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玄
牛津“音乐人文通识译丛”《民间音乐》由美国民族音乐学家马克·斯洛宾(Mark Slobin)所著。马克·斯洛宾在民族音乐学领域是非常知名的专家,著有《北阿富汗文化中的音乐》(Music in the Culture of Northern Afghanistan, 1976);《房屋租赁之歌:犹太移民的流行音乐》(Tenement Songs: The Popular Music of the Jewish Immigrants, 1982/1995);《次文化之声:西方微观音乐》(Subcultural Sounds:Micromusics of the West, 1993);《选择之声:美国指挥家的故事》(Chosen Voices: The Story of the American Cantorate, 1990);《移动的小提琴手:探索克莱兹梅尔的世界》(Fiddler on the Move: Exploring the Klezmer World, 2003)等多部著作。此外,马克·斯洛宾还写过关于美国城市音乐的调查文章,对欧洲、阿巴拉契亚、黑人音乐到古典音乐等方面均有涉猎,甚至还涵盖了汽车工业、工会、非主流文化等内容,视野之宽、涉猎之广,令人敬佩。
马克·斯洛宾的研究特别注重跨文化现象、传媒对民间音乐的影响,他在书写中还关照到民间音乐与政治、文化的关系,将音乐文化空间更多地与族群相联系讨论。《民间音乐》原著出版于十一年前(2011年),但即便以当今的目光去阅读,内容仍不过时,因为书中包含着经得起岁月锤炼的重要文化价值和学术价值。书中除了关注美国当地的民歌,还涉及了世界各地的民间音乐,比如巴西热带雨林小村庄的部落音乐、阿富汗境内的乌兹别克舞曲、甚至是北极圈附近的俄罗斯婚礼音乐等等。这些都在他的写作视野之内。马克·斯洛宾尤擅长以小见大,在展现世界各地民间音乐丰富多彩的同时,通过一首民间歌曲在现代化进程下的流变来反映民间音乐所处的文化语境的变迁,以此让读者窥一斑而知全豹。
这本书共分六章,从六个角度讲述了民间音乐在当今所呈现的风貌,各章之间相对独立,读来有漫谈之感。因此,读者也无需从头到尾按照顺序研读,而是可以随心挑选自己感兴趣的章节展开阅读。
第一章“概述:声响与背景”,是有关民间音乐的界定。作者介绍了民间音乐的构成要素,并指出民间音乐自欧美学术界受到关注至今,其概念范畴和文化生态的嬗变。此章有概述全书的作用。马克·斯洛宾开门见山地论述了自己的观点:“民间音乐是永远不会消失的,因为它始终都保持变化和适应性。”(加原书页码)
第二章“特写:歌曲、弹拨乐和仪式”,将民间音乐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一项重要仪式,阐述了它的社会意义。作者认为在现代化进程介入以前,民间音乐往往是以实用歌曲(号子、摇篮曲)以及仪式音乐的形式存在的。马克·斯洛宾特别关注到在民间音乐特有的文化空间内,民间音乐艺人是如何理解自己所演奏的游戏性音乐的(“游戏性”是学者赫伊津哈的文化观点,强调民间音乐与感性的关联性。在马克思·韦伯看来,民间音乐是与“自律的”“理性的”古典音乐相对的音乐艺术)。
第三章“智性引导:学者与政府官员”,马克·斯洛宾直接将视角转向了近现代的民间音乐,探讨了自欧美现代化进程以来,民间音乐的变化和处境。作者丰富的视角在这一章得到完美体现。作者非常细腻地剖析了国家政策、策略以及研究者的态度、观点与研究方式等对民间音乐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以及事情的另一面,即自18世纪末以来,为政者是如何通过持续改变民间音乐的风貌以达到他们更高的管理目的。
第四章“收集与传播:记录和分发”则记录了面对新的记录方式、传媒模式,民间音乐研究者、表演者等所呈现出的不同反应。由于机器的限制,民间音乐在研究者手中被记录后,也许未能够真实地呈现其真正样貌。同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的流通,民间音乐流入市场后,融合与借鉴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录音的收集与传播已经是民间音乐传播的重要方式,但以何种方法收集并在传播中对民间音乐做何种阐释,至今仍然是争论不休的话题。特别应该注意的是,民间音乐的采集和流通还与科学技术、文化政策息息相关。
第五章“内部进程:运动和明星”则将视角重新引入民间音乐内部。马克·斯洛宾认为,当今,所谓的“民间音乐”并非只有传统的民间音乐,同时还包括那些通过民间音乐人融合、改良和市场运作所成就的新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音乐。那些近代历史上,发生在世界各个角落的一次次民歌运动、民间音乐运动正是彰显了民间音乐的勃勃生机。
第六章“当今与未来的民间音乐”作为全书的最后一章,作者展望了民间音乐在当今以及未来的发展境况。马克·斯洛宾分别从民歌产业、民歌保护、旅游产业和人口迁移这四个方面展开叙述。他强调:当代民间音乐的发展结构是多层、多方面的复杂结构,其中既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知识产权保护组织这样国际性组织的引领和旅游业的推动,也有小族群的流散带来的丰富层次。因此在当今和未来的民间音乐研究中,马克·斯洛宾认为应该更加强调时间和空间的概念。
六章的主要内容概述于此,以方便读者选择和阅读。通过这些尽可能简要的概述,读者朋友们可能仍然能感受到牛津“音乐人文通识译丛”《民间音乐》这本书的内容之丰富和论述之全面。美国著名音乐学家布鲁诺·内尔特(Bruno Nettle)曾这样评价:“这是一本由美国最杰出、经验最丰富的民族音乐学家之一——马克·斯洛宾所作的书,其中有关于世界文化中民间音乐多种表现形式的杰作,有斯洛宾对民间音乐各种声音的思考,并记录其从被感知到传播的过程。”
相信读者朋友们,特别是有着丰富阅历、年长些的读者们,一定会在阅读中找到共鸣:那些随着岁月远去的号子、山歌、小调,那些带着乡音乡情的音乐是如何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被掩进历史的尘埃。人们是如何在扬弃中做着两难选择,又是如何重拾身边的宝贝让它们重放光芒,在重拾中又经历了怎样的思考、构建、反思、解构和重构……书中书写的一切都是这样的似曾相识。而年轻的读者朋友们也应该能从中感知和理解到民间音乐存在和变迁的文化意义,以更加包容的心胸和历史眼光来看待文化的变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一直以乐观的态度和开放的视角来看待民间音乐的明天,这会给年轻的朋友与研究者们无限信心。
由于这是一本通识性读物,原著的写作深入浅出,字里行间以幽默的口吻列举了许多鲜活的例子,如果这些未能得到完美体现,则是译者之过。同时,由于语言转译和文化隔阂的囿限,有些用词可能也不甚准确,请读者朋友们阅读后不吝赐教。
最后,感谢上海音乐出版社对牛津“音乐人文通识译丛”的引进和出版,感谢费维耀主编和伍维曦教授的引领和指导!感谢上海音乐出版社胡昕编辑耐心细致且卓越的工作!感谢悉尼大学林敬道先生在本译著改稿过程中提出的宝贵意见!感谢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程泽睿、方柯丁两位同学在第三章、第四章、第六章中共同参与的翻译工作!感谢王之易、许学梓同学在译稿校对、润色中付出的辛劳!那些与你们一起在办公室共读、研讨的夜晚,是2021年最美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