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图书馆文化概述

一、图书馆文化的内涵及功能

(一)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不同领域的人对文化有着各不相同的界定。尽管许多学者一直试图从各自所学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为止,仍没有获得一个统一的概念。

关于文化的概念,可大致分为狭义文化和广义文化两种。狭义文化的早期经典学说,表明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这个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其经典著作《原始文化》一书中指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而广义的文化,则指社会和个人在历史上一定的发展水平,它表现为人们进行生活和活动的种种类型和形式,以及人们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这一概念被收录于1973年版的《苏联大百科全书》之中。由此可见,狭义的文化将文化界定为意识形态里形成的文化,广义的文化则包含了人类社会的全部遗产和社会生活的全部领域。文化的内容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及行为文化。文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文化具有象征性

象征性指文化现象总是具有广泛的意义,人们生活于象征性的社会之中,衣、食、住、行都具有象征性。例如:在汉语中,“白”有“一无所有”之意,如一穷二白;白旗又意味着投降;白衣是我国古代的孝服,而现代的“白衣天使”又是护士的称谓。黑色,在汉语中常有贬义,如黑帮、黑社会、黑市、黑户等。文化的象征性由此可见。人的一生,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学习文化象征性的过程,这是由于文化的象征性充斥于全部的社会活动和社会秩序之中,人类社会的发展也体现为文化象征性的发展。因此文化的意义远远超出文化现象所直接表现的那个窄小的范围,文化具有广泛的象征性。

2.文化具有传递性

传递性是指文化一经产生就要被他人模仿、效法、利用。传递可以从两个方面实现:纵向传递和横向传递。纵向传递指人们通过多种方式将文化一代一代地传下去,这种传递在社会学上又称为“社会化”。横向传递指文化在不同地域、民族之间的传播。以饮食文化为例,现在世界上为人们所享用的食品中,番茄、土豆、玉米、可可出自美洲,咖啡来自非洲,啤酒源于古埃及,蔗糖则从印度而来,我国为这张世界食谱提供的是大米、茶叶等。由此可见,来自不同地域和民族的食品汇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构成了饮食文化的横向传递,如同这样的各种文化交流和融合极大地促进了各民族社会的不断发展。

3.文化的变迁性

通常认为,文化的状态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时刻处于复杂变化之中。大规模文化变迁的发生,可归结于三种因素:第一,自然条件的变化。包括气候变化、自然灾害、资源匮乏、人口变迁。第二,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包括不同国家、民族在技术、生活方式、价值观等方面的接触和交流。第三,发明与发现。各种技术的发明、创造,导致人类社会文化的巨大变迁。

(二)图书馆文化的含义及特点

图书馆文化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文化现象。从广义上看,是指图书馆在办馆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次。图书馆文化是一个有层次结构的理论体系,是以精神文化为核心,伴之以制度文化、物质文化而构成的整体。

1.物质文化

图书馆文化的第一个层次就是物质文化,它处于图书馆文化的表层部分,具体表现为图书馆建筑、设施、环境布局、绿化、美化、园林艺术、厅堂装饰、书架排列及文献排放等等。图书馆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人们往往先从这些物质文化形态上看出图书馆的精神面貌。图书馆的物质文化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强烈的时代感。图书馆物质文化的发展水平最终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社会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创造的物质文化当然要符合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图书馆也不例外。不同时代建造的图书馆,单从建筑及厅堂设施来看就各具特色,这就是与建造时代相同的物质文化特征。二是外显性特点。图书馆的物质文化常常是可以观察得到、触摸得到和感受得到的,它处于图书馆文化体系中的表层部分,属于图书馆硬文化,有很强的外显性。三是发展性特点。在很大的程度上,图书馆的大部分硬件文化是在建馆之初已经设计好的,如图书馆建筑的外形及内部结构、图书馆的厅堂装饰等,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图书馆的一些物质文化也在悄然改变原来的面貌,跟随时代的发展而进步。

2.制度文化

图书馆文化的第二个层次是制度文化,它属于图书馆文化的中间层,包括图书馆领导体制、人际关系及其开展正常服务活动所制定的规章制度和实行这些规章制度的各种物质载体的机构设置等。图书馆制度文化的特点有三方面:一是其保障性特点。整个图书馆精神的发扬、目标的实现、道德风尚的确立、民主的形成、环境的建设维护、员工风貌的保持等,都需要制度文化的保障。否则图书馆的文化建立将成为一句空话,甚至连正常的开馆运行都会成为问题。二是其中介性特点。制度文化是图书馆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中介,图书馆的精神文化通过图书馆的制度而转化到物质文化层。三是制度文化的时代性特征。制度文化的形成是一个不断修正、创新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图书馆的制度文化也在不断完善,并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例如现代图书馆的人文关怀、人本主义理念就在制度文化中体现了出来。因此,图书馆要经常根据事业的发展、理念的前进、工作要求的变化及时修订,更新规章制度,使之跟上时代的步伐。

其实,图书馆的规章制度也是一种文化。图书馆的组织文化可以从图书馆的规章制度中显现出来,传导给馆员和读者。同时,通过规章制度把图书馆的理念、宗旨、准则加以具体化、清晰化、明确化,约束组织成员的行为方式与工作习惯,促进组织成员按照组织要求养成行为习惯。

3.精神文化

图书馆文化的第三个层次是精神文化。它处于图书馆文化的核心层,包括用以指导图书馆开展服务活动的各种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图书馆的群体意识和员工素质等。图书馆的精神文化特点也有三方面:首先,不同的图书馆,其精神文化特点各不相同。这是由于每个馆都有自身的物质基础和文化氛围。不同的图书馆领导者也各有不同的价值观和性格特点,崇尚不同的伦理道德,倡导不同的图书馆精神。每一个图书馆的精神文化,都具有其自身的内容和形式。其次,图书馆文化是时代性和历史性的统一。由于图书馆文化是一代又一代的图书馆人长期积累的结果,是历史沉淀的结晶,反映图书馆发展的历史进程,因而具有历史性。最后,图书馆文化又必须紧跟时代的脉搏,科学技术的发展,保障现代社会不断增长的信息需求,能够切合当代主流用户群体的人性化信息需求,因而又具有时代性。

(三)图书馆文化的功能

文化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范畴。图书馆文化作为整个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公益性文化事业范畴,文化对于图书馆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作用。根据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和图书馆的实践,图书馆文化的功能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向导功能

图书馆文化是反映图书馆整体的共同追求、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的利益,它对图书馆馆员和读者群的思想、行为产生向导作用。良好的图书馆文化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馆员接受并形成本馆共同的价值观,能在文化层面上结成一体,朝着共同确定的图书馆目标奋进。同时,图书馆也在对读者的服务中影响读者,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等。

2.凝聚功能

在特定的文化氛围之下,全体馆员通过自己的切身感受,产生对本职工作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对图书馆的目标、准则和观念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馆员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行为与整个图书馆联系起来,使图书馆产生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发挥出整体优势。

3.激励功能

在图书馆文化创造的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氛围中,激发和调动全体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实现图书馆的共同目标而团结拼搏。

4.约束功能

通过图书馆文化所带来的制度文化和道德规范,馆员们自觉接受文化的规范和约束,按照图书馆的价值观的指导进行自我管理和控制,使其符合图书馆的价值观念和发展需要。

5.调解功能

图书馆文化能起到优化精简组织机构、简化管理过程的作用,也可以调解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氛围。图书馆文化最终把图书馆的价值观作为引导图书馆发展的最终依据和衡量决策方案优劣的尺度。在图书馆文化的作用下,全体成员有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语言,互相理解、互相信任,促进了彼此间的充分交流,在工作中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6.塑造形象功能

优秀的图书馆总是向社会展示自己良好的管理风格、运行状况及积极的精神风貌,从而塑造出图书馆形象,以赢得读者和社会的承认与信赖,从而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7.辐射功能

图书馆是社会的细胞,图书馆文化不仅在图书馆内部发挥着作用,对本图书馆员工产生影响,而且还通过图书馆为外界提供的服务以及联络与社会其他部门的往来关系等,把图书馆的优良作风、良好的精神风貌辐射到整个社会,对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促进作用。

上述图书馆文化的几个功能,在实际运行中不是单独表现出来的,而是综合地、整体地发挥着作用。

(四)图书馆理念

图书馆是为人准备的,所谓图书馆理念,最核心的理念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众所周知,图书馆的社会责任就是满足人民大众的文献信息需求。图书馆的馆员只有正确理解自身承担的社会责任,树立起良好的事业理念,才能自觉地履行图书馆馆员的社会职责,全心全意地为读者服务,才能把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文献信息需求作为图书馆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服务理念是对图书馆承担的社会责任、社会功能、服务宗旨和认识水平的体现。换言之,只有具有浓厚的服务理念的图书馆人,才能热爱图书馆事业,才能千方百计地提高服务质量,才能自觉地做好读者服务工作。

图书馆能不能发展、如何发展,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表现在图书馆人身上的图书馆主体性意识的觉醒。数字图书馆馆员主体性意识的觉醒、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最终需要图书馆人来完成。因此,图书馆人如何理解数字图书馆的发展,以什么样的服务理念推动图书馆服务的发展,推动图书馆向什么方向发展,就成了关系到图书馆的存在和未来状况的决定性因素。

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高科技在图书馆中的广泛应用,把新世纪的图书馆带入到网络化、数字化发展的崭新时期。未来图书馆正在发生两个变化:从“有形”到“无形”的变化;从信息管理到知识管理的转变。这种变革,使图书馆面临新的考验,图书馆馆员必须重新审视自己,抓住契机,适应新环境、新时代。人文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罗马的西塞罗,演变到中世纪以后逐渐成为一种精神,一种使人更富于人道的精神,体现为一种价值观、思想态度,它认为:人和人的价值是首要的,凡是尊重人、重视人、承认人的自由意志,为人的幸福而奋斗的态度,都可以说是体现了人文精神。在数字图书馆条件下,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对于推动数字图书馆全面进步和发展,提高数字图书馆的服务功能,拓展数字图书馆的服务领域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五)“以人为本”理念产生的原因

1.社会发展的需要

现代化的图书馆管理理念追求的是“以人为本”的理念,从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再到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无所不包,可以说经济渗入知识,知识渗入经济,当然也融入了数字图书馆。如果数字图书馆依然坚持传统的服务模式,显然与时代潮流不符,这必然会促使图书馆走上倚重现代服务模式之道,对服务观念乃至服务方式进行改革和创新。

2.时代发展的需要

服务是这个时代最大的竞争,未来社会将以服务的好坏作为博弈取胜的筹码。在21世纪,特别是中国加入WTO的时代背景下,各行政单位、公共部门在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进程中,纷纷转向以服务公众为中心的改革。长期沿袭旧制的权力机构均在树立“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它们尚且如此,那么,图书馆在前进的道路上,在服务社会的竞争中,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必须高度重视其服务理念,千方百计地搞好服务。

3.市场发展的需要

经济的高速发展让我们看到,“市场化”是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而且带来了积极的巨大的影响,如竞争机制的建立。企业家要保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就必须时时在运营中瞄准市场的变化,把握赢利的策略,以提高抗风险的能力,特别是要建立以消费者为导向的机制,为消费者提供最周到、便利、满意的优质服务。这使我们看到企业家们重视服务策略,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兴业之道。这对图书馆乃至各行各业采取以服务为利器,面向广大读者和大众的方略,既树立了榜样,也是很好的借鉴。

4.自身发展的需要

就图书馆本身而言,也理应高度重视服务。图书馆的发展日新月异,实现了电子化,取得了数字化、网络化成就之后,如何转化为造福社会大众的财富,如何转化为现实的社会生产力?这是图书馆人必须思考、不可回避的问题。图书馆素来靠资源优势求其发展,赢得竞争能力。但更要靠自己特色的、相关行业不能企及的服务创新与服务优势来发展、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因此,图书馆必须重视其服务理念。

正是这些原因使得“以人为本”的图书馆在现在和未来的开拓和发展中,应高度重视服务理念和服务品质的提升,搞好服务。在数字图书馆的现代发展中,我们既要注重技术化发展,也应当强调技术中人的主体性。事实上,人文主义精神曾经是而且应当是图书馆发展的合理内核和终极目标。正如美国学者约翰所说:“在书籍和图书馆的历史中,人的因素始终是最重要的。”我国学者肖希明认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不能分离的,两种精神融合在一起,图书馆才能健康地向前发展”“在图书馆工作实践和理论研究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以满足人的需要,实现人的价值,追求人的发展,体现人文关怀,才是应有之举”。我们可以说,图书馆应当培育内在的人文精神,图书馆的服务理念要“以人为本”。要使传统的以信息、知识、藏书等为核心,转向以“人”为核心,以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为宗旨。同时,图书馆馆员自身也要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搞好服务,从而真正体现“读者是上帝”这一人文内涵。只有在现代图书馆的管理中充分发扬“以人为本”的现代化图书馆管理文化,提供全方位的阅读服务,才能满足现代快节奏、网络化社会对图书馆的要求。

二、现代图书馆文化管理的内涵

(一)图书馆文化管理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过自己的理解,但目前仍没有一致的看法。有人提出:图书馆文化管理就是把图书馆的软要素——文化作为图书馆管理的中心环节的一种现代图书馆管理方式。它从人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入手,培养图书馆组织的共同价值和全体员工的共同情感,形成自身的组织文化;从组织整体的存在和发展角度去研究和吸收各种管理方法,形成统一的管理风格;通过图书馆文化培育、管理文化模式的推进,激发馆员的自觉行为和内在积极性。

(二)文化管理是图书馆管理的高级阶段

图书馆文化是一种与图书馆共存的客观存在。当人们对它的存在没有意识,或者只意识到了它的存在而没有对其进行认真剖析、精心培育时,它只是处于图书馆管理者的视野之外,自发的成长、缓慢发育,并自发地发挥着作用;当人们在实践中逐渐意识到它的客观存在,并有意识地提倡和培育积极的图书馆文化,摒弃和抑制消极落后的文化,从而引导图书馆文化向健康的轨道发展,并使之渗透到管理当中时,图书馆文化就逐渐演变成一种新型管理模式——文化管理。

从管理的发展史看,管理模式大致经历了经验管理、科学管理和文化管理三个主要阶段。经验管理处于管理的初级阶段,注重管理者个人的经验、能力和水平,主要表现为“能人管理”“拍脑袋决策”。科学管理是管理的中级阶段,注重管理手段、管理技术、强调制度化、法治化。科学管理把管理人员的注意力吸引到对工作流程的重视和对管理技术的重视上,把管理变成了烦琐的、形式主义的管理。文化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是管理的高级阶段,它建立在“人本管理”的基础之上,强调人是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坚持以人为中心,尊重人、信任人,把人放在管理的主体地位上,主张以文化为根本手段进行管理,反对单纯的强制管理,注重图书馆愿景、精神对馆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激发,强调文化认同和群体意识的作用。

传统的管理模式所形成的形式主义倾向和物化主义倾向掩盖了管理的本质,使其丧失了精神而变得呆滞、片面。现代图书馆文化管理是通过建立一整套适应性文化体系,从而克服了管理手段、方法、技术的自相矛盾和互相抵制。价值观念的统一使得图书馆组织整体获得了方向和目标,从而表现出生机勃勃的有机体。

(三)人文精神是图书馆文化的精髓

自图书馆诞生以来,图书馆事业就与人类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它始终关注着人类文化的保存和延续,是人类自身的发展和进步。这其中所贯穿的就是图书馆所固有的人文精神。作为人类精神载体的图书馆,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承载着开发人类文化资源的重任,必须以人文追求为己任。因此,人文精神是图书馆在运行过程中所蕴含的承认、尊重和实现人的价值的精神,是图书馆文化的精髓。

对于图书馆人文精神的概念,有学者提出:是在图书馆工作实践的过程中所体现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满足人的需要、关心人的命运、实现人的价值、追求人的发展、体现人文关怀、创造美与和谐作为图书馆活动的宗旨,其核心是人文关怀。人文关怀的对象是读者或用户,是对读者和用户文化知识需求和精神心理的关注和关怀,为读者的文献信息需求提供保障,营造一种充满人性化的阅读学习环境。

图书馆人文精神也就是图书馆文化的具体体现。作为社会的一个文化部门,图书馆人文精神体现在图书馆的组织设施、功能之中,从根本上讲,体现在整个图书馆运行之中的图书馆员身上的那种尊重人的尊严、实现人的价值的服务精神上。图书馆人文精神的实践有以下几点重要的意义。

1.人文精神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

图书馆是社会需求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的自我意识的提高,人们的社会进化观已经从致力于物的发展转变到以人为中心的发展,强调人的发展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人的发展是社会向现代化方向发展的基本动力和根本目的。在这种社会进化观的指导下,西方传统的人文主义精神重新为人们理解和重视,人自身的价值得到越来越多的尊重和关注。从这个方向来说,人文精神正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现代图书馆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是社会进步潮流对它的要求。

2.发扬人文精神是图书馆实现价值的要求

图书馆的价值取向始终以提高整个社会的科学文化水平及思想道德素养为己任,推动社会进步是图书馆追求的社会目的。图书馆人把实现人类根本价值作为实现自身价值的基础,充分体现了人文精神的价值观正是图书馆价值观的核心。无论图书馆的管理方式、技术手段发展到什么样的程度,只要其价值观保持不变,其人文精神就不会消失。

3.发扬人文精神是图书馆实现社会职能的手段

图书馆长期以来一直担负着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传递科学信息、开发智力资源、提供文化娱乐等社会职能。实现这些社会职能,依靠的不仅是政策和财政支持,更关键的是图书馆人热爱人类文化事业,具有无私奉献的人文精神。所以,图书馆能够不断自觉地改进和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实现信息的有效组织、利用及增值,从而满足社会和读者的需求。现代图书馆的社会职能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但无论社会怎样发展变化,图书馆收藏、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传统职能将依然存在,只不过是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得到进一步强化。因为新时期图书馆的职能把读者能否得到全面的个性化服务摆到了更重要的位置,同时也对图书馆员的素质和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图书馆要与其他信息服务提供者相互竞争,不仅要有技术支持,人性化的服务也将参与竞争,因此,唤醒图书馆人文主义精神不仅是图书馆工作者工作态度的转变和图书馆职能的内在要求,而且也是图书馆的立馆之本。

三、构架图书馆制度文化

(一)制度的文化特征

制度作为一种人际交往的准则,源自人类的各种历史的、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活动。制度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而人类活动都要受到人的价值观、伦理道德、思想意识、风俗习惯的影响。没有文化的人类活动是不存在的,因此,没有文化内涵的制度也是不可能的。任何一种制度的产生和形成,无论是自发的还是设计的,都是某一历史时期文化的反映。制度的出现,只不过是将过去的和现在的、个别的和分散的各种文化予以集约化、秩序化和社会化,把人们公认的价值观、思想意识、道德信念用符号形式确定和表达下来,用以进一步满足人们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社会活动的目的。显然,文化是制度的主要特征。

同时,文化是一种社会交流和社会传递,它通过特别方式的约定被社会成员共同获得。这种获得共同文化的约定其实就是文化得以交流和传递的制度文化。当制度体现为规则时,它必须反映文化的价值、文化的精神、文化的理念。从某种角度讲,制度是文化的产物,它根植于文化的土壤之中。

(二)图书馆制度文化及特征

结合制度文化的概念,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图书馆制度文化:图书馆制度文化是图书馆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既是图书馆物质文化的工具,又是精神文化的产物,共同构成图书馆馆员行为与活动的行为准则。它包括图书馆的组织方式、管理方法和各项规章制度,它是塑造和延伸图书馆文化的有力手段和坚实保证。

图书馆制度文化是在图书馆长期实践中生成和发育起来的,以图书馆规范体系为载体的图书馆制度文化,是图书馆精神、价值观、思想意识在制度上的体现。它有如下特征。

1.权威性特征

图书馆制度体系一旦建立,制度一经制定实行,就具有极大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图书馆员工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就明确下来,图书馆的一切活动和图书馆与其他社会组织的关系将限定在图书馆制度的范畴之中,而不能随意更改。制度是图书馆的内部“法规”,如果朝令夕改,不仅会使馆员无所适从,而且图书馆的运行、对外服务和秩序都将出现混乱。当然,制度的稳定性是相对而言的,因为图书馆的运行和图书馆面对的社会环境都在不断的变化中。为了适应时代、环境的变化,需要对图书馆的规范性规定进行适时的修改和创新,不然就会束缚图书馆的发展。

2.中介性特征

图书馆制度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反映和体现,同时它也是物质文化的工具。精神文化只有通过制度文化才能对物质文化发生作用;而物质文化只有通过制度文化才能反映出对精神文化的反作用。在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图书馆的演变过程中,由于精神文明和技术发展,不断影响图书馆的办馆理念、价值体系和服务理念,从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从阵地服务向社会服务转变。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观念被图书馆所接受,而形成图书馆的新价值观,从而影响图书馆的制度。制度文化既是适应图书馆物质文化的固有形式,又是塑造图书馆精神文化的主要机制和载体。正是制度文化的中介性和传递性体现出其在图书馆文化建设上的重要作用。

3.规范性特征

图书馆的制度文化是强制性的。因为规章制度不同于图书馆的基本信念、价值观和行为规范——这些可以依靠人们的传统习惯、内心信念和社会舆论来维系。为实现图书馆的目标、使图书馆日常工作有序地顺利进行,对于员工的行为给予一定的限制是必要的。作为一种来自员工自身以外的、带有强制性的约束,图书馆制度是强而有力的。同时,图书馆的制度文化又是普遍性的。图书馆制度是图书馆全体员工共同的行为规范,规范着图书馆的每一个人。因此,图书馆制度必须反映群众的要求,制定时应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在执行中依靠群众互相监督,自觉执行。

(三)图书馆制度文化的内容

图书馆制度文化作为一个复杂的体系,由若干个子系统构成。

1.图书馆的领导制度与文化

领导制度是图书馆领导方式、领导结构、领导制度的总称。图书馆领导制度受生产力和文化的双重制约,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文化的进步,都会产生与之相适宜的领导体制。在图书馆制度文化中,领导体制影响着图书馆组织机构的运行,制约着图书馆管理的各个方面。图书馆领导制度是制度文化的核心内容,卓越的图书馆领导者应当善于建立统一、协调、通畅的图书馆制度文化。现在许多图书馆实行馆长负责制,但图书馆党组织仍是图书馆的核心。党组织在图书馆制度中应起到其应有的作用,包括保证和监督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的落实;搞好图书馆思想政治建设、改进工作作风;支持馆长实现任期目标和服从图书馆正常运行的统一指挥等。

2.图书馆的组织机构与文化

组织机构是图书馆为了有效实现图书馆的目标而建立的图书馆内部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组织机构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图书馆的社会环境的变化及社会对图书馆的要求而有所调整。不同的图书馆文化有着不同的组织机构,中西方图书馆的组织模式就各不相同,他们都是在适应各自社会文化中逐渐形成的。

3.图书馆的管理制度与文化

图书馆管理制度是图书馆为求得最大社会效益,在图书馆实践活动中制定的带有强制性义务,并能保障一定权利的各项规定和条例等。图书馆管理制度是实现图书馆目标的有力措施和手段,是图书馆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优秀的图书馆文化的管理制度必然是科学的、完善的、实用的管理方式的体现。同时,图书馆管理制度也影响和制约着图书馆文化发展的总趋势,促进不同图书馆文化朝着个性化方向发展。

(四)构建图书馆制度文化的具体措施

有了完整的图书馆制度体系和科学的管理手段,只是建设制度文化的必要条件,图书馆还需要通过宣传、教育的手段让员工理解认识制度体系。这样才能构建制度文化的氛围。

1.培育图书馆精神——制度文化的基础

制度文化与图书馆精神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制度文化从属于图书馆精神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具体体现。将图书馆员工在图书馆实践中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思想意识、行为准则等制定出来,表达图书馆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就形成了制度。其实,制度本身来源于图书馆精神文化,图书馆精神文化又为制度文化的实现提供了精神支柱。因为,如果没有图书馆精神来约束员工的思想道德,图书馆就无法建立起共同的价值体系和道德规范,就不可能把制度自觉转化为行为准则。因此培育积极向上的图书馆精神,可以为制度文化的建设打好坚实的基础。

2.宣传图书馆制度——制度文化的氛围

利用报纸、广播、电视、宣传栏、宣传册、展览、网页等形式对图书馆制度进行宣传,教育、引导馆员对制度理解、认同和接受。同时,图书馆可以通过会议、调查研究、知识竞赛、演讲活动、报告讲座等手段,进行双向交流,形成舆论和文化氛围。图书馆也可以效仿企业的CI标示设计理念,使图书馆制度文化更加形象具体。如设立图书馆的标准色、标准字、馆徽、馆歌、馆服等标识系统,都可以产生非强制性的引导和规范作用。现在许多图书馆都注重形象工程的建立,确立本馆有特色的CI系统,从而营造本馆的制度文化氛围。

3.馆员的多重互动——制度文化的传递

馆员的互动是通过日常的人际交往实现的,其中虽不存在权利的制约因素,却对人们产生一定的心理影响,这包括图书馆员工与员工、员工与管理者、员工与读者之间的相互交流。新老馆员的交流过程就是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传递过程,也就是图书馆制度文化的传递过程。员工为读者服务的过程,也传递了图书馆制度文化的信息。如图书馆的服务理念、服务行为规范、图书馆员工的职业道德等,都可以通过馆员的服务态度、服务水平、服务行为表现出来。由于员工与读者的互动交往对员工产生社会性评价效果,员工就必须用图书馆制度来约束和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而产生好的社会服务效果。因此,馆员的多重互动是图书馆制度文化传递的主要方式。抓好此项工作对图书馆构建制度文化有极大的作用。

四、加强图书馆精神文化管理

(一)图书馆精神文化的含义

图书馆精神文化是图书馆在实践中,受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影响而长期形成的一种精神成果和文化观念,是图书馆意识形态的总和。图书馆精神文化是相对于物质文化而提出的,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文化现象,在整个图书馆文化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是图书馆的上层建筑。

第一,图书馆精神文化是图书馆在长期实践中自觉培育形成的一种能够代表图书馆风格和形象的精神风貌,它集中体现了一个图书馆独特的、鲜明的、具有时代特征的办馆思想和个性,是图书馆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对各方面工作、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和科学总结。第二,图书馆精神文化是图书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图书馆文化的精髓和核心。它不可避免地受到图书馆文化的影响和制约。第三,图书馆精神文化的建立就意味着一个图书馆有着一致的价值观念,意味着图书馆员工的思想统一。图书馆员工能够在图书馆精神文化的指引下不畏艰险、努力前行,朝着共同的目标奋斗。第四,图书馆精神文化的核心是图书馆精神。它是图书馆管理实践的总结,包括图书馆目标、馆员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方面的内容,是激励和约束员工思想和行为的无形力量。第五,图书馆精神文化是以精神现象为载体的观念文化,反映了图书馆群体的理想和目标,显示了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和服务宗旨。

在界定图书馆精神文化时,我们不能把图书馆精神文化等同于图书馆文化,把图书馆精神等同于图书馆精神文化。图书馆精神文化是图书馆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或者说是对图书馆文化主体意识的高度概括。图书馆精神文化是指以图书馆在长期实践中所形成的精神现象为载体的所有文化现象,图书馆精神只是图书馆精神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三个概念属于从属关系,即图书馆精神是图书馆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图书馆精神文化又是图书馆文化的重要方面。

(二)图书馆精神文化的内容

图书馆精神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图书馆哲学、图书馆价值观、图书馆精神、图书馆道德、图书馆礼仪、图书馆形象、图书馆风尚等无形的意识形态及与之相应的文化结构。

1.图书馆哲学

图书馆哲学是图书馆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实践活动中,从管理的内在规律出发,通过对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概括性研究和总结,所揭示的图书馆本质和图书馆辩证发展的观念体系。从图书馆管理史上看,图书馆哲学经历了“以物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的演变过程。最初的图书馆工作是以对文献的整理加工作为主要工作内容,因此图书馆哲学也主要针对这种劳动形式产生。行为科学理论使理性主义图书馆哲学向人本主义方向转化,注重人和人的行为对图书馆的作用,形成了科学的人文主义图书馆哲学。从而,以人为本、以文化为手段激发馆员自觉性的人文主义哲学成为现代图书馆哲学的主流思想。

2.图书馆价值观

由于文化是人类的生活方式,而只有有益的、有价值的生活方式才可能在群体中反复出现,因而价值在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同时,图书馆价值观在图书馆文化中也起着关键的作用。可以说,图书馆文化的所有内容都是在图书馆价值观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图书馆价值观在不同领域的体现或具体化。

3.图书馆精神

图书馆精神是图书馆群体的共同心理定式和价值取向,它是图书馆哲学、价值观、道德观的综合体现和高度概括,反映了全体馆员的共同认识和追求。图书馆精神是图书馆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包括图书馆坚定的追求目标、强烈的团体意识、正确的服务原则、鲜明的社会责任感、科学的价值观和方法论。

4.图书馆道德

图书馆道德是图书馆哲学和图书馆价值的一种反映形式,它不具有法律的强制性约束力,但其具有积极的示范效应和强烈的感染力。图书馆道德是通过影响员工的思想观念,树立明确的是非观念,从而形成员工的自觉行为。良好的图书馆道德规范有助于维护图书馆内部的服务秩序和安定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员工的劳动积极性,对整个社会的道德规范也有良好的影响。

5.图书馆礼仪

图书馆礼仪是图书馆员工关于图书馆礼仪的观念及其行为方式的总和,也是日常例行事务的一种固定模式。如馆员与读者沟通的方式、服务态度、衣着语言、仪式和典礼等就是图书馆礼仪的具体表现,它表征着图书馆的价值观和道德要求,塑造着图书馆形象。同时,馆员与读者同时在礼仪文化的氛围中受到熏陶,使读者自觉调整个人行为,使馆员增强为图书馆事业献身的群众意识。

6.图书馆形象

图书馆形象是图书馆文化的综合反映和外部表现,是社会大众和图书馆员工对图书馆的整体印象与评价。图书馆形象通过员工的形象、服务的形象和环境的形象来体现。良好的图书馆形象对内可以产生强烈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对外可以使广大读者对图书馆产生良好的信任感。

7.图书馆风尚

图书馆风尚是图书馆馆员相互之间的关系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特点。它是图书馆员工的愿望、情感、传统、习惯等心理和道德观念的表现,是受图书馆精神和图书馆道德的制约和影响而形成的,是图书馆文化的综合体现,是构成图书馆形象的主要因素。

图书馆哲学、图书馆价值、图书馆精神、图书馆道德、图书馆礼仪、图书馆形象和图书馆风尚是图书馆精神文化的重要内容,它们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其中,图书馆哲学是微观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图书馆价值观是核心,图书馆精神是灵魂,图书馆道德、风尚是规范,图书馆礼仪、形象是表现氛围,这些要素彼此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现代图书馆精神的培育

1.图书馆价值观的培育

图书馆价值观不是仅仅存在少数领导者头脑中的理想,它必须为图书馆员工群体自觉接受,才可能真正变成和图书馆共同目标一致的认识。共同价值观的确立,不是自发作用的结果,它从图书馆明确提出到员工普遍认同,再到自觉执行,需要经过长期精心的培养。第一,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图书馆的根本性质,所以,图书馆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这是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根本点。图书馆价值观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图书馆事业中的具体反映。第二,社会主义图书馆担负着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服务的多重任务。为三个文明建设服务是图书馆服务的根本任务。只有通过有高度社会主义觉悟的人,才能创造出高质量的符合人民群众需要的优质服务产品,才能在人类文明建设中发挥图书馆应有的作用。所以,图书馆必须注重把员工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社会主义人才,他们才能自觉地以主人翁的姿态去努力服务于人民。第三,一般来说,具有一定历史的图书馆,其价值观是客观存在的,但往往这种观念不易被人发现。因此,它在图书馆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常被人忽视。确认现有图书馆价值观是塑造图书馆价值观的第一步。在确认和进一步培育图书馆价值观时应注意:要根据图书馆的规模、类型、员工素质和服务特色选择适当的价值标准;价值观要有超前性,以体现图书馆未来发展目标;图书馆价值观是一个动态体系,要随着社会环境及图书馆内在因素的变化而不断注入新内容,切实保证图书馆价值观在内容和形式上与时代发展相符。

2.图书馆道德的培育

塑造图书馆道德体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建设。首先,要努力塑造良好的图书馆社会形象。形象是图书馆道德水准的集中表现形式。在塑造图书馆形象时应坚持读者至上,服务第一,把诚信作为图书馆的信念贯穿于一切服务之中,为图书馆打下社会信任的坚实基础。其次,图书馆领导者应努力塑造人格力量。一个能干的领导者,要想得到员工的尊重和依赖,就必须树立起领导者自身的人格力量,从而引导员工的道德行为,激励员工的道德信念,感染员工的道德情操。最后,努力塑造一支具有高尚道德水平的员工队伍。道德是靠社会舆论、人们的观念、习惯、传统及教育的力量来维系的,道德建设是馆员的自我改造和自我锻炼的过程。因此,图书馆在进行道德教育时,应发动群众,通过广泛的研讨、辩论、总结经验教训,使馆员真正认识到道德规范在实践中的作用,使道德成为约束自我的准则和行为指南。

3.图书馆精神的培育

图书馆精神包括爱国爱民的民族精神,共建共享的开放精神,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宽宏博大的理性精神以及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等。图书馆精神不是自发形成的,它的确立和发展,是一个自觉提倡和培育的过程。第一,图书馆应树立榜样,因为图书馆精神只有人格化,才能具体化、实在化。图书馆精神人格化的榜样包括优秀的图书馆领导者和先进的模范人物。优秀领导者和先进模范人物体现的图书馆精神,可以成为正确舆论的先导,促使馆员观念的更新,强化对图书馆精神的认同感;榜样的崇高情操会对其他馆员产生感染,发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氛围;先进人物的行为会使其他馆员产生模仿效应,久而久之,使全馆人员养成自觉的行为习惯。因此,图书馆领导者和先进模范人物的示范作用可以推动和培育图书馆精神。第二,思想教育是培育图书馆精神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思想教育工作是人们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通过党的基本路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遵纪守法和职业道德教育,帮助馆员树立正确的思想、信念和价值观,强化员工工作责任感,引导员工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图书馆实践中去。第三,陶冶感化也是宣扬图书馆精神的有效手段。在活动中熏陶员工的群体意识和情操,可以把知识性、趣味性、竞争性和思想性融为一体。而且员工喜闻乐见,愿意参加,从而到达教育效果。同时图书馆也可以通过馆容、馆貌、馆徽等有形的东西来影响和激励馆员,在潜移默化中使员工受到图书馆精神的感化和教育。第四,在培育图书馆精神过程中,不能忽视心理的作用。图书馆心理和图书馆精神互相渗透、互相制约、互相转化、互相影响。培育图书馆精神有助于图书馆心理的健康化;良好的图书馆心理又能促进图书馆精神的弘扬。因此,重视图书馆员心理健康,对图书馆精神的培育有着重要的作用。

4.图书馆形象的培育

图书馆形象是多层次多层面的体系,包括图书馆外部形象、图书馆管理者形象、图书馆员工形象、图书馆服务形象和图书馆技术形象、图书馆公共关系形象等。树立图书馆良好的社会形象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

第一,要增强领导和馆员塑造图书馆良好形象的自觉性。在社会体系中,图书馆是公益性服务行业,树立良好的图书馆形象需要从图书馆服务做起,提高服务质量,创造服务品牌。同时,大力开展图书馆形象教育,把树立图书馆良好形象作为馆员的工作职责,增强员工的使命感和事业心,使馆员在服务中创出佳绩。

第二,开展优质多元的图书馆服务,满足社会的文化需求。现代图书馆已经突破传统图书馆的桎梏,图书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图书馆的功能也不断拓展。图书馆除了开展最基本的借还服务之外,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还开展了信息服务、网络服务、教育服务及文化推广服务。图书馆应在提供多元文化服务的基础上,以品牌服务来提升图书馆服务效应,树立良好的图书馆形象。

第三,加快图书馆现代化建设,提高图书馆服务的技术含量。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图书馆也进入了数字化时代。图书馆要在信息社会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丰富的信息资源作为后盾。加快图书馆现代化建设是时代的要求、社会的需要。

第四,建设优美的图书馆环境,注重图书馆文化内涵。图书馆优美环境是图书馆形象的构成要素之一,同时也是图书馆形象的载体之一。读者在环境优美、井然有序、服务热情的图书馆中阅览书籍,必然对图书馆产生一份热爱和愉悦。同时,图书馆的社会形象也会建立起来。图书馆不能仅满足于窗明几净、书架整齐、馆员热情这一层面,还应建立起管理创新机制。图书馆应注重在管理观念、管理模式、管理手段上大胆探索,引入现代企业管理的CI设计理念,创立一套体现本馆特性、易于读者接受和喜爱的统一识别系统,如理念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视觉识别系统等。

第五,营造浓郁的图书馆文化氛围,为树立图书馆形象奠定基础。图书馆文化是渗透图书馆各个方面、推动图书馆发展的内在动力。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图书馆文化氛围,是图书馆整体形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文化建设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尊重人的尊严,满足人的需求,实现人的价值。在管理过程中对图书馆员进行图书馆文化教育,使其个人目标与图书馆目标统一起来,从而形成图书馆特有的文化氛围,突显出图书馆的整体形象。 atBHHK1tuQLczCAHadzV5mwYw5VpOS+RjGxCiVgrzdC0KaNpAmvaRfAksAX3dPg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