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认为与社交恐惧症发病关系最大的特质是“行为抑制”。行为抑制指在面对新情境时会浑身僵硬、口不能言,或者身体蜷缩。
适当程度的行为抑制属于正常反应,缺少脱抑制反而属于异常反应。实际上,脱抑制状态的儿童将来患上破坏性行为障碍或儿童双相障碍(躁郁症)的风险更高。
但是,高行为抑制也意味着过度焦虑或紧张,将来容易出现社交焦虑。赫希菲尔德(Robert M.A. Hirschfeld) 与贝克(Aaron Temkin Beck) 等人超过 15 年的儿童追踪调查显示,高行为抑制的儿童患上社交恐惧症的风险是 17%,非此类儿童为 5%,两者相差 3 倍以上。
需要注意的是,患上社交恐惧症并非单纯取决于行为抑制,它也受朋友交往、家人羁绊等因素的影响。只有不到两成的行为抑制儿童患上社交恐惧症,大多数不会患病。
为了庇护高行为抑制的不合群行为,父母或过度保护、过度干涉孩子,剥夺孩子社交训练的机会;或否定孩子,妨碍孩子改善行为。
高行为抑制的儿童在幼时能被同伴接受,找到自己的一席之位。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特质动辄发挥负性效应。随着周围同伴社会技能的提升,自己却跟不上,逐渐落后,于是变得自卑且畏缩。研究者通常认为这种经历会导致消极的自我评价。
就您自身的病因而言,遗传因素或发展因素占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