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8岁登基

玄烨6岁时,有一次,顺治帝将诸皇子召进宫。兄弟几个向父皇请安完毕后,顺治帝便问皇子们有什么志向,常宁年仅3岁,不会回答。福全为庶妃所生,年纪长但地位低,他答道:“愿为贤王。”而玄烨则高声回答:“效仿皇父,勤勉尽力。”就这一句话,八个字奠定了他日后太子的地位。

顺治帝知道这是太后的安排,但对玄烨也是刮目相看,加上此前玄烨由于出天花而侥幸死里逃生,这便让顺治帝有了由玄烨继承皇位的想法。两年后,年轻的顺治帝因爱妃董鄂氏的去世伤心过度,随即一病不起,再加上自己感染天花病毒,深知自己时日不多,顺治帝在孝庄太后的坚持下,立下了玄烨为皇太子的遗诏。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九日,玄烨在孝庄皇太后的亲自主持下登上皇位,改次年为康熙元年。

顺治在众皇子中最终选择了玄烨,与德国传教士汤若望之间有着莫大的关系。

这位传教士何许人也?

汤若望(1592—1666年),字道未,德国科隆人,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到澳门,在中国生活47年,历经明、清两朝,是继利玛窦之后最重要的来华耶稣会士之一。

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呈现出繁荣的景象,而期间起到重要作用的就是传教士,他们来华的直接目的就是传教,为了能让自己的文化得到接纳与尊重,他们也表现出对儒家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包容,且他们的工作范围,特别突出的一点就是传播科技,甚至进入仕途。

传教士汤若望就是这样进入朝廷的。崇祯年间,传教士汤若望等人就曾受到朝廷重用,参与过铸造火器和修订历法等工作。清军入关后,汤若望继续受到清廷重用,他曾多次陈述西洋历之长,并准确预测了日食初亏、食甚、复圆的时刻,最终说服多尔衮,从顺治二年开始,将其参与修订的新历《时宪历》颁行天下。汤若望也因此被多尔衮任命为钦天监正。此后,汤若望力图独尊西洋历法,并压制守旧的钦天监士人。

顺治二年,汤若望“以修补新历全书告成,恭敬御览”。他因有功于朝廷,地位也节节攀升,甚至被顺治尊称为“玛法”(满语意思为爷爷)。

在顺治帝立大清未来皇帝这件事上,顺治帝认为汤若望的立场中立、没有私心,于是便去询问汤若望的意见。汤若望感谢了顺治皇帝对自己的信任,经过反复权衡考虑后,建议顺治皇帝选择皇三子玄烨为皇位继承人。

理由是什么呢?

汤若望给出了自己的理由,是玄烨(康熙皇帝)曾经得过天花。

据《圣祖廷训格言》记载,康熙皇帝在晚年回忆:“朕幼年时未经出痘,令保姆护视于紫禁城外,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欢,此朕六十年来抱歉之处。”这是说玄烨为了躲避天花,在幼年时离开父母,到皇宫外居住。然而,这种躲避的办法似乎没有什么用,玄烨在2岁时,依然受到天花病毒的袭击——幸运的是,玄烨侥幸活了下来,只是在脸上留下一些若隐若现的麻子。

所以,有人称康熙皇帝为“康麻子”。

得过天花的人,身体内会产生抗体,以后再也不会得天花病了。显而易见,将皇三子玄烨确定为皇位继承人,有助于保持政权的稳定。孝庄太后也同意了汤若望的意见。于是,年仅8岁的玄烨成为了皇位继承人。不久,顺治皇帝病逝,玄烨继位为帝,是为康熙皇帝。

不过,汤若望没有想到的是,自己在此后不久就死于一场政治阴谋,倒是康熙,因为有了抗体,身体也康健,一生没有生过大病。

不过即便如此,顺治帝和孝庄太后还是不放心,因为康熙年纪太小,无法处理朝政,需要有人帮助他,帮他度过这段时间,直到他亲政,但是谁才是这个合适的人选呢?

首先,康熙的生母佟氏不行,她是汉人,无法驾驭满朝的满族文武官员,孝庄太后是蒙古人,也不行。并且,自古以来,后宫不得干政,顺治帝不能破坏祖制。

其次,亲王辅政也不行。顺治帝也是幼年继位,当时由他的九叔多尔衮摄政,此人把控朝堂、独断擅权,到现在,那些往事还历历在目,幸亏多尔衮早逝,不然后果不堪设想,他们不能让康熙再走顺治的老路,所以这种辅政的方式很快被否决。

最后,他们决定采用大臣辅政的制度。所谓大臣辅政,顾名思义就是在诸多可信任的臣子中挑选出德高望重的臣子来辅佐新帝处理政事。这种辅政方式的优点在于,不是单个人辅政,而是一个团体,他们所代表的势力、利益不同,无法造成专权,最为重要的是,大臣辅政也只是临时的、阶段性的,一旦康熙亲征,这个团体就解散,不会威胁到皇权。

深思熟虑后,顺治帝选择了四个人:内大臣赫舍里·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这四个人都有着丰富的政治经验,最为重要的是,他们都是从多尔衮的政治斗争中脱颖而出的,绝对忠诚于大清皇权。

于是,康熙继位第五天,孝庄太后便向王室宗亲、文武大臣发出谕旨:要报答先帝的恩情,就要同心协力辅佐幼主,这样才能名垂青史。

首先来说赫舍里·索尼,满洲正黄旗人。其父为硕色,是大学士赫舍里·希福的兄长,清太祖时,他们就自哈达携带家眷前来归顺。因为他们兄弟父子全都通晓满文及蒙、汉文字,所以命硕色与希福一起入值文馆,赐号为“巴克什”,授索尼为一等侍卫。之后从征界籓、栋夔。

在战斗过程中,他救了皇太极的长子豪格,被皇太极引为左膀右臂,也十分忠于皇太极。

公元1643年,52岁的太祖皇太极驾崩,因是猝死,所以也没有立下皇储,引起了动静不小的立储风波。作为皇太极同辈最有威望的睿亲王多尔衮和皇太极的长子肃亲王豪格成立了立场鲜明的两派。太祖十二子英亲王阿济格、太祖十五子豫亲王多铎都希望多尔衮继位,豪格一派呼声反被压了下去。而此时索尼起到了一个关键性的作用,就是经多尔衮邀请,他向多尔衮建议唯有从皇太极皇子中选出一位,方属最合理的结果,最终经过协商,选定皇太极九子福临继位,是为顺治皇帝,由多尔衮摄政辅之。可以说,如果没有索尼当初的力排众议,那么也就没有后来的世祖皇帝了。

在立储之事中,索尼得罪了如日中天的摄政王多尔衮,于是在顺治登基的第二年(1645年),多尔衮解除索尼的启心郎之职,尽管多尔衮几次示好索尼,但索尼依旧在群臣都依附多尔衮的时候坚持自己的初心。随着多尔衮心中积怨愈深,终于在公元1648年,贝子屯齐诬告索尼预立豪格为帝,按照旧例谋反大罪当诛,但朝廷念其往日功劳,于是索尼被罢黜官职并被抄了家,被安置到昭陵守陵。

直到顺治八年(1651年)顺治帝亲政后,才将索尼召回,所有官职爵位一切复原。在顺治朝累进世袭一等伯,历任内大臣,兼议政大臣、总管内务府,成为顺治朝的头号大臣。

顺治十八年(1661年),24岁的顺治帝驾崩,遗命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大臣作为辅政大臣辅佐年幼的康熙帝。索尼能成为四大臣之首,是用很多功劳来铺成的,自此,索尼再次登上了政治舞台。

苏克萨哈,全名纳喇·苏克萨哈,满洲正白旗人,父亲名叫苏纳,是最早追随努尔哈赤起兵的一员大将,东征西讨,屡立战功,深得努尔哈赤喜爱,为了让其父更加忠心便把女儿许配给了苏纳,自此苏克萨哈一家便加入皇亲国戚的行列。

苏克萨哈一直跟着多尔衮打仗,在政治上也是顺风顺水,他虽然属于多尔衮一派,但是在多尔衮死后,他是最先站出来指证多尔衮谋反的,从此,他改换门庭,对于他的这一做法,后来的乾隆皇帝不敢苟同,他认为这是政治反水和投机,但顺治帝却认为是“识时务者”。

遏必隆,钮祜禄氏,满洲镶黄旗人,后金开国五大臣之额亦都第十六子,母为清太祖之女,和硕四公主穆库什。额亦都素以果敢著称,遏必隆在这一点上很像他的父亲,他也曾救过皇太极,后来清军入关,遏必隆也义无反顾地支持顺治帝,所以,他和多尔衮也是政敌,直到顺治帝亲政,他的人生才迎来了春天。

鳌拜,瓜尔佳氏,满洲镶黄旗人。清朝三代元勋、权臣,苏完部落首领索尔果之孙,后金开国元勋费英东之侄,八门提督卫齐第三子。

出身将门,精通骑射。跟随皇太极征战四方,攻克皮岛,参加松锦之战,平定农民起义,立下赫赫战功,成为皇太极最信任的武将,号称“满洲第一勇士”。皇太极病逝后,拥戴皇九子福临即位,成为议政大臣,位极人臣。

鳌拜不仅是战场上的一员骁将,也是皇太极忠心耿耿的心腹。他曾经因为抵制多尔衮差点被杀。

顺治亲政后,闻知鳌拜、索尼等人曾经盟誓“一心为主,生死与共”,忠心耿耿,遂对鳌拜极为敬重,视为心腹重臣。从此以后,鳌拜随侍顺治身边,直接参与管理国家各类事务,如商讨本章批复程序,不过这也逐渐导致了鳌拜晚年的专权。

处理好后事之后不久,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六,当晚子时,顺治皇帝病逝于承乾宫,享年24岁。正月初九,八岁的玄烨登基,上告天地、宗庙、社稷之后,玄烨穿上孝服在顺治灵前接诏命,然后换上礼服,到皇太后宫行礼毕,走向太和殿,登上皇帝之位,成为清朝第四代皇帝。

随后,四大臣在顺治帝灵前立誓:“竭尽忠诚,不谋私利,不结党羽,不受贿赂,忠心仰报皇恩,全力辅佐君主。”辅政之初,四大臣尚能协商共事,遵守誓言。 vBBYK1jLql824tprtCG8Wb4Xv6+SBl+clA1YFDl7MDddAFtfapdr2uzUJ0kGDJZ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