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日本陆军的反登陆战术

在探讨日军战败的原因时,有必要回顾一下日军的反登陆战术。日本陆军在岛屿防御战中接连败北的重要原因,是执着于“滩头防御”。从表面上看,攻方登陆的瞬间,在海滩上暂时无法发挥全力,似乎是守方歼攻方于滩头的良机。然而,实际情况复杂得多。

日本陆军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没有对美国陆军进行过有组织的研究,直到瓜达尔卡纳尔岛惨败,阿图岛守备队覆灭的1943年夏天以后,才开始系统研究美军。从1943年11月开始,日军陆续完成、发布了《珊瑚岛屿的防御》《岛屿防御参考资料》《岛屿守备部队战斗教令(案)》等与反登陆战术有关的指导性资料。其中《岛屿守备部队战斗教令(案)》成为从塞班战役至贝里琉战役的反登陆战术的教条。

日本陆军原本就信奉“滩头歼灭主义”,即在水滨或曰“汀线”附近趁攻方登陆时,在水、陆两方面被分割时集中战力歼灭。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根据日军在所罗门、新几内亚方面对美军战斗的经验,盟军往往在日军兵力薄弱或未部署防御的地点登陆并迅速构筑海岸堡阵地,凭此粉碎日军的反击。因此日军认为美军登陆后位于滩头一带、处于混乱状况时,正是歼灭美军的最佳时机。因此在《岛屿守备部队战斗教令(案)》中强调将滩头作为主阵地的前沿,趁登陆方前进迟缓、行动混乱时实施逆袭予以歼灭。此外,日军的反登陆战斗教条还认为岛屿守备部队的任务是防卫航空基地。

在从事岛屿防御的部队的编制上,日军也做了大幅调整,编成了以步兵为中心的旅团、联队规模的可以独立战斗的诸兵种合成部队,并将担任岛屿防御的师团改编为“海洋师团”,使其具有独立的海上运输能力,师团隶下的炮兵联队等被解体分属各步兵联队,建立了以步兵联队为基干的诸兵种合成部队,在部队运用上力求迅速灵活。也就是企图在海军歼灭美海军主力部队的同时,让陆军独自歼灭美军登陆部队。

然而,这样的防御构想存在很大的问题。其一,在对方制空权下,强行运输部队会蒙受严重损失。其二,日军的兵力大部分被部署在滩头第一线。

反观美军,早在1933年就确立了强袭登陆的原则,主要目的是克服登陆时在滩头一带的弱点。这些原则包括:登陆作战在己方的绝对制空权下进行;在炮兵登陆、师级部队确立海岸堡之前,舰炮射击和航空攻击担任火力支援;战列舰也尽可能地靠近海岸;航母群也在近海游弋,经常派出轰炸机。这些原则注定了日军的反登陆作战不可能成功。日军的滩头阵地由于海滩这种明显的地线存在,而成为绝佳目标,轻易就会被舰炮射击破坏。对滩头发动的逆袭也无法动摇已经确立的海岸堡。由于数量惊人的美军舰载机和巡逻舰艇,日军用以投入预备队的船舶运输也遭到封杀。

此外,“滩头歼灭”需要构筑坚固的工事以保存火力和战力。从塞班岛开始,各岛屿的防御部队都计划进行永久筑城,使阵地重要部分可经受战列舰的舰炮射击。但是构筑阵地所需的大量资材和时间无法获得,结果被消灭的各岛屿守备队均未能筑成《岛屿守备部队战斗教令(案)》等教条中规定的滩头阵地。唯一的例外,就是第十四师团部署在帕劳群岛后,有5个月准备时间,因此贝里琉岛和昂奥尔岛能够进行强韧的防御战斗。然而,即使是这两座岛屿的滩头阵地,也在美军登陆的第一天就被突破。

塞班战役失败后,大本营陆军部于1944年8月19日新发布了《岛屿守备要领》,该资料虽然也以“滩头歼灭”为目标,但放弃了在滩头的直接部署,并且禁止过早进行逆袭,改为提倡后退部署。但这并不表示大本营放弃了以滩头战斗来击沉登陆艇,反登陆的基本原则及海上歼灭主义(一并消灭登陆部队和运输船)并未改变,该要领只是改变了地面战斗法。日本陆军寄予厚望的海上歼灭战术是:让特攻艇撞击进入泊地的敌运输船队,并以飞机攻击航母或运输船;陆军航空队重点攻击运输船而不是特混舰队。从莱特战役以后,日军正式采取了“特攻机战术”来攻击盟军船队。《岛屿守备要领》还特别重视滩头战斗中机关炮的威力,鼓励日军将机关炮部署在海岸附近。因此,1944年8月以后,日军匆忙编成了多支独立机关炮部队。

1944年10月大本营又发布了《登陆防御教令(案)》,第一章《登陆防御的一般要领》中写道,“彻底利用纵深分布的防御设施”,“在当前战局下,滩头歼灭经常无法实现,守备队部署的重点应选在从海岸适当后退之地域”。此外,还强调主抵抗阵地(主阵地带)也应以据点式的反斜面阵地为主体。所谓“反斜面阵地”,就是阵地设于敌方能看见的丘陵或高地的反面。另外,各据点间由设于反斜面的火力点连接。因此,火力线也设计为斜射、侧射。如果能合理地编成火力线,那么阵地的间隙就会成为火力杀伤区。

根据这些新的原则,岛屿防卫部队的指挥官从原来呆板的滩头防御转为因应地形的防御战术。特别是将主阵地后退使防卫部队可以利用后方的丘陵等,因此容易构筑比以往更加坚固的坑道(洞窟)式阵地。

然而,这种新的反登陆防御所起的作用主要是战术上的,对作战本身的作用有限。其中一个原因与航空基地有关。日军的机场多设在海岸平原上,因此为了防卫机场,也有必要将部队部署在滩头。在放弃滩头战斗的情况下,航空基地容易被盟军占领并利用。在日军的作战中,航空基地扮演着重要角色,需要的数量也多,例如在“捷”号作战中,仅在菲律宾就有陆海军的航空基地合计30余处。因此,当地的陆军地面部队不得不参加航空基地建设,即使为此大大影响阵地构筑,也必须予以配合。日军的岛屿防御战因此大受影响,而千辛万苦修成的机场不但起不到什么作用,反而被美军充分利用。例如,在冲绳战役中,第三十二军因兵力不足被迫放弃读谷、嘉守纳等机场,这些机场成了送给美军的厚礼,美军于登陆后在很短时间内就能扩张、整备到可以使用的程度。

《登陆防御教令(案)》虽然被认为是正确地估计了美军和己方的战力,在战术上提供了正确的指导,但存在的一个重大缺陷就是重视航空决战,强调地面部队守卫航空基地,严重脱离了现实。此外,《登陆防御教令(案)》中执着的以歼灭敌军为目的的沿岸决战也是脱离现实的,日军对美军已经确立的海岸堡发动攻击根本不可能成功。

1945年8月21日,在嘉守纳机场的停机坪上成排的C54运输机。嘉守纳机场被美军轻易占领后,经过扩张、整备,成为美军航空基地的中枢,一直被使用至今

在临近本土决战的时期,日军又发布了两部相关作战教范。其一是于1945年3月发布的《关于反登陆作战的统帅的参考书》。该教范是以在本土决战中可以运用大兵团为前提的,在作战与战术上出现了背离。总体来说,该书内容空洞,缺乏具体性的内容。关于反登陆作战,书中写道:“攻击的着眼点是进行周到的准备,在敌阵地的全纵深始终综合发挥我军诸兵的战斗力。”关于步兵联(大)队的攻击,则写道:“保持战斗力的持久,不断以新锐的威力实施有计划的攻击。”然而,以往的战例证明这些都是完全脱离实际的。一旦美军在登陆海岸站稳了脚跟,就可以用轰炸机、观测机和远程火炮压制日军,结果全纵深遭到打击的正是日军自己。如果一定要向海岸堡进攻,至少需要能够压倒美军炮兵的重炮火力、能够伴随突破部队的野炮群、能够破坏M4坦克并能够抵御猛烈射击的装甲兵力(随伴的机械化步兵也必须装备自动步枪)。然而,这些条件日军统统付之阙如。结果,日军制定的反登陆防御的基本原则仍然在战术层面和作战层面上相背离。

虽然日本陆军在战争末期的岛屿防御战中普遍采取了持久防御,却经常不能彻底实行,日军的指导者仍然执着于在海边以有力一部进行死战,或者发动总反攻等,结果持久战略变成了模棱两可、不伦不类的东西。这点在吕宋岛战役和冲绳岛战役中尤其典型。 k/UoZhhSOY0No3hNR5++LDFaPqLY+AwFsqvpqQnM9tkLvaaRW+wmH1NX6xZcZ54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