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界对领导的概念有着不同的界定。虽然关于领导的定义有多种,但是其核心要素主要有几个,即领导是一个过程,领导有较大的影响力,领导在某个群体环境下发挥作用,领导的重要任务是实现终极目标。通过对以上几个要素的分析,可以将领导定义为是个体利用自身影响力去影响群体实现共同目标的过程。有学者界定领导为具有某种目的或动机的人,在与他人竞争或出现冲突过程中,能够通过调动各种政治的、制度的、心理的资源,主动去激发并满足被领导者的动机。有学者认为领导是有目的地引导和改造被领导者的思想,并逐渐达到预期的目标愿景,并告知被领导者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应该采取的方法。通过以上对领导及核心要素分析,可以认定领导是指在特定的组织环境中,以自身来影响和引领被领导者,共同创造目标愿景并去推动这些目标的实现。
目前学界对于领导的概念并没有给出一个统一的说法。有很多学者认为,领导力实质上就充分发挥自身影响力,领导力发挥作用的过程就是通过利用自身影响力进而达到某个特定目标的过程。有学者从领导学的概念为基础,认为领导力就是将多种因素集合在一起进而发挥作用。有学者认为,应当从领导者和被领导者双方的互动关系入手,以此考察领导力。还有学者认为,应当从领导者具备的能力还考察他的领导力。有国外学者认为,领导力实际上就是领导者通过调动一切资源来激发被领导者,激励他们能够为组织做出更大贡献的能力。还有学者认为领导力是一种影响力,可以说是个体对人们施加影响的一个过程,进而使人们能够向为既定的目标去努力。也有学者认为领导力就是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之间的一种互动影响关系。由此可见,关于领导力的界定很多,但通过分析可以发现,领导力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能力,是领导者为了实现组织目标,对被领导者思想和行为方面所产生的影响力。
狭义的教学领导概念就是指校长对课堂教学内容、现场教学设计观察以及学校一系教学管理监督的影响行为。教学领导是校长领导责任和行为中的一部分。国外有学者将教学领导定义为对教学课程、教师发展和教学督导有直接影响的行为。广义的教学领导包括了提升教师教学品质和学生学习成果的相关活动。国外学者认为广义的教学领导就是所有能提高教师教学交通和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的领导行为都属于校长教学领导范畴。还有学者认为教学领导是为了能够提高教师教学品质和学生学习效果,校长本人或授权他人采取的措施。这些措施既能为教师提供一个有动力并令人满意的工作环境,而且也为学生营造出一个有学习氛围的环境。广义的教学领导不仅包括了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影响,而且也包括了对校园环境、文化创建、愿景塑造等各种资源对教学产生积极影响的活动。在教学领导中,影响教学的因素较多,为了能够教学领导获得更好的效果,这里所指的教学领导包括了影响教学的所有行为和活动。有效的教学领导能够更好地激发教师积极工作,提升学生学习成绩,推动学校可持续健康发展。
教育界对校长教学领导力的定义也有所差异。国内有学者认为,校长教学领导力是通过直接或间接地发挥自身影响力,充分调动各方资源,以达到影响身边的师生共同实现教学改革,向着预期的教学目标努力,最终实现共同的愿景,以此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学习发展的能力。有学者认为,校长教学领导力是校长应当具备的核心能力,是通过学校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发展的能力,发挥教学引领和指导作用。还有学者认为,校长教学领导力是校长根据自身教学理念,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引导和改革,不断完善学校的教学目标,实现教学愿景,提升教师教学能力,通过开展各种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为教学提供支持的领导行为,进而对教师和学生的教学产生积极影响,促进教师和学生的能力发展。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校长教学领导力是指校长通过学校教育活动的领导,进一步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学生学习能力,实现教学愿景,促进教学改革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教学领导是教学领导理论中的重要组成内容。美国是教学领导理论最早兴起的国家,其代表人物是菲利普·海林杰。他认为校长在领导教学上的职能才是教学领导应当关注的内容,我长应当充分发挥自身在教学领导方面的教学领导力。在教学领导理论产生之初,人们对教学领导的认识有一定的局限性,认为教学领导的内涵和角色仍受传统教学任务的影响,行政决策仍然占是主导因素,例如校长利用行政手段,树立教学行政目标,配置教学资源,监督教师教学内容等,都对教师行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早期提出的教学领导是特别强调学校行政领导的,有学者将直接和间接的教学领导加以区分,提出校长仅凭个人努力是无法达到教学领导目的的。也有学者对校长是最重要的教学领导的观点提出质疑,他们认为教师在教学领导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果校长能够在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也可以被认定为是教师中的教师,则校长也可以行使直接领导权,否则,校长就应当将权利交给有专家权的教师,由他们代为间接实施教学领导。随着教学领导理论的发展,特别强调校长在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激发学生学习能力过程中发挥教学领导行为时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共同愿景建设、教师教学品质、构建学习组织等方面,通过这些内容的研究能够对校长教学领导理论研究起到重要作用。教学领导理论更关注于校长在教学领导方面的职能,认为校长应当在教学领导方面发挥有影响的领导,学校发展的核心仍是教学领导。教学领导思想的主要观点有:第一,虽然学生学习成绩受到不同家庭背景的作用影响,也是校长和教师的付出也同样能够给学生的学习成果带来较明显的差异;第二,学校校长在学校改革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校长自身缺乏改革精神,没有足够的支持和鼓励,那么也很难实现学校的改革发展。第三,校长只有真正重视教学领导,才能在教学领导方面发挥积极的影响力和才能,设定教学目标、监管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等。美国学者菲利普·海林杰指出,教学领导是一个复杂的实施过程,并不意味着领导简单地行使各种职能,而是受到个人、组织和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由此可见,领导者的策略性思维对教学领导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决定性作用,教学领导的策略思维过程与其行为同等重要。上世纪九十年代提出的教学领导模式相对比较完整,在当今的教学领导理论中仍具有一定代表性。这种模式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分析:首先明确学校使命,其次管理教学方案,最后提升学校教学氛围。这些层面的实施行为多达二十多种,例如教学视导行为。从菲利普·海林杰的这些研究中也可以发现,校长的教学领导行为的确能够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成效。而他提出的观点和教学领导模式也为之后的教学领导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校长作为学校领导,在教学指导和开展教学项目过程中要充分运用教学专业知识,为教师教学提供参考咨询,开展教学评价监督,增强师资培养力度,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起,有学者开始对变革型领导进行研究,并总结出变革型领导的概念,他们认为变革型领导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共同提升道德与动机进而达到较高层次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领导更重视被领导者的动机,并在价值和理想等更深层面对他们提出了更高要求,以此唤起他们被领导的行为,并将这种行为进一步深化和升华,进而增强工作期望,提升需求层次。这时的领导已经成为协助下属实现他们更高的内在需求,激发下属通过超越个人利益来实现集体利益。变革型领导正是通过与下属积极有效的沟通交流,进而使领导和被领导之间的关系得以升华。有学者认为,变革型领导风格与员工的组织信任之间存在较大关系,变革型领导的有效行为能够更好地激发员工的信任感。信任源自他们的认同,增强认同感主要包括几种行为,即建立共同的目标,共享价值观,给予人文关怀等。这些行为也是变革型领导与被领导者之间的主要特征。所以,变革型领导能够通过自身的影响行为,与员工建立共同的组织愿景,为员工提供个性化的关怀,进而提升员工对组织的信任。此外,变革型领导自身也应当具有一定的领导魅力,在获得员工的尊重和信任的同时,能够为员工的工作和学习,为组织的发展提供典范。
有学者在对学校领导进行研究过程中表示,当学校处在结构严密但文化松散的环境中,交易型领导发挥的作用更大;当学校处在组织结构宽松而文化紧密的环境中,变革型领导发挥的作用更大。有学者认为可以将交易型领导和变革型领导有机地联系起来,进而更好地分析变革型领导。他们认为变革型领导下的被领导者工作投入的主要因素是道德因素,而且以学校的任务和性质来看,学校应当作为一种为道德因素而投入的场所。有学者在对变革型领导进行研究中得出,变革型的学校领导者,在平时工作中常采用几种转型措施:第一,组织教职员工深入研究和探讨教学目标和共同愿景等活动;第二,鼓励教师进行教学互动交流和听课;每天观察教室,并将有效的援助活动导入教室;第三,提升教师的道德感,促使他们以学校大局利益为重;第四,提升教师的自我反思和对问题的观察,进一步提升工作效率;第五,使教师处于充实的工作状态;第六,校长通过领导提升学校的教学水平和教师的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