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黄岛在东京南方1250公里的太平洋上,位于小笠原群岛的南端,恰好处于东京和塞班的正中间。南北最长8.3千米,东西最长4.5千米,总面积约22平方千米,是一座勺子形状的平坦小岛。硫黄岛从折钵山的山脚向北呈扇形展开,北部占全岛面积的2/3。岛上最窄处在千鸟原南部,宽约800米。除了南端标高169米的折钵山,全岛地形比较平坦。从折钵山的深棕色山顶可以眺望全岛。
在硫黄岛这座小小的火山孤岛上,分布着数十处喷出高纯度硫黄的小喷火口,这些喷火口很早就被开发成硫黄矿场。折钵山的山麓部犹如蝌蚪的细尾,在其左右的南海岸和西海岸是火山沙构成的沙滩。地形朝蝌蚪头部的方向缓缓隆起,那边的北方台地多为火山岩地质。岛上几乎都是不毛之地,沙地上生长着一些杂草,北方台地上生长着少许低矮灌木,是岛上仅有的自然生长的植被。由于地热和硫黄土质,地面存不住雨水。
关于该岛的防备,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在这里部署了海军守备队和基地航空队。相邻的父岛在多年前就已构筑了安设有大炮的要塞,目的是防止敌人用军舰进攻日本本土时将这里当作泊地。硫黄岛没有良港,也不适合作为物资的囤积、补给地,因此在军事上被认为没有什么价值。
然而,随着战争进入航空战时代,硫黄岛的地位迅速提高。特别是在太平洋战争后期,像硫黄岛这样比较平坦的小岛作为航空基地,或者所谓“不沉的航母”,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
在美军反攻下,战线逐渐从南太平洋向中太平洋移动,日军大本营于是从1944年初开始加强小笠原群岛、硫黄岛、南鸟岛的防御。当年2月25日,大本营将包括硫黄岛在内的小笠原地区的防卫任务交给第三十一军(司令官小畑英良)司令部负责。
在第三十一军的防备计划中,规定将硫黄岛要塞化以绝对确保小笠原地区的重要航空基地。在作为该防备计划的别册的《第三十一军筑城计划》中写道:“军在平时应对敌军进攻的同时,首先为了在滩头粉碎敌之登陆企图,应尽速大致完成可在猛烈炮击轰炸下掩护人员资材的筑城设施,而后继续努力补备增强筑城设施。”“至迟应在本年十月完成难攻不落的岛屿要塞。”
按照该筑城计划,第一期(部队登陆后约一个月)进行野战筑城,第二期(继第一期之后大约两个月)完成野战筑城和一部永久筑城,第三期(第二期以后至1944年10月中旬)完成规定的永久筑城。所谓永久筑城,就是重要的掩体以高强度混凝土或粗石块建成,或者修成洞窟式,阵地的重要部分修成地下工事。该计划指示了各地区的筑城强度,其中父岛的筑城强度为乙等,母岛、婿岛为丙等,相比之下硫黄岛则是甲等。可见日军将硫黄岛作为小笠原地区防御的重点。
关于筑城强度的标准,“特甲”是耐抗1吨炸弹、400毫米级炮弹,也就是能够承受被这种级别的炮弹炸弹直接命中。“甲”是耐抗100公斤炸弹、150毫米级炮弹。“特乙”是耐抗200公斤炸弹、200毫米级炮弹。“乙”是耐抗50公斤炸弹、80毫米级炮弹。“丙”为耐抗15公斤炸弹和20毫米级炮弹及强力弹片。
硫黄岛被定为甲地区,工事的重要部分的强度为特甲,平均为甲。内地资材的分配比例为父岛三、母岛和婿岛一、硫黄岛七。按照计划,应利用海岸和内陆的断崖岩盘陡坡尽量筑成洞窟式,在缺乏可资利用的地形地物的地方使用内地资材和石材等筑成高强度的工事,在滩头的岩礁部大量设置水中障碍物使海滩歼灭容易实施。
在1944年3月上旬,在硫黄岛的部队以小笠原地区集团(司令官是父岛要塞司令官大须贺应)的第四十一、第六十七、第六十八要塞步兵队和第七要塞山炮兵队,以及海军的警备队(和智恒藏)等为中心担任硫黄岛的守备。为了增援硫黄岛,在3月下旬又编成了以8个要塞步兵队、野炮兵大队和工兵队等为基干的“伊支队”,由厚地兼彦担任支队长。
1944年5月,大本营改变了第三十一军的战斗序列,以驻小笠原群岛部队为基干新编成了第一〇九师团,师团长由栗林忠道担任。栗林于6月8日抵达硫黄岛。鉴于硫黄岛拥有最优良的机场,最具有战略价值,栗林认为美军一定会进攻硫黄岛,因此坚持将司令部设在硫黄岛而不是父岛。从6月8日开始,栗林再也没有离开过硫黄岛。
栗林来到硫黄岛后,很快就了解了该岛的防备情况。关于该岛的防备并没有清晰的计划,也没有像样的指挥系统。和智恒藏指挥海军部队,厚地兼彦则指挥陆军部队,而两军间几乎没有什么配合协调。
美军于6月15日开始登陆塞班岛。同时父岛和硫黄岛也遭到美机的空袭。据日军统计,硫黄岛在15日遭到约60架、16日遭到约100架舰载机的袭击。此后对硫黄岛的空袭成为家常便饭。
不断发生的空袭使得驻硫黄岛的日军航空兵力急剧减少。6月24日上午,驻硫黄岛的八幡部队(航空部队)以战斗机59架、舰载轰炸机29架、地面攻击机21架等迎击来袭的美机,结果有24架未归还。14时以后,航空部队又出动寻找美军特混舰队,结果未能发现对方,却有舰载轰炸机7架、战斗机10架未归还。八幡部队至此丧失了大部分航空兵力。以后登陆硫黄岛的增援部队目睹了大量日机的残骸,简直触目惊心。这时,硫黄岛周边的制空权完全落入美军手里。
塞班岛陷落后,此前只能从远在中国腹地的成都长驱空袭日本西部的美军B29轰炸机,开始从迅速完成的塞班飞行基地群,空袭包括东京在内的日本东部,日美双方对硫黄岛的争夺由此拉开序幕。
B29从塞班岛出发空袭日本本土时需要往返4000多公里,由于燃料的关系,炸弹装载量受限,护卫战斗机也无法直接掩护轰炸机,在日本上空受损、发生故障的B29在途中迫降于海上时,机组人员也很难得到救助,只能用潜艇和水上飞机进行救援。而且硫黄岛本身也是阻碍美军攻击日本本土的重要障碍,从硫黄岛起飞的日军战斗机和部署在岛上的高射炮对B29构成了严重威胁。如果将硫黄岛作为中继基地,这些问题可以一起得到解决。对于日方来说,被美军占领的硫黄岛将成为刺向日本首都咽喉的一把匕首。
日军在塞班岛陷落后认识到事态的严重性。这时硫黄岛已成为应对美军进攻的最前线阵地,是日本本土防卫的外廓地带。在这样的背景下,1944年7月新设了小笠原兵团,同时该兵团脱离第三十一军隶下而直辖于大本营。赋予兵团长(兼第一〇九师团长)栗林的任务是:“小笠原兵团长应与海军协同击败来攻之敌,确保小笠原群岛的要域。”
小笠原兵团的守备范围是小笠原群岛的父岛、母岛、硫黄岛、南鸟岛。塞班岛陷落后,塞班岛夺回作战部队被部署到小笠原群岛等后方要线。1944年6月至7月,原来担任塞班岛夺回作战的步兵第一四五联队、独立速射炮第八至第十二大队、中型迫击炮第三大队、战车第二十六联队、独立臼炮第二十大队等被编入小笠原兵团,被送往硫黄岛和父岛。硫黄岛的日军兵力得到迅速加强,其间还进行了战斗序列的改编,其复杂情况,无论是日本人,还是美国人,都会为之感到晕头转向。美军战史中就明确指出日军的“指挥系统极其复杂”。
硫黄岛上的日军被划分为南地区队、东地区队、北地区队、西地区队、折钵山地区队几部分,每一个地区队都由陆军和海军部队组成。后来在美军登陆硫黄岛之前还编成了中地区队。陆军总兵力约14000人,海军总兵力约7000人,合计约21000人。
美军认为硫黄岛所有陆军部队在名义上由栗林指挥,所有海军部队在名义上由市丸利之助指挥,实际上有三个司令部在大体独立地活动,即第一〇九师团、混成第二旅团和海军陆战队的司令部,各地区队的陆军和海军部队也各自由陆军和海军指挥官独立指挥,也就是说,不存在真正的统一指挥。当然,栗林和市丸都命令各自的部队密切协助友军。
步兵第一四五联队本是1938年创设的第一〇六师团(熊本)的隶下部队,在鹿儿岛编成,但随着该师团的废止而解散。1940年随着第六十六步兵团的新设再次编成。1943年5月第四十六师团创设于熊本,该联队遂成为其隶下的步兵联队。之后第四十六师团主力被派遣到小巽他群岛,第一四五联队出于运输船的原因被留在鹿儿岛。这时塞班岛的战况变得不利,该联队又充当夺回作战的部队。但后来夺回作战被中止,最后第一四五联队成为小笠原兵团隶下部队,赶赴硫黄岛。
步兵第一四五联队的编成为:步兵第一至第三大队,野炮兵一个大队,工兵、通信、补给、卫生各一个中队。人员为联队长池田增雄以下约3000人。1944年7月下旬,第一四五联队开始向硫黄岛转进,10月下旬集结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