺,人的精力有限,人的生命无常,加上传统的偏见等等,无不构成人为的障碍。所罗门曾言,犹如神的明灯,人依靠心灵来探究世间万物,玄妙宇宙,可见人类探究和利用自然万物的能力无远弗届,甚至在某些方面可以达到举足轻重的程度。心灵的感受力既然是无限的,那么知识再多再广也不会有过滥之虞。其实问题不在知识的多少,只要不严于鉴别,就会混入毒素,从而产生恶果,并泛滥成灾,荼毒方来。

惟有仁爱才是解药,惟有仁爱才能彰显知识的尊贵。前述使徒之言,加上后面的话方为全面:知识令人自高自大,仁爱才能造就人。使徒还说过:“我若能说万人的方言,并天使的话语,却没有爱,我就成了鸣的锣、响的钹一般。”这就是说如果言不及义,无关仁爱,那就是空话连篇徒有其表,毫无实际价值可言。所罗门告诫多写多读于人无益,知识徒增烦恼。圣徒保罗警示人们不要为虚空的妄言所惑,这些话值得人们三思。这些话恰如其分地揭示了人类所知的局限,但并不是说,人类的心灵无法领悟天地万物的本质,人类的局限有三:首先,不应无视人生的宿命,而过分依赖知识。其次,享受知识赋予我们的舒适,不要满腹牢骚怨天尤人。最后,不要急于希望利用知识来发现神的奥秘。

所罗门就此进行过一番阐述,他说:“我便看出,智慧胜过愚昧,如同光明胜过黑暗。智者眼目光明,愚人在黑暗中行,我却看明有一件事,两者终将归于相同的宿命。”至于第二点,知识导致的烦恼毕竟是暂时的,并非不可避免。求知的好奇是知识的种子,它会为人带来快乐。不过,之所以会产生心灵的烦恼,那是因为人类滥用知识,贪得无厌地利用知识来满足自己的占有欲。在这种情况下,知识就不再是哲人赫拉克里特所谓的纯净的光和高尚的灵魂,反而成了被人为情绪渗透的混浊的光。也不要随便忽视第三点,不妨进一步加以探讨。假如有人认为仅凭感觉和对客观世界浅薄的了解就能掌握智慧之光,进而看透上帝的本质,探知上帝的意志,那么他的心灵无疑受到了玄学的蛊惑。上帝创造万物,人们由此获取知识。但人们并不能因此洞悉上帝的一切作为。人们所知除了奇迹,无非是一些零碎的知识。柏拉图学派的一位哲人讲得不错,“人类的感觉犹如太阳,它让我们看到了大地,却又屏蔽了星星和太空。可见,感官为我们呈现了大地,却又屏蔽了上帝的界域。”过去的学者希望借助感官的翅膀窥见神的隐秘,所以大多沦为了异教徒。有人以为知识太多会使人倾向无神论,对万物起源的无知方能使人们去信仰创世的上帝。约伯曾向他的朋友提问:常人为迎合他人而说谎,你愿意为讨好上帝而说谎吗?上帝依靠第二动因支配万物运行。假如有人为了讨好上帝而心口不一,那就是欺骗,就是玷污了供神的祭品。经验告诉我们,对哲学半通不通的人才会沦为无神论,如对哲学有很深的造诣,肯定会使他皈依宗教。初学者感受不深,易误入歧途,忘了第一动因。如果能深究哲理,搞清上帝创造万物的因果关系,他就会明白,如诗人所言,自然的大纲最终还是系在神的座位上。

总而言之,《圣经》是上帝的教导,神学和哲学亦来自上帝的创造,对两者的研究惟恐太浅,不怕太深,人们理当努力学习。切记,无论是研究神学或哲学,目的不是为了以此自傲和卖弄,而为了仁爱。此外,将两者混为一谈亦为不智之举。

选自《学术的进展》 Iewj++1dm7IpHZtyVHjQWGFS1YuBheSgXnC9jRaX6D4NxQGkE2g+2kofVKsD5+0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