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玉米,日本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下酒菜了。无论是做成爆米花让人过嘴瘾,还是熬成玉米汤顺肠胃,抑或是当作煎牛排的配菜,玉米不管怎么吃都很美味。虽然也有人认为玉米只是家畜的饲料,但从世界人民的角度来看,玉米都是不折不扣的一种主食。
玉米只要经过简单的烹煮或者火烤就可以拿来吃了,磨成粉做成像饺子皮一样的墨西哥卷饼也是一种不错的吃法。
而说到曾经靠着玉米走向强大繁荣的国家,就非中南美洲的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和印加文明莫属了。
据说玉米的原产地是墨西哥的中部地区。在借由大航海路线传播至欧亚大陆以前,玉米是只在南北美洲才能吃到的特别食物,也是美洲大陆原住民印第安人的主要粮食之一。
至于阿兹特克文明与印加文明当时究竟拥有多么庞大的财富,我们也只能通过哥伦布之后到访美洲的西班牙人的描述来猜想了。据说当时中南美洲的阿兹特克王国和印加王国都拥有庞大的人口,尽管如此,他们的街道上却连一个行乞的穷人都看不到。
当时阿兹特克王国的首都特诺奇蒂特兰拥有20万以上的人口,而在十六世纪初期的欧洲根本找不到一座人口超过20万的城市。由此可见,当时的中南美洲远比欧洲富足。
而这富足的根本原因就是玉米了。玉米和马铃薯都是美洲原住民最基础的食物来源。玉米不但在种植难度上比小麦低得多,而且因为适应力强,在小麦不能存活的地区依然可以茁壮成长。而正是依靠这些玉米,中南美洲各国才能养活数量如此庞大的人口。也可以说,当时美洲和欧洲的贫富差距就是拜小麦和玉米的差距所赐。
南美洲的印第安人深受玉米的恩惠,还在神话故事中讴歌玉米的伟大。在玛雅文明的传说中,人们将玉米视为神明的恩赐,甚至认为人类就是神明用玉米做成的。
玉米与美利坚合众国的成立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大航海时代开启之后,最早在新大陆开始殖民活动的是西班牙人。而在殖民浪潮中没有抢占先机的英格兰人虽然也想扩充海外殖民地,但是迟迟没有取得好的进展。这主要是因为西班牙人已经把气候温暖宜人的地区牢牢控制住了,留给英格兰人的只剩下北方那片寒冷的土地。
对英国人而言,无论是选择弗吉尼亚还是普利茅斯作为殖民地,都会面临食物不足的严峻问题,连能不能熬过一个冬天都是未知数。这种局面下,作为原住民的印第安人竟然向英格兰人伸出了援助之手。他们不但赠予殖民者玉米,还传授给他们玉米的种植及食用方法。其实对一般的印第安人来说,日常的食物来源大多是采集来的果子或狩猎获取的肉类。但玉米是个例外,它是印第安人唯一会种植的农作物。
多亏了印第安人馈赠的玉米,英格兰的殖民者才改变了或许会被饿死的命运。但在那之后,英格兰人为了保障自己的土地,竟向自己的救命恩人伸出了魔爪。他们不但抢夺原住民的土地,更为了永绝后患而残忍地屠杀他们。虽说历史是不存在“如果”的,但假设印第安人当初没有把玉米的秘密告诉给英格兰人,那一切又会变成什么样呢?英格兰人殖民北美的计划可能会放缓,甚至被迫放弃也说不定。那么最终,由这批英格兰殖民者后裔所领导的美利坚合众国可能也不会成功独立并建国。
正在播撒玉米种子的佛罗里达原住民
虽然英格兰殖民者被玉米挽救了性命,可他们对玉米并没有感情。不只是他们,大多数欧洲人都对玉米没有什么想法。玉米虽然也通过西班牙航海家传入了欧洲,但并没有像马铃薯那样掀起轩然大波。
欧洲人普遍不喜欢玉米是因为玉米中不含谷蛋白,无法加工成面包。就像前文介绍的那样,谷蛋白让面包坯子更具延展性,能让成品面包松软可口。小麦、黑麦甚至大麦都是因为含有谷蛋白而被当作面包原材料的。
人类在吃的问题上其实是十分保守的。虽然当时的人们常常与饥饿为伴,但喜爱面包的欧洲人仍然对玉米提不起兴趣。对大多数欧洲人来说,玉米最多只能被当作家畜的饲料。
在之前提到的爱尔兰马铃薯危机中,灾民们依旧看不起玉米。其实当时的伦敦政府也向受灾地区提供了一些玉米作为应急粮食,但爱尔兰人似乎并不领情。哪怕是快要因饥饿而死,他们也仍对玉米抱有偏见。
虽然绝大多数欧洲人不喜欢玉米,但还是有一部分人接受了玉米,并将其作为自己的日常食物之一。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居住在巴尔干半岛的人们了。
在奥斯曼帝国统治巴尔干半岛时期,玉米也悄悄传入了那里。十八世纪以后,居住在山地地区的基督教徒接受了玉米,并开始种植栽培。直到今天,罗马尼亚和克罗地亚的人们仍然保有食用玉米粉做成的粥的习惯。
奥斯曼帝国的统治原本很难染指巴尔干半岛的山丘地区,而且奥斯曼帝国已经满足于占领和控制平原地区了,对有可能藏有游击战士的山丘地区根本提不起兴趣。就是这种看起来荒无人烟的山丘地带在大量种植栽培玉米之后,也渐渐聚集了一群反对奥斯曼帝国统治的人。
玉米比小麦、大麦等拥有更丰富的营养和更充足的热量,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就这样,巴尔干半岛的山丘地带成了脱离奥斯曼帝国控制的独立区域。
就在同一时期,奥斯曼帝国因为在和俄国的战争中屡战屡败,渐渐失去了作为统治者的权威。而因为种植玉米而获得部分独立的巴尔干半岛地区,逐渐兴起了一场反奥斯曼帝国的民族主义运动。
巴尔干半岛是个多民族地区。奥斯曼帝国虽然一度压制了巴尔干半岛地区的民族主义情绪的爆发,但最终还是被独立地区的人们找到了突破口。
十九世纪,在巴尔干半岛兴起的独立运动带来了一次次战乱,在与奥斯曼帝国持续不断的斗争之后,巴尔干半岛又陷入了内部战争之中。这既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也为后来巴尔干半岛悲惨的内战埋下伏笔。
同时,玉米的传播范围也从意大利北部扩展到了中部地区,当地流行起了食用炖玉米碴和玉米面包。炖玉米碴是用玉米磨成的粉制作成的粥状物,与巴尔干半岛地区的玉米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直到现在,炖玉米碴仍是意大利的传统美食之一,时不时地替代意大利面作为主食被摆上餐桌。而玉米面包是由玉米粉和小麦粉混合制作而成的,它具有其他面包没有的甜糯口感。
在欧洲一度不受人们欢迎的玉米,在世界上其他地区可是备受人们喜爱。特别是对中国来说,玉米有可能是其人口爆发式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
人们普遍认为是土耳其人或者欧洲人把玉米传入中国的。不管是谁传进来的,当时的中国人民很快就发现了玉米的优点。
当时中国江南地区的水稻种植技术已经十分发达,可以说那时的中国人基本上是能解决温饱问题的。但充满智慧的农民在无法进行水稻种植的山上大规模种起了玉米。
中国人口大规模爆发增长是在十八世纪之后。康熙皇帝尚在位的十八世纪二十年代,中国的人口突破了1亿大关。这也是中国人口爆发式增长的开始。
康熙帝之后,清帝国又迎来了雍正和乾隆两位皇帝。在他们的统治下,人口增加了三倍有余。到十八世纪末期,中国的人口已经超过了3亿。
中国人口在十八世纪呈现爆发式增长的原因到现在还没有定论,有学者认为是因为“清政府的统治带来了和平”,也有学者认为可能是“玉米和红薯的传入让一般市民可获取的营养更丰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