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导读
真正的优秀,是为自己而活

我想从“优秀”谈起。

真正的优秀,是为自己而活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从小到大,“事事争优”这件事在我们身边就没有消失过。

一个孩子在与伙伴们的竞争中败下阵来,父母会说“都是你不努力,才会输给别人”;孩子成绩一般时,父母随口一句“人家的成绩怎么就那么好”就能让孩子沮丧得说不出话,自卑和嫉妒的种子就这样慢慢发芽。

孩子长大了,进入职场,在人际关系方面感到非常吃力,父母又会说“你怎么这么笨,连人际关系都维护不好”。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所谓的“不优秀”都是外在世界——父母给孩子的反馈。就好像你优秀不优秀不是由你说了算,而是由他们决定。

为什么孩子无法拒绝被这样评判呢?因为这些反馈中有他们与父母深深的连接和认同,有孩子对父母的爱。孩子为了得到父母的爱,会竭尽全力。

一个姑娘给我讲了她的故事。每一次她在竞赛中获奖,父母都很高兴,但接着就会说:“你要是能得头等奖就好了,我们会更开心。”于是,为了让父母开心,她继续努力,父母则进一步要求她得区级一等奖、市级、省级,甚至国家级一等奖。

她很努力地拿到了省级奖项,可怎么也拿不到国家级奖项。她发现父母很失望,她也因此非常沮丧,甚至憎恨自己,为什么自己这么差劲。即使在同学眼中,她已经相当优秀,但她看到的永远都是“我不够优秀”,她的内心自卑而敏感。她很害怕看到别人眼神中的失望。

这些都来自父母对她的影响。成为父母眼中优秀的孩子,父母就高兴;没有成为优秀的孩子,父母很失望。优秀与不优秀似乎就在这不停变换的脸色中被定义了。

这个女孩一直向前奔跑,就是为了成为父母眼中“优秀的孩子”,只有这样,她才能与父母心中美好的部分继续连接。当她看到父母失望,甚至远离自己时,感觉就像某种美好被毁掉了。

每个孩子都非常需要“好父母”,这对他们的心理发展至关重要。而为了得到“好父母”,他们会追捧优秀,不知不觉形成非常苛刻的超我人格,他们会要求自己,也要求身边的人,只能优秀。

当身边有人不优秀,他们也会表现得像父母那样嫌弃、失望。他们内心只能接受自己成功、强大,绝对不可以有“失败”“弱小”这样的词语出现。怎么样?听起来都觉得很紧张吧。至少对我来说,如果我身边有一个这么追求优秀的人,我会非常有压力。

当生命只有一种上升的渠道时,人不会自在到哪里去。即便他已经极其优秀,并从这种状态里获得了极大的自信,他仍然会觉得自己受到了限制。

有一位男士生于富裕家庭,成长的每一步都被规划好了,他一路读名校,留学海外。他的父母非常渴望他继承家业,把家族企业传承下去。但是,一想到要接替自己的父亲、成为家族企业的掌舵人,他就非常恐惧。

他抑郁了。

他说,他非常害怕自己不够优秀,没有办法守住家族财富,不要说超越自己的父亲,就连和父亲相当都不可能。他说,在外人看来他的求学之路一帆风顺,但其实他学习非常吃力,即便进了名校,成绩在班上也总是倒数,最后是靠重修课程才勉强毕业。他喜欢音乐,但他的父母觉得这么大的家业要由他打理,不能学艺术,只能学金融。

他的愿望没有得到支持,当他痛苦时,别人还觉得他矫情:“你家那么富有,你还有什么不满足的?”他好像连难过的权利都没有。这位男士说,他从小就没有话语权,家人为他设定的所有目标都是为了把他培养成优秀的接班人。他们很舍得为他花钱,但是一点儿都不了解他。当他做得不够好的时候,父母会不高兴,对他非打即骂。这让他很害怕,有时候,他甚至怀疑他们是不是自己的亲生父母。

这位男士之所以抑郁,就是因为他没有为自己而活,他也不敢为自己而活。由于觉得自己不够优秀,他只能在生物性层面上活着,无法得到生活的滋养。

父母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贬低孩子,打击孩子,他们一旦看不到好的结果,就陷入恐慌,给孩子施加压力。在这种情境下,孩子会发展出一种假性自体。

假性自体,顾名思义就是戴着一个面具,以别人期待的样子来生活,他们把最真实的部分藏在心灵深处,绝不轻易示人。

拥有假性自体的孩子,虽然他们还是会朝着父母期待的方向努力,但是,他们会觉得自己像深陷淤泥的马车,越来越使不上劲。

说到这里,我感到有点儿悲伤。哪个孩子在初来人世的时候,不是活力满满的呢?他们那么依赖父母,也毫无保留地把自己交出去。正常的情况是,孩子在经历彻底依赖父母的阶段时,会通过依赖得到很多鼓励、支持、自信,这让他们有力量面对与父母的分离,走向真正的独立。

但是,如果孩子在依赖阶段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在分离时就会出现困难,结果就是,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独立的人。就像上述案例里的男士,他是无法担当家族企业传承重任的。

可怕的自我攻击也会像潮水一样汹涌而来,这样对自我的贬低,恰好也是被父母教会的。哪个孩子不需要得到父母的赞赏与认可呢?如果父母只看结果,看不到孩子在过程中的努力,就一味责骂,无疑是在毁掉孩子。

如果父母有机会觉醒、成长,那么他们会收获和谐的亲子关系。如果父母一直没有什么改变,希望作为孩子的你,能够有勇气认清现实,勇敢地为自己而活。

当然,我们不是排斥优秀。如果你非常享受优秀,并从中获得了很多乐趣,甚至越来越有创造力,那么请你好好享受它。我在这里说的情况,是一种以过度消耗自己的方式追求的优秀,这是一种自伤式优秀。这种方式非常沉重,让人疲惫,不能真正滋养我们。

如果你一直在追求优秀的路上停不下来,经常把自己搞得疲惫不堪,甚至开始悲观厌世,那么我请你停下来想一想,这真的是你想要的优秀吗?一个人若只是为他人而优秀,那就太悲哀了。真正的优秀要发自内心,在追求优秀的过程中,你不会觉得那么委屈、那么辛苦,而是享受追求优秀的过程。

优秀是一个生命本来就会到达的地方,只要把土壤准备好,在合适的气候下,种子自会生长。

追求优秀的过程中,常掉入的思维陷阱

人们为什么会追求所谓的“超级优秀”,哪怕付出失去自我的代价?因为“超级优秀”的背后有着巨大的益处。比如,如果优秀,我就可以得到我想要的一切;如果优秀,我才配活着;如果优秀,父母就会爱我。

你看,这些都是人们想要的东西——物质、尊严与爱。但很少有人知道,越追求优秀,越容易掉入一些思维陷阱。

陷阱一,只要我足够优秀,就可以得到我想要的一切

这是真的吗?优秀是否等同于拥有了你想要的一切?

有一个叫小朋的男生,从小成绩名列前茅,留学归国之后,去了一家知名的设计公司上班,工资很高。但有一段时间,小朋竟然不能去上班,抑郁到无法正常生活。触发这一切的事件是,公司新来的一个设计师。这名设计师没有留学背景,但设计的产品非常有特点,很快就在公司有了不错的口碑。

一次,有个重要的客户需要一个非常有纪念意义的设计。公司让小朋和新来的设计师都出了设计图。最后客户选择了新来的设计师,这给了小朋很大的打击,他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优秀。他一直都像天之骄子一样顺风顺水,没想到竟然败在了一个没有他学历高的新同事手下。

一直以来,因为优秀,小朋得到了非常多的荣誉、赞叹、欣赏与艳羡。他靠自己的能力考上了非常好的学校,他想要的似乎命运都给了他,但他却在这件事上遭遇滑铁卢。他很难接受这样的事实,因为他一直信奉的是“只要我足够优秀,我就可以得到我想要的一切”。

现实冲击了小朋的自恋。他以前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这让他对自己的能力相当自信,这些自信成了他自恋的一部分,渐渐变成了一种自己“无所不能”的感觉。这件事的发生,给了他一个相反的信息:你再优秀,也不能得到你想要的一切。

难以接受现实的他被困在自恋受伤的挫败里,以至于无法去工作。在接受了专业的干预后,他才得以重返职场。

关于优秀的幻想一直在自恋的世界里升腾,直到遭遇现实冲击,才终于落地。

优秀,当然可以让人们获得更多的资源,这无可否认。但这不代表人们可以凭借优秀拥有想要的一切。

陷阱二,只有优秀,我才配活着

有些父母会给孩子灌输一些非常可怕的观念。比如,不优秀,不配活。这种观念的杀伤力极强。想象一下,一个比你强大的人,一个一直以来被你仰赖的人,对你说“不优秀,不配活”时,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电视剧《冷案》讲了一个让人心碎的犯罪故事。林慧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她样貌出众,才情、能力俱佳,听话懂事,品学兼优。她18岁那年,考上了名牌大学,前途无量。本以为她的故事会这样完美地发展下去,谁料到,高考结束后,在拿到录取通知书的第二天,她离家出走了。

林慧渴望自由,不想被父亲规划好的人生路线羁绊,不想忍受父亲的高标准、严要求。她想改变,但外出流浪的生活异常艰辛,她被坏人哄骗,来到风月场所以出卖肉体为生。而她的父亲在一个关于扫黄打非的电视新闻里看见了“抬头挺胸”的林慧。

他找到林慧的住处,大骂她恶心,甚至愤怒地嫌弃她说:“如果你想要的就是这种生活,还不如现在就去死。”他无法理解林慧内心的处境,更无法容忍这个他一手栽培的女儿如此堕落。气急败坏之下,他掐死了自己的女儿。

直到最后,这位父亲仍然用非常惋惜的口气说:“林慧曾经是一个多么完美的作品啊。”这是一个让人悲愤的故事。剧中林爸爸向孩子传递的信息就是“不优秀,不配活”。可想而知,在18年的生命里,林慧活在怎样的恐惧之下。她有深深的亏欠感,就好像父母给了她生命、养育了她,她就必须偿还,只要父母提出条件,她就必须满足。

所以当父母提出“你必须听我的,你必须按照我的要求来,你必须优秀,你必须完美,否则,你就等着被羞辱吧,你不配做我的孩子,不配活着”等要求时,她也必须满足。这当然是父母内在脚本的投射,但年幼的孩子根本没有能力从这庞大旋涡里跳出来,他们唯有顺从、拼命优秀,以获取这“活下来”的资格。

林慧在18岁时替父亲完成了名牌大学梦,她以为终于可以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了。虽然她不知道外面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但她不想继续过父亲给她规划的生活了,她努力从这个旋涡里跳出来。林爸爸把自己内心对堕落的仇恨、对不优秀的蔑视,都投注在那双狠狠掐住孩子脖子的手上了。他真的认为“不优秀,不配活”。

他创作出来的这个叫“女儿”的作品,既给他荣光,也让他蒙羞。在他内心深处,女儿不是人,女儿只是一件作品,一个工具。如果你也有这样强烈的羞耻感,觉得自己不优秀就想死掉,那么你很可能掉入了“不优秀,不配活”的思维陷阱。你需要通过学习去识别这些陷阱,你需要明白那不该是你要走的路,也不该是你要承担的责任。

陷阱三,只要我足够优秀,父母就会爱我

很多人觉得没有得到父母的爱,是因为自己不够优秀。这当然也与父母传递的信号有关系。比如,你考了高分,父母就赞扬你,给你买喜欢的玩具;你得了奖,他们喜笑颜开;你和邻居打招呼很有礼貌,他们更是欣慰,等等。

如果你没有考高分,没有得奖,没有和邻居打招呼,他们就开始呵斥、评判、指责。这很容易让孩子觉得,只有我表现得好,父母才会爱我。这是不对的。我们应该明白,爱是不管我做了什么,你都不离不弃,而不是一旦我做了让你不满意的事情,你就换了一副可怕的样子,让我感到原来的你已经离我而去。

在十几年的临床咨询里,我听到很多这样的故事。被“只要我足够优秀,父母就会爱我”的幻想催眠的孩子长大之后,会在各种关系里寻找爱。他们感觉自己没有被爱,至少没有被充分爱过,于是,他们把这个愿望放在了各种可能的关系里,而达成愿望的媒介就是让自己变得足够优秀。而“我要变得足够优秀”又会在关系里变成“我要满足你对我的期待”。

电视剧《三十而已》中的顾佳就是这样的角色。她有非常强的工作能力,却为了丈夫、孩子,回到家里相夫教子。一切看起来都很顺利,她想要的都渐渐有了,但当她的丈夫出轨时,她整个人几近崩溃,整个心仿佛都被抽走了。

为什么呢?顾佳为家庭做了这么多,是为了得到她最想要的东西——爱,丈夫对她的爱。但是,她的优秀没有换来爱。对顾佳来说,这是相当大的打击。好在顾佳及时醒悟,最终明白,爱与优秀没有直接关系。

一个真正爱孩子的父母,就算孩子没有成为他们期待的样子,他们依然爱他。爱与优秀没有直接关系。如果有人是因为你优秀才爱你,你要思考一下,他们的爱是否纯粹。

优秀会让我们感觉对很多事有掌控感,于是,我们会展开自恋幻想,认为“我优秀,我就可以掌控双亲之爱”。没有真正被爱过的孩子,难以分辨真正的爱和虚假的爱,只会习惯性地认为原来那种用优秀换取爱的方式是有效的。

在一些重男轻女的家庭里,无论女儿怎样优秀,父母都不会爱她胜过爱儿子。父母爱不爱你,其实与你是否优秀关系不大,与父母爱的能力有直接的关系。如果父母本身缺乏爱的能力,没有办法爱你,自然会让你感觉很挫败。

真正的优秀,从不拧巴

听优秀者的故事,是能听出幸福感的。遗憾的是,很多人所谓的优秀都是用忧伤堆砌而成的。

孩子天然地爱父母,所有的小孩都曾是这样。为了爱父母,孩子会做出很多调整,以适应父母的需要。比如,父母需要一个优秀的孩子,那么,孩子就努力让自己变得优秀,这是一种对父母很深的认同。

如果你很享受这样的优秀,并在这样的优秀中感到舒服自在,那么你可以尽情享受。但如果,你在追求优秀的过程中感觉拧巴、扭曲、压抑、愤恨、无力,那么非常有可能,你是在讨好父母。

就像前文提到的林慧,她在拿到名牌大学录取通知书的第二天,就把通知书钉在父亲的门上。那一刻,她想要终结自己讨好父母的行为模式。她受够了什么都要听从父亲的安排,那是父亲内心想要的,不是她想要的。她想从那一刻起,忠于自己的内心。

她的出走是令人心碎的。因为原生家庭的关系模式,她根本无法分辨好人和坏人,导致她的努力被坏人利用,最后不得不出卖自己的身体来度日,无法再忠于自己的内心。她对父亲的讨好,本质上是一个受惊吓的小孩使用的防御性策略。

讨好,会压抑一个孩子的生命活力,这种情况下的优秀是以透支未来的生命活力为代价的。

我们能看到很多小孩都有这样的特质:懂事。懂事的孩子是悲伤的,也是委屈的。懂事被视为优秀的特质之一,要求人懂眼色、懂气氛,面面俱到。懂事,也是最令父母欣慰的特质之一,但如果懂事不是发自内心的,而是因为受到来自父母的压力,孩子认为不懂事就不是好孩子,那么,这种懂事本质上就是在讨好。

一个女孩对我说,她印象特别深的一个场景是,有一次,一个小朋友来家里玩,她的母亲要求她分享自己的玩具,母亲还说,对方是小妹妹,又是客人,作为主人,不分享是非常不礼貌的。

她说,母亲的这番言辞给了她很大的压力,虽然她不愿意,但还是被迫分享了。她不敢不听妈妈的话,因为,她的妈妈会以各种方式逼她就范。她说,她那时候还知道自己是不想分享的,还能感知自我的真实想法,但后来她就渐渐麻木了,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喜欢什么。

她一路懂事的长大,却越来越没有自我。她按照父母的心意,考进一所不错的大学,学的也是父母喜欢的专业。大学毕业后,她进了一家非常体面的单位,但是她很麻木,和人打交道让她觉得非常辛苦。

在任何一段关系中,她都很容易被对方牵着走,总是以对方的意愿为主。她经常不知不觉就做了违背自己本心的事,直到感觉疲惫,她才明白自己又过度关注别人了。

她每次一生出按自己的想法活的念头,很快就会被对母亲的恐惧淹没。因为恐惧,她无法忠于自己的内心。就像小时候,她并不想分享玩具,却不得不分享;长大后,她同样无法坚守自己的真实想法。她一直都在为成为父母眼中懂事、优秀的孩子而努力,这严重影响了她的心理发展。虽然她已经成人,但在内心,她还是个孩子,那个受惊吓的、随时都在讨好的、悲伤的孩子。

她无法真正展开自己的生命,也很难发展自己的关系,她像被困在了黑暗的墓穴里,不知什么时候才能重见天日。

当孩子们不得不向恐惧屈服时,他们内心的挚诚与勇猛消失了,他们变成了工具,被调教成父母喜欢的样子。若父母们知道自己的孩子活得这么痛苦,他们还会那样严厉地要求孩子吗?

有一个叫“空心人”的说法比较生动形象地描述了这样的状况。优秀,却没有心。你不再是你,你已经不是你。养育者有非常大的权力,可以给孩子打造梦幻的童年,也可以让孩子背负长久的负担,因此,养育者更要谨慎使用手中的权力。

也许此刻看这本书的朋友已经不是小孩,甚至已为人父母,也许这本书可以让你们有机会让孩子少受一些这样的痛苦。

如果你遭遇过这些,而现在已经成年,你的生活也并不是没有希望。因为,时代不同了,现在的我们更鼓励开放、独立。

愿你能够从现在开始,不再讨好,为你自己而活,忠于自己的内心,活出自己的优秀。 tFJ1bsY7asm5I2Tdr6/0Y7A1S7MDkX+B6sSlM8FlCGtHxtavqDgaG//nnjqWevT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