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理解,就是深深地看见

未被触碰的情绪是一种内在的禁忌,是我们努力想要回避但又渴望被疗愈的课题。只有当我们能看见自己内在的创伤、匮乏与动机时,我们才能深深地理解自己。在理解中,我们将启动疗愈的力量。

看见你的辛苦

你会不会有这样的时刻,付出了很多努力,好像还是无法融入想进入的圈子;下了很大的功夫,也没有让自己得偿所愿。

“沮丧”“失望”“脆弱”,是这个时候出现最多的词语。很多人就这样因为无法“讨好”“适应”这个环境而慢慢抑郁了。

在我看来,每个人的内心都有美好的愿望。只是,很多人在走向美好的路上时很容易偏了方向,把自己变成一个达到美好的“工具”,觉得自己应该做得很好;做不到的时候,就会对自己非常苛刻。

对自己苛刻,这其实是我们对自己的攻击,就好像自己应该是那个最强大的、最完美的人,做不到就是自己不对。

你有没有看到,其实自己已经很辛苦了,很努力了呢?

做不到的时候,本来已经很脆弱,很沮丧了,这时有人对你说“你就是不好,你就是很笨”,那种感觉就是雪上加霜。

每个人内心有强大的部分,也有弱小的部分,但强大部分并不怎么喜欢,甚至有点儿讨厌我们内心脆弱的那部分。它们想方设法地苛责我们内心的脆弱,试图让它快点儿改变、快点儿消失。

虽然脆弱的部分一直很努力,可它总是达不到标准,无法很快做出改变。

我们内心的两个阵营都觉得很挫败、很矛盾、很难继续共处。

如果我们看不见这种冲突,就会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我们会觉得自己很不好,还有很多努力的空间;同时,为了达到要求,我们拼命努力,把自己弄得像个机器,没有情感,没有想法,没有需要。

今天达到这个目标,明天还会有更高的目标。永远有目标,永远看不到尽头。

心理学家卡伦·霍妮(Karen Horney)曾表示,在追求强迫性的成功与完美的过程中,我们内在会有一股强大的驱动力,高举着“应该”和“不应该”的旗帜,对自己能力的评估过于理想化,想要不停地实现自我超越。

在这个过程中,有些人学会在压力中生存,他们看起来过得更滋润了;而有些人则在这场自我提升的大战里,逐渐停滞、枯萎,觉得生活没有意义。

如果你时常情绪低落、疲惫、觉得生活没有乐趣,甚至莫名其妙地发火,那么需要考虑一下,自己能在压力下坚持多久,以及是否需要重新思考自己生命的意义、思考到底为什么而活。

当你把自己当作一个人时,你会体谅自己正在经历的辛苦,也许你会对自己手下留情,而不是一味地鞭策自己。

看见你的勇敢

被很多情绪淹没就仿佛被卷入巨大的旋涡,会令人产生一种很深的痛苦。

在畏惧面对现实、害怕陷入情绪时,很多人会选择性地忽略自己的痛苦。于内,否认、压抑、情感隔离等心理防御机制会在意识层面把我们的感受与情绪隔离开;于外,我们也能找到很多理由忽略痛苦,比如,将其当作禁忌。

不少参加过我的课程的朋友对我说,家里年轻一些的亲人因为某种原因离世之后,家人不准大家谈论自己的悲伤,认为这不吉利。

神秘力量的暗示通常产生强大的影响力。因为担心对家人不好,很多人选择将痛苦埋在心里。

不被触碰、未被处理的痛苦不会被人的无意识遗忘,它们可能会搅得人心神不宁,烦躁失眠;它们可能在心里生根发芽,日益影响人们的生活,让人无法忽视它们

安娜·弗洛伊德(Anna Freud)曾提出“ 否认 ”的防御机制概念。它表现为直接拒绝接受现实,阻止自己对某个事实产生认知。也就是说,如果发生了难以应对的事情,人很有可能会拒绝感知或否认它的存在。

这种 心理防御机制 是极其常见的。 人在痛苦时,这个防御机制会自然而然地打开 。“否认”只是为了保护我们在当下免受更加强烈的冲击,但如果我们一直处在否认中,就相当于一直活在幻想中,这永远无法让我们真正地面对现实。

不要忘记,事实就是事实,是无法被无意识否认的 。它会在人有一点儿心理空间的时候悄悄浮现,促使人们面对。面对,就是去看见;不想看见,就永远过不了这个坎儿。

成长总是伴随着疼痛。这些疼痛包括幻想的破灭、旧的价值观与信念的坍塌、真实世界的挑战,以及令人难以忍受的不确定性。这些都会不可避免地激发我们内在的情绪感受。很多人在勇敢地“看见”这些情绪,他们冒着被负面情绪吞噬的危险,蹚进一条条情感的河流,他们不恐惧吗?

当然不是,他们也很恐惧,但这并没有使他们停下脚步。他们带着恐惧往前走,呈现生命渴望生长和自由的力量。

心理学家卡尔·古斯塔夫·荣格(Carl Gustav Jung)认为,人是可以持续成长的,一个人终将成为他自己,完成一种整合性的、不可分割的,但又不同于他人的发展历程。

我有足够的理由相信,你也有这个力量。你没有放弃成长,你明知前路迷茫,但是,你还是选择了上路。

请相信自己,你的内在无意识也会带领你穿越黑暗,到达黎明 。愿你能看见自己的勇敢。

看见你的无力

人常常会感到愤怒、焦虑,但只在极少的情况下感到无能为力。

事实上, 一个人的终极愤怒是指向自己的,即对自己无能为力的愤怒

人类有自恋的需要,要发展并增强对世界的掌控感,但是,人类也不得不面对一个基本事实:很多事情,自己搞不定。比如,过去的一分一秒,你没有能力把它们找回来,重新来过。又如,你的孩子因为一件事情大喊大叫,你做了你能做的一切,但他还是不听话,你无法让生气的情绪消失,情绪来了就是来了。

卡伦·霍妮表示,当我们发现自己无能为力时,我们的内心就会变得脆弱、卑微,并为此感到羞耻、恐惧。为了抵抗这种对脆弱与卑微的恐惧,我们便想追求“报复性的胜利”。现代社会的竞争日趋激烈,这也让我们更加迫切地想要证明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内心越来越难以平静。

具备讨好型特质的人就是这样,他们经历了很多觉察、反思、尝试,但还是不断地掉进坑里,一次次对自己愤怒,一次次恨自己无能为力。

许多拥有讨好型人格的人,甚至会因为自己的能力不足以让别人开心而懊恼。这也是恐惧自己无能为力的一种表现。

对自身无能的愤怒反映的是对失控的恐惧。

如果可以驾驭自己的恐惧,又何必讨好别人?

一些人失恋后会不断翻看对方社交媒体里的信息,明明知道,即使双方和好,也是伤害自己或相互伤害,但就是忍不住想和对方联系。

“忍不住”是对自己思念之苦的无能为力。

这些情绪当然需要被我们看见,如果选择性地忽略它们,那么你会发现,真正的踏实感始终无法到来,真实的力量也无法住进自己内心。

成为真实的自我,意味着我们要承认自己的需求,承认我们对他人的需要,以及对失去他人的恐惧。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找回内在的力量

看见你的希望与爱

如果你还在挑剔自己,我要先恭喜你,至少你对自己还有希望。但是,如果你过度挑剔自己,那么你有可能正在以伤害自己的方式熄灭自己的希望。

事实上,如果我们用心去看一件事情,就总能发现藏在它背后的积极的愿望。每个讨好行为的背后一定有需要你去维护的、你认为更重要的东西。这就是我们要看到的。

接下来,你会看到不同的故事,我会阐述我对它们的理解。在这些故事里,我们能看到当事人的艰难,更能看到他们的英勇,因为,所有行为背后都有希望在。

正是因为不想一拍两散,才和对方妥协。

正是因为太恐惧关系破裂,才会暂时委屈自己。

正是因为对自己的无能为力感到羞耻,才要求自己把一切都做好,让别人无可挑剔。

人们奋力保护的是一个个生存下来的希望、爱的希望。

人类是需要情感连接的。每个人都生活在关系里,没有人可以脱离关系而完全独立存在。

关系必然包含爱。爱有多重要?如果说,食物满足了人们身体的需求,那么爱就满足了人们情感的需求。没有爱,人的心灵之湖就会干涸。

来找我做心理咨询的人,无一例外,都想被爱,也想去爱。

我想,不仅仅是他们,所有人的内心都需要被爱、被回应、被看见。

武志红老师曾说:“自我成长,与真爱,总是互为镜像。当你越是成为自己,爱越容易出现,爱累积越多,你越容易成为自己。”

而这一切都可以先从爱上不完美的、动态的、成长中的自己开始。

看向自己的内心,就是在给予自己爱;看见自己的痛苦,就是在爱自己;对自己的感觉更好一些,对自己的无能为力更包容一些,就是在爱自己;看到动态成长的自己,看到自己的坚强与努力,看到自己的局限与脆弱,也是在爱自己。

人是不可能不改变的。随着社会的变迁、年龄的增长、经历的事情变多,我们都会改变。当我们有能力爱一个动态的自己时,我们才有能力给予他人更高级和稳定的爱,从而更舒适地享受爱与被爱的关系。

怀着这种心情和内在生命力所做的一切,都可以让你更好地活着——有尊严,体面,有爱,有希望。

现在开始我们的心灵之旅,准备好,我们一起前行。

练习

本次及以后的练习都会涉及书写疗愈,所以你需要一支笔、一个本子,为连续性地书写一些文字做准备。希望你能准备一个专门的本子书写记录。

我建议你把本书当作一个工具来使用,如果你的时间允许,可以每天读一小节,然后配合当节的练习来连接疗愈的力量。做完整本书的练习大概需要一个月。

特别要提醒大家,做练习的过程中,安全是第一要义。任何时候感到不舒服,就要停下来评估一下,自己是不是还能继续。不能的话,就停止练习,等到自己感觉可以的时候再继续;也可以进入我在下文提到的安全基地,补充养料,在保证自己安全的基础上深入情感体验。不要着急,慢就是真正的快。

我建议每一位想要做这个练习的读者朋友都先来做一个内在安全基地的练习。文中这些练习在未来,你既可以经常练习,也可以在书写的过程中遇到难受的情绪反应需要休息及情绪补养时,随时回到这个安全基地。

现在你需要15~30分钟不被打扰的时间。这是你给自己的宠爱,而你值得这样的照顾。

·找一个安静的地方,保持舒服的姿势,无论坐着还是躺着,我们将用深呼吸帮助自己慢慢放松下来。

闭上眼睛,通常我们会从吸气开始,有意识地把吸气和呼气变得深一些,长一些,再深一些,直到你的极限。

吸气——呼气——

·继续保持你的呼吸,你将能够注意到吸入和呼出的气体经过自己鼻腔和咽腔的感觉,以及胸腹部的扩张和收缩。

·将呼吸变得缓慢和轻柔,渐渐地,你的身体也会跟着放松下来。接下来,请慢慢地将你的意识从纷繁的外在转移到你的内在。把那些还没有做完的事情暂时放一放,你可以安心地与自己待在一起。

·此刻,在你的内心找一个安全的地方,这个地方使你感到非常的放松、舒适和信任。这个地方只有你一个人能够进入,你也可以随时离开。

如果你找到了,看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这个地方,你可以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布置,你还可以带上你喜欢的,可以为你提供滋养的物件。它们都可以陪伴你。

我们把这个地方称为内在的安全基地。如果在寻找安全基地的过程中出现了不舒服的画面或感受,请允许它存在,同时继续聚焦你的目标,你只是需要找到能让你感觉到美好、舒适、安全,能给你带来滋养的地方。

有的人可能很快找到内在的安全基地,有的人可能需要花的时间久一点,这些都可以。

当你能够连接那个安全基地,花一些时间,感受它的存在,你可以在里面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情,从那里获得滋养和力量。

如果你的安全基地绝对安全,就请你用自己的身体设计一个特殊的动作,做这个动作,你就可以随时回到这个安全基地。

结束你的这个动作,平静一下,慢慢地睁开眼睛,回到自己所在的空间,回到现实世界中。

当你在接下来的练习里遇到困难和痛苦的时候,就可以用你的身体做出这个动作,进入你的内在安全基地,从而重新获得放松和平静。

现在,请记住你的这个安全基地,带着这个安全的感觉,我邀请你给自己写一封信,内容是接下来的30天,你将怎样好好对待自己。这是一个开始的仪式,也是对自己的愿景和承诺。

等一等,慢慢感受,确认那些话发自肺腑。

不必在乎文笔是否优美,你只需让内心的话像水一样流出来。字数可多可少,写完后,读一读这封信。 aX/KUf8CkQJmlKVEeg+DPA0lGPZB731csyg9OG0RMvNN434zPNiBb7YkEd7PBdB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