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祖(公元前202年)奠都长安,本秦离宫,城狭小,萧何据龙首山冈建长乐;嗣营未央,就秦宫而增补之,六年(公元前187年)城乃成
。城周回“六十五里”,每面辟三门,城下有池周绕,“石桥各六丈,与街相直”
。城之平面不作方形,其南北两面俱非直线。盖营建之始,增补长乐、未央,城南迂回迁就,包括二宫于内,而城北面又以西北隅滨渭水,故顺河流之势,亦筑成曲折之状,后人乃倡城像南北斗之说
。
长安城内诸宫散置,有长乐、未央、明光、长信、桂宫及北宫六处;有九市、百六十里、八街、九陌。市楼皆重屋,又有旗亭、令署、里门、弹室之设。城中地广人稀,故道、衢、里、市均宏阔,而公卿田宅得求穷僻处,不乏城市山林之趣。宫阙之间,民居杂处,“又起五里于长安城中,宅二百区以居贫民”。全城之布置,既未遵古礼对称均齐之法,亦未若后代之有皇城宫城区分内外,实为历代都邑之变体
。
萧何营建长安,因秦故宫以修长乐,据龙首山以作未央。惠文景之世,均少增作。至武帝时,国库殷实,生活渐趋繁华,物资供应与工艺互相推动,乃大兴宫殿,广辟苑囿。在长安城中,修高祖之北宫,造桂宫,起明光宫,更筑建章宫于城西,于是离宫别馆,遍于京畿。此后王侯贵戚更大治府第,土木之功乃臻极盛。
汉代之称“宫”者,大都指由多数之殿乃至其他台榭阁廊簇拥而成之集体而言。全体之外,绕以宫垣,四面辟门,门外更或有阙。宫垣之内,除皇帝朝会之前殿,乃综治政事之寝殿,后宫帝后妃嫔寝处殿舍之外,尚有池沼楼台林苑游观部分。诸殿均基台崇伟,仍承战国嬴秦之范,因山冈之势,居高临下,上起观宇,互相连属。其苑囿之中,或作池沼以行舟观鱼,或作楼台以登临远眺。充满理想,欲近神仙。各宫之间,阁道之设,亦因台而生,绵亘连属,若长桥飞虹,互相通达,以便行幸。秦、汉以来,园庭设计,盖已与宫室并重,互为表里矣。汉宫殿繁复之布局、嵯峨之外观,实达高度标准,但其结构原则,仍以殿为单位,不因台榭相接而增繁难。元李好问曾述其所见曰:“予至长安,亲见汉宫故址,皆因高为基,突兀峻峙,崒然山出,如未央、神明、井干之基皆然,望之使人神志不觉森竦。使当时楼观在上又当何如?!”
此崇台峻基所予观者对于整个建筑之印象,盖极深刻也。
长安城内外,诸宫之中,其规模尤大,史籍记载较详者,为长乐、未央、建章三宫,兹分述其略。
故秦之兴乐宫,而汉修缮之。宫周回二十里,在长安城内之东南部,其前殿东西四十九丈七尺,两序中三十五丈、深十二丈
,除去两序,其修、广略如今北平清宫太和殿。秦阿房宫殿前铜人十二,亦移列此殿前。宫成,适当叔孙通习礼成,诸侯群臣朝会,“竟朝置酒,无敢
失礼者。于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
。
长乐宫殿各之见于记载者十余,又有酒池、鸿台,后两者据传为秦始皇所造。鸿台“高四十丈,上起观宇”
。今传世瓦当有“长乐万岁”及“长乐未央”之铭文者。
汉代新创之第一宫,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萧何治未央宫,上见其壮丽,甚怒。何曰“……天子以四海为家,非令壮丽亡以重威;且亡令后世有以加也”。上悦,自栋阳徙居焉
。汉初之营未央,修长乐,其技术方面负责人为梧齐侯阳城延,延以军匠从起邦,入汉后为将作少府;筑长安城亦延之功也
。
未央宫周回二十八里,在长安城内之西南部。今计其殿角台池堂室门阙之名可考者八十余,其中形制或特征之较可考者有:
前殿,东西五十丈,深十五丈,高三十五丈,疏龙首山为殿台,不假版筑,高出长安城。“以木兰为棼橑,文杏为梁柱;金铺玉户,华
璧珰;雕楹玉碣,重轩镂槛;青琐丹墀,左碱右平,黄金为壁带,间以和氏珍玉”
。“重轩三阶,闺房周通,门闼洞开,列钟虡于中庭,立金人于端闱”
。高帝所建而武帝增饰者也。
宣室殿当在前殿之北,为汉诸帝之正寝,又曰“布政教之室”,宣帝“常幸宣室,斋居而决事”
。
温室殿“冬处之温暖。《西京杂记》曰:‘温室以椒涂壁,被之文绣,香桂为柱。设火齐屏风,鸿羽帐。规地以罽宾氍毹’”
。
清凉殿“仲夏含霜”,“夏居之则清凉也”,“以画石为床,文如锦,紫琉璃帐”,“又以玉晶为盘,贮冰于膝前玉晶与冰相洁”
。
殿阁之有特殊用途者,如天禄阁“以藏秘书,处贤才也”
。石渠阁“藏入关所得秦之图籍”
。承明殿“著述之所也”。又有金马门,为“宦者署,武帝得大宛马,以铜铸像立于署门,因以为名。东方朔……等皆待诏于此”
。麒麟阁则“宣帝图画功臣像于此”
。
未央宫后宫分为八区,其中如椒房殿皇后所居,“以椒和泥涂壁,取其温而芬芳也”
。昭阳舍成帝为昭仪又增华饰,“中庭彤朱,而殿上髤漆,切皆铜沓,冒黄金涂,白云阶。壁带往往为黄金
,函蓝田璧,明珠翠羽饰之,自后宫未尝有焉”
。而漪澜殿尝称画殿,王夫人生武帝于此。后宫细靡绮丽之发展,略可想见。
游观建筑,则有柏梁台,“高二十丈,用香柏为梁殿,香闻数十里”
。又有仓池,池中有渐台,高十丈。
除朝会、起居、娱乐用各建筑外,宫中更有殿中庐供臣子止宿,“织作文绣郊庙之服”之织室
,藏冰之凌室
及“掌宫中舆马”之路
厩等实用部分焉
。
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建,尤为特殊
。宫周二十余里,在长安城外之西;“度为千门万户。前殿度高未央。其东则凤阙高二十余丈;其西则商中数十里虎圈。其北治大池,渐台高二十余丈,名曰‘太液’,池中有蓬莱、方丈、瀛、壶果,像海中神山、龟鱼之属。其南有玉堂璧门大鸟之属。立神明台、井干楼,高五十丈。辇道相属焉”
。建章与未央之间,则“跨玑池,作飞阁,构辇道以上下”相属
。
宫南面正门曰阊阖,“玉堂璧门三层,台高三十五丈;玉堂内殿十二门,阶陛皆以玉为之。铸铜凤,高五尺,饰黄金,栖屋上,下有转枢,向风若翔。楼屋上椽首薄以璧玉,因曰‘璧门’
。门内列凤阙及宫之东阙,均高二十五丈,亦均以铜凤凰为饰”。
太液池在宫之北,有渐台及蓬莱、方丈等仙山
,其旁宵游宫,成帝所建,“以漆为柱,铺黑绨之幕,器服乘舆皆尚黑色;宫中美御皆服皂衣……”
,此外尚有虎圈及狮子园焉。
宫中更有神明台,在璧门右,武帝造以求神仙者
。高五十丈,上有九室,其上又有承露盘,高二十丈,大七围。“有铜仙人舒掌,捧铜盘玉杯,以承云表之露。以露和玉屑服之,以求仙道”
。井干楼与神明台对峙,亦高五十丈。“结重栾以相承,累层构而远济,望北辰而高兴”
。盖极复杂之木构架建筑也。
三辅离宫苑囿甚多。上林苑在长安东南,“周袤三百余里,离宫七十所,能容千乘万骑”
。甘泉宫在云阳甘泉山,本秦所造。武帝置前殿、紫殿、通天台及宫馆数十,紫殿“雕文刻缕黼黻,以玉饰之”
。“通天台……以候神人”
。“台高三十丈,望云悉在下。去长安三百里,望见长安城”,“上亦有承露仙人”
。
王莽篡汉,“坏彻城西苑中建章、承光、包阳、大台、储元宫及平乐、当路、阳禄馆凡十余所,取其材瓦以起九庙……黄帝太初祖庙,东西南北各四十丈,高十七丈,余屋半之。为铜薄栌,饰以金银碉文,穷极百工之巧。带高增下,功费数百巨万,卒徒死者数万”
。
王莽之败,未央宫被焚,其余宫馆则无所毁。至光武建武二年(26年),赤眉焚西京宫室,长安汉故宫遂毁。光武之世,屡次修葺,终难复旧观焉。
东汉之洛阳略作长方形,“东西七里,南北十余里”,跨建洛河两岸。南宫在河南,北宫在河北。
洛阳诸殿中,史籍记述唯北宫正殿德阳殿最详。殿南北七丈,东西三十七丈四尺。“周旋容万人。陛高二丈,皆文石作坛,激沼水于殿下,画屋朱梁,玉阶金柱,刻缕作宫掖之好,厕以青翡翠。一柱三带,韬以赤缇……偃师去宫四十三里,望朱雀五阙,德阳其上,郁嵂与天连”
。
终东汉之世,洛阳城邑宫阙规模气魄,均难与西汉之长安比拟。至初平元年(190年),董卓焚洛阳宫庙及人家,“火三日不灭,而京都为丘墟矣”
。
两汉季世,皇室衰微,王侯、外戚、宦官佞幸,竟起宅第、园囿,尤以东汉末叶为甚。前汉梁孝王武,鲁恭王余,后汉济南安王康,琅琊孝王京,均好治宫室苑囿,尤以鲁恭王之灵光殿,因王延寿之赋而著名于后世
。
至于外戚佞幸之宅第,则成帝之世,王氏五侯“大治第室,起土山、渐台、洞门、高廊、阁道,连属弥望”
。
宅第之最豪侈者,莫如桓帝朝大将军梁冀。冀大起第舍,其妻孙寿“亦对街为宅,殚极土木,互相夸竟。连房洞户;柱壁雕镂,加以铜漆。窗牖皆有绮疏青琐,图以云气仙灵。台阁周通,更相临望。飞梁石蹬,陵跨水道……又广开园囿,采土筑山。深林绝涧,有若自然……又多拓林苑,禁同王家……又起菟苑于河南城西,经亘数十里,发属县卒徒,缮修楼观,数年乃成……”
。而帝都宫阙之工事反无所闻。建筑为社会情形之反映,信不诬也。
现存汉代建筑遗物之中,有墓、石室、阙、崖墓为实物;明器、画像石之类,则为间接资料。
西汉诸帝陵,均起园邑,缭以城垣,徙民居之,为造宅第,设官管理,蔚然城邑。今长安附近,汉帝诸陵虽仅存坟丘,其缭垣及门阙遗址尚可辨。坟丘名曰“方上”,多为平顶方锥体,或单层或二三层,最大者方二百六十余米,高三十米。其附属庙殿,均无存焉。至于地下工程,其制度虽载在史籍,然在未经发掘以前真相难明。文献所记,兹不赘述。
其余小墓,曾经发掘者颇多。墓之简单者,仅用木椁,或累石卵为外墙。其稍大者以砖石构成羡道及墓室。羡道多南向。墓室配列无定则,数目亦多寡不一。就结构言,约略可分为四种:(一)井干式木构墓,如朝鲜南井里彩匣冢
;(二)叠涩券墓,如辽宁营城子“二号墓”
;(三)发券墓,如山东金乡县朱鲔墓
;(四)空心砖墓,砖出土者多,墓完整者尚未见,仅能推想其结构,墓之地面配置,坟丘之前,或作石室、石阙及石人、石兽等,如朱鲔墓则有石室,山东嘉祥武氏墓则有石室、石阙、石狮。咸阳霍去病墓垒石以像祁连山,其石兽雕刻尤为雄壮。
汉墓石室见于文献者甚多,然完整尚存者,仅山东肥城县(今肥城市)孝堂山“郭巨”墓祠一处
。石室通常立于坟丘之前。室平面作长方形,后面及两山俱有墙,正面开敞,正中立八角石柱一,分正面为两间。屋顶“不厦两头造”,即清式所称“悬山式”,上施脊,瓦陇、瓦当均由石块上刻成。著名之“武氏祠画像石”实为石室之毁后散乱者。美国费慰梅
(Wilma C.Fairbank)就现存石之拓本,归复原状,不唯藉知各画石之原位置及室内壁面画像之图案,且得以推知石室之结构及原形与“郭巨洞”相同,正面中间立一柱,且有后部另有小龛突出如后世所谓龟头者
。
图6 汉墓石室
图6-1 山东肥城郭巨墓石室
图6-2 汉山东嘉祥县武梁祠石室东墙石刻
汉宫殿“祠庙”陵墓门外两侧多立双阙,或木构或石砌;木阙现已无存,石阙则实例颇多,均为后汉物。阙身形制略如碑而略厚,上覆以檐;其附有子阙者,则有较低较小之阙,另具檐瓦,倚于主阙之侧。檐下有刻作斗拱、枋额,模仿木构形状者,有不作斗拱,仅用上大下小之石块承檐者。武氏祠阙(147年)及河南嵩山太室(118年)、少室、启母三庙阙均有子阙而无斗拱
。阙身画像如石室画像石。四川、西康诸阙均刻斗拱木构形;其有子阀者仅雅安高颐阙及绵阳平阳府君阙;其余梓潼诸残阙及渠县沈府君阙、冯焕阙及数无铭阙并江北县(今渝北区)无铭阙,均无子阙
。其雕饰方法,一部平钑如武氏祠石,而主要雕饰皆剔地起突四神及力神,生动强劲,技术极为成熟。意者平钑代表彩画,起突即浮雕装饰也。
湖南、四川境内,现均有崖墓遗迹,尤以四川为多。其小者仅容一棺,大者堂、奥相连,雕饰盛巧。乐山县(今乐山市)白崖
、宜宾黄沙溪
诸大墓,多凿祭堂于前,自堂内开二墓道以入,墓室即辟于墓道之侧,其中亦有凿成石棺者。全墓唯祭堂部分刻凿建筑结构形状。堂前面以石柱分为两间或三间,其外檐部分多已风化。堂内壁面隐起枋柱,上刻檐瓦,瓦下间饰禽兽。堂内后壁中央有凿长方形龛,与山东诸石室之有龛者同一形制。祭堂门外壁上亦有雕刻阙及石兽者,盖将墓前各物缩置于一处也。
图7 汉石阙数种
图7-1 河南嵩山少室石阙
图7-2 四川雅安高颐阙西阙
图7-3 四川雅安高颐阙平、立面图
图7-4 四川渠县冯焕阙
图7-5 四川绵阳汉平阳府君阙
图7-6 四川绵阳汉平阳府君阙细部之一
图7-7 四川绵阳汉平阳府君阙细部之二
彭山县(今彭山区)江口镇附近崖墓(图8)
,则均无祭堂。墓道外端为门,门上多刻成叠出如檐者两层;下层刻二兽相向,上层刻硕大之斗拱。门两侧间亦有刻柱及斗拱承枋者,墓道内端两旁有辟作一个或两三个墓室者;有少数墓室内有凿成八角柱,上施斗拱者。柱身肥矮,上端收杀颇巨,其下承以础石。汉代斗拱,及柱之独立施用者,江口崖墓为现存仅有之实例。墓室之内亦多凿石棺,壁上且有凿小龛、灶,或隐出柱枋及窗者。崖墓内地面均内高外低,旁凿水沟,盖泄水为墓葬工程一重要问题也。
除实物外,明器及画像石均为研究汉代建筑之重要资料。
明器为殉葬之物,其中建筑模型极为常见,如住宅、楼阁、望楼、仓囷、羊舍、猪圈之类,均极普通(图9),近年为欧美博物馆收集者颇多,明器住宅多作单层,简单者仅屋一座,平面长方形,前面辟门,或居中或偏于左右;门侧或门上或山墙上辟窗,或方或圆或横列,或饰以菱形窗棂。屋顶多“不厦两头造”。亦有平面作曲尺形而将其余二面绕以围墙者。
图8 汉崖墓建筑及雕饰
图8-1 四川乐山白崖崖墓平面
图8-2 四川乐山白崖崖墓入门
图8-3 四川乐山白崖崖墓墓道入口
图8-4 四川乐山白崖崖墓祭堂
图8-5 四川乐山白崖崖墓祭堂藻井
图8-6 四川彭山县双江镇崖墓平面及墓门详图a
图8-6 四川彭山县双江镇崖墓平面及墓门详图b
图8-7 四川彭山县双江镇崖墓墓门
图8-8 四川彭山县双江镇崖墓墓门上部
图8-9 四川彭山县双江镇崖墓内部斗拱
图9 汉明器建筑物数种
二、三层之楼阁模型多有斗拱以支承各层平坐或檐者。观其斗拱、栏楯、门窗、瓦式等部分,已可确考当时之建筑,已具备后世所有之各部。二层或三层之望楼,殆即望候神人之“台”,其平面均正方形,各层有檐,有平坐,魏、晋以后木塔,乃由此式多层建筑蜕变而成,殆无疑义。
羊舍有将牧童屋与羊屋并列,其他三面围之以墙者。其屋皆如清式所谓硬山顶,羊屋低而大,人屋较高。猪圈四周绕以墙,置厕于一隅,较高起,北方乡间,至今尚见此法焉。
画像石中所见建筑,有厅堂、亭、楼、门楼、阙、桥等。其中泰半为极端程式化之图案,然而阶基、柱、枋、斗拱、栏杆、扶梯、门、窗、瓦饰等,亦均描画无遗,且可略见当时生活状况(图10)。波士顿美术博物馆所藏函谷关东门画像石,画式样相同之四层木构建筑两座并列,楼下为双扇门,上以斗拱承檐,二、三层壁上均开小方窗,周以走廊,以斗拱承檐。第四层无廊,上覆四阿顶,脊上饰以凤凰。其所予人对于当时建筑之印象,实数明器及其他画像石均忠实准确也。
图9-1 汉明器三层楼住房
图10 汉画像石中建筑数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