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关键词:脆弱

无法拒绝别人,是讨好型人格的一个主要特征。然而,你为什么无法拒绝别人呢?要知道,一个人的行为背后,必然是有很多感受和信念支撑的。比如,“我不吃榴梿”这个行为的背后,必然是“一想到吃榴梿就觉得恶心”的感受,和“榴梿真臭”的信念。 而你不能拒绝别人的行为背后,是“一拒绝别人就感到恐惧”的感受,和“别人很脆弱”“我很脆弱”“关系很脆弱”的不合理信念。

脆弱的别人:我一拒绝,对方就会生气

讨好型人格的人之所以无法拒绝别人,首要的原因就是内心关于“别人很脆弱”的底层信念。“我一拒绝,对方就会生气”“我一拒绝,对方就会受到伤害”,这都是对于“别人很脆弱”的预期。这份预期可以很好地解释我们拒绝他人时的一部分恐惧, 当我们和一个一碰就会碎的人在一起的时候,当然要小心翼翼,生怕自己一个不小心就让对方粉身碎骨。 在这种预期下, 但凡有一点良知的人都会深感恐惧、如履薄冰。

脆弱的父母

“别人很脆弱”的底层信念一部分来自我们过去的经验。 很多人认为讨好型的人之所以常有讨好行为一定是因为他们有着强悍、权威的父母,而实际上,这类人的父母往往是脆弱的、敏感的。 当孩子对他们的要求说“不”的时候,他们的反应不是勃然大怒说:“看我不打死你!”而是感到自己深深地被伤害了。他们会面带委屈、泪水涟涟地对孩子说:“你怎么可以这样对我,我真的太难过了。”“你这样做了之后,我一连五天都在失眠,饭也吃不下,工作的时候也不能专心,以至于被老板骂了一顿还扣了工资,现在真的不知道怎么办好。”

这样的经验,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我们告诉自己,千万不要拒绝别人,因为我一拒绝,对方就“心碎”了!

脆弱的投射

“别人很脆弱”的底层信念也来自我们的投射。所谓投射,是一种很常见的心理机制,就是我们将自己的感情、冲动或者愿望归结在另一个人的身上,并因此扭曲了我们对他形成看法的过程。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去郊游,在碧水之中看到一条红色的鲤鱼游来游去。这个时候我们心想:“这条鱼是多么幸福而自在呀!”鱼到底是不是幸福而自在的呢?没人知道,真正幸福而自在的其实是畅游在青山碧水间的人。这就是投射,我们将自己愉悦的感受归结到了鱼的身上,以至于认为鱼是幸福而自在的。

而你之所以认为别人很脆弱,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你将自己的敏感与脆弱投射到了别人身上。

不会拒绝的人,往往是非常善良的人。正是因为他们自己在遭到拒绝的时候会感到很受伤,会怀疑对方的拒绝是不是“不再爱我”的意思,是不是我哪里得罪了对方,对方才会如此无情?所以他们才无法拒绝别人,以免他人因此承受被伤害的痛苦。

但是他人真的这么脆弱吗?也许是,也许不是。就好像鱼到底是不是自由自在,没人知道一样。重要的是,你将自己的脆弱投射到了他人身上,并因此让自己陷入了无法拒绝的艰难境地。

脆弱的我:别人一生气,我就很害怕

与讨好型的人心底“别人很脆弱”的底层信念交相呼应的是“我很脆弱”的自我认知。

讨好型的人之所以不能拒绝别人,首先是因为“我一拒绝,对方就会生气”的结果预期,但是这并不是问题的关键。 如果你能拥有一种“别人生气就生气,关我什么事”的态度,就不会有什么讨好型人格问题了。 最关键的是,我一拒绝别人,别人就会生气,而别人一生气,我就会更加难受。所以,为了不让自己痛苦、害怕、难受,我还是不要拒绝别人的好。

进入儿时的状态

从理智上来说,我们当然知道,即便别人因为我们的拒绝而生气、记恨,也不能把我们怎么样。像是之前提到的不能拒绝同事的乐怡,她会因为没有帮助同事就丢掉工作吗?会因此而失去所有的爱与友谊吗?会被判刑吗?通通不会。但是她就是 忍不住担心、害怕、不知所措,好像只要别人一生气,自己的生活就“完蛋了”一样。这是一种失去理智的状态,一种儿时心理状态的重现。

每个孩子一出生,都不得不与两个身高和力量是自己几倍几十倍,时刻决定自己是否可以吃饱,是否可以获得情绪满足的人,也就是我们的父母,生活在一起。如果父母每天和蔼可亲、充满关切,那还好。然而现实并非如此,很多父母总会因为生活的压力、自身的状态等原因脾气暴躁,漠视孩子的需要。这在成年人看来并没有什么大不了,在成年人的社交环境中,你生气就生气,一会儿就好了,要是你总是生气我就不和你交往了。但对一个孩子来说,父母是他必须面对的,没有选择。一方面,这两个“巨人”的怒火在他看来就好像地震山洪一样可怕,无处可以躲闪。另一方面,这两个“巨人”的情绪对他来说生死攸关,如果父母因为愤怒而不履行照顾自己的责任,孩子将面对极其不安的体验,甚至有被饿死的可能。这种关系在成年人的世界里当然是不存在的,却会在我们想要拒绝别人的时候重现。

我一拒绝别人,别人就会生气;别人一生气,我就很慌乱;我一慌乱,理智就“掉线”;理智一“掉线”,我就真真正正地进入了儿时的状态,变成了那个在父母情绪面前脆弱的小孩。 所以,我不能拒绝别人,因为别人一生气,我就“完蛋”了。

别人会不会报复我

“一想到拒绝别人,我就担心别人会生气;而别人一生气,我就很害怕”的讨好型人格表现,还有一部分来自于你对于他人报复行为的恐惧。

我们担心别人因为被拒绝产生的愤怒而不再和我做朋友,担心他们会和别人说我们不像看起来那么乐于助人,甚至会产生弥漫式担心,在我们下次需要帮助的时候,无人伸出援助之手。

对于他人报复行为的无端想象,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方面,你将拒绝行为等同于攻击。 既然拒绝别人就是在攻击,那你对于他人报复行为的推测就顺理成章了。一个人在遭到攻击之后就会本能地攻击回来,你打我一拳,我就要还你一拳,人的本性如此。但是拒绝真的等于攻击吗?你让我帮忙拿个快递,我说:“不好意思,我现在真的没空。”我就攻击了你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将拒绝等同于攻击,仍然是“你很脆弱,我也很脆弱”的底层逻辑在作怪。

另一方面,你将自己没有察觉的愤怒与攻击投射了出去。 投射的概念我们刚刚讲过了,是一个人将自己的感情与冲动归结到另一个人的身上,并因此扭曲了你对这个人看法的心理机制。还是以乐怡不能拒绝同事要求的情景为例,乐怡在这一过程中感到了隐隐的愤怒,却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其实这并不难理解,我们正疲于应对自己的工作,一个人却突然提出要求让我们去帮他完成任务,这个时候我们当然有愤怒的情绪。我们的内心焦虑烦躁,恨不得将对方大骂一顿赶出去。“我这么忙,你还来添乱。我天天加班怎么没见你来帮帮我,自己遇到困难,动一动嘴就要我帮忙。我需要帮助的时候都没有对你开过口,因为怕麻烦你,你怎么能这么不为我考虑?!”但讨好型人格者内心的种种冲突让我们无法顺利地表达这一部分。 于是你将被自己压抑了的愤怒与攻击投射到别人身上,肯定地认为是别人生气了,是别人想要攻击你。却没有发现,是你自己生气了,你想骂人。

脆弱的关系:稍有不顺从,关系就“完蛋”了

个体心理学之父阿德勒说:“人的一切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我们不能拒绝别人,是因为害怕别人因此受到伤害,害怕别人会报复自己,害怕自己会承受不住别人的怒火,但是 归根到底是我们害怕失去关系、失去爱。不希望别人因为自己的拒绝而受伤,这是对关系的珍视;害怕别人觉得自己不够乐于助人,这是对自己与他人建立关系能力的敏感;害怕自己在需要帮助的时候无人伸出援助之手,这是对失去关系的恐惧。如果我不需要关系、不需要爱,我哪里还需要讨好别人呢?

有条件的爱

在讨好型的人心中,关系是一种很脆弱的存在。 “我一拒绝,对方就不爱我了。如果我不能满足对方,我们的关系就完蛋了”。这其实是“爱都是有条件的”“想要被爱,我必须满足对方的期待与要求”的底层信念造成的。

我们一直在提倡“鼓励式教育”,这种方式本身很好,但是有时会被家长、老师们实践成一种控制手段。通过鼓励的方式,将“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的指导思想,变成了“孩子做了让我满意的事,我就表扬他”的互动方式。

孩子考试考了一百分,这是符合我心愿的,于是我就和颜悦色地表扬他说:“你真是个好孩子。”孩子上大学想要学美术专业,但学美术能养活他自己吗?这不符合我的人生观、价值观,于是我就疾言厉色地骂他不懂事。

这就导致了一个必然的结果:关系中的不安全感。 只有我让你满意、做了一些你认为好的事情的时候,你才夸我是个好孩子,才对我微笑,我才能感受到你是爱我的。而如果我做了不符合你的价值观的事情,不能让你满意,你就会对我冷言冷语,让我丝毫感受不到爱意。 这样的关系是多么脆弱和不安全!在这样的潜意识关系底色之下,我怎么敢通过拒绝来建立与别人的边界呢?如果表达自己的意愿意味着关系的丧失,我宁愿做一个讨好者!

讨好者的关系剧本

讨好型的人迟早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我身边的人总是向我提明显无理的要求呢?“我一拒绝,别人就会生气”不完全是我的想象,而是有现实基础的, 为什么我接触的人大多需要“被讨好”呢?答案是:你拿了一个讨好者的“关系剧本”!

萨提亚老师说过:“人最大的本能不是生存,而是寻求安全感。” 如果我们在童年中持续拥有的都是“有条件的爱”,接触的都是需要被讨好的人的时候,我们将在一生中强迫性地重复这种强烈而深刻的互动模式。 虽然当一个讨好者是痛苦的,但这是我熟悉的模式,是我驾轻就熟的“关系剧本”。别人告诉我不需要讨好的生活很轻松,但是我不知道怎么演,陌生的就是不安全的,而安全是人最基本的需要。不安全的就是坏的,所以我拒绝换剧本。

于是,我们在选择朋友、身边人的时候,会不自觉地挑选那些能够配合我们演好自己讨好型关系剧本的“好搭档”,而需要被讨好的、一被拒绝就要发脾气的人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这就好像在我的关系剧本中,假如我的角色是一名“怨妇”,于是我将大概率这样挑选身边的人:一方面,我会选一个不太合格的伴侣。如果我的丈夫对我又好、又能赚钱、又顾家,我的怨妇剧本要怎么演下去呢?另一方面,我会混进一个认为“男人都不是好东西”的姐妹圈子里。同样的道理,在我熟悉的关系剧本中我是一个“怨妇”,要是我的朋友每天聊的都是“我的丈夫特别爱我、尊重我”,我的角色怎么演得好呢?

讨好者也是如此。在需要讨好的关系中,我们很痛苦、很伤心,但是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有人愿意陪我玩这个熟悉的游戏,让我扮演熟悉的角色。 一切按照剧本走,就能让我体会到掌控感与安全感,即便我现在知道,这是病态的。

脆弱的苦果:疲于应付所有人的需求

在“别人很脆弱”“我很脆弱”“关系很脆弱”等一系列的潜意识认知下,讨好型人格的人做出了“我不能拒绝别人”的最终决定,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苦果。

无法满足所有人的需要

讨好型的人发现,即便自己不拒绝别人,也无法让每个人都满意。在这种现实下,讨好型人格的人并没有意识到“让所有人都满意”是不可能的,而是因此深感无力。

丈夫希望你做个贤妻良母下班赶紧回家,老板却希望你下班后积极社交,积累资源。保姆希望你慷慨大方不要在薪酬上斤斤计较,婆婆却希望你精打细算会过日子。朋友希望你周六上午陪她去选婚纱,嫂子却希望你周六上午能帮她带一下孩子。满足所有人的需要,不去拒绝,显然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但讨好型的人却执迷不悟,认为这是自己做得还不够好,依然在冷酷的现实下努力创造满足所有人的奇迹。最终的结果只能是精疲力竭、深感挫败。

当想要满足每一个人又无法做到的焦灼感,忙于应付每个人的需要而失去自我的委屈感,拒绝伤害别人的自责感,总是无法令别人满意的焦虑感,一波波向你涌来的时候,内心的痛苦可想而知。 我从来没有拒绝过别人,努力地满足别人的需要,可是谁能帮帮我,走出这痛苦的深渊呢?

越是不拒绝,别人越是喜欢麻烦你

讨好型的人会发现,别人的需要并没有因为一次被满足而平息下来,反而因为你的不拒绝而愈演愈烈。 在你没有拒绝同事拿快递的请求后,他就总是让你帮忙拿快递。你满足了朋友开车送她回家的要求后,她就总想让你下班送她。你因此不得不一次次地面对不知道该怎么拒绝的情景,并一次次“强己所难”地满足别人,这真的很令你困扰。

别人对待你的方式是你自己培养出来的。 如果别人一向你提要求,你就拒绝:“你个坏蛋,没看到我正在忙吗?!”那对方自然就学到:找你帮忙除了自找没趣什么用都没有。于是他下次肯定会换个人试试。但如果别人向你提要求,你不仅不拒绝,还强忍着内心的一万个不爽对他说:“别客气,别客气,有需要随时找我。”那对方当然就学到另一回事:找你帮忙不仅会得到帮助,你的态度还好,下次还得找你。

所以你越是不拒绝,对方就越是找你帮忙,是你培养并强化了对方麻烦你的行为。 这实在怪不得对方,你从未表达过自己的不愿意,对方怎么会知道呢?他还以为你真的就是这么闲,而且乐于助人呢!

行动力的丧失

讨好型的人还会发现,自己的行动力受到了严重的损害。在不能拒绝别人的行为模式下,你陷入了帮助别人也帮不好,满足自己也满足不成的困境。 帮助别人的时候满腹牢骚,自然不能尽心尽力。拒绝别人的时候内心满是恐惧,自然无法喜悦地认同此时的自己。利他或者利己,没有一种方式可以让自己“爽透”。

这种状态其实是你内心的冲突造成的。一方面,你希望自己可以满足所有人,另一方面,你连自己的需要都满足不了;一方面,你希望自己是无私的,另一方面,你的本性里就是有自私这一部分;一方面,你努力讨好不去拒绝,生怕关系会破碎,另一方面,关系总因为你的讨好而充满压抑。 这种极端的矛盾与对立,会让行为进入一种瘫痪状态,你的精力都被消耗在了目标间的对立上,前进的动力已经少之又少。

我常常说:讨好型的人其实成不了真正的“好人”。内心的冲突让我们无法充满行动力地实现做一个“好人”或者“坏人”的目标,在讨好型人格的影响之下,只有高不成低不就的“内心邪恶的好人”和“内心善良的坏人”。

在内心冲突带来的行动力丧失之下,你是无力的,这份无力感再次加深了你满足他人要求时力不从心的感受。这种感受让你觉得帮助别人是一件非常困难而麻烦的事情,而这个认知又会加深别人提要求时你的愤怒和无力,最终让你更加丧失行动力,陷入恶性循环,深深地被讨好型人格的问题所困扰。

内心强大,关系才不脆弱

无法拒绝别人、总想讨好别人的问题,从本质上来说与“别人”实在没有多大关系,而是你内心的想法、过去残留的感受在作怪。所以,想要学会拒绝、不再讨好,真的很容易。你不需要去改变别人、改变世界,你需要做的只是让自己的内心强大起来罢了。

方法1:与过去告别,你不再是那个无助的小孩

当你面对别人的要求无法拒绝,并因此进入一种进退两难的境地时,你首先需要做的是 停下来并意识到发生了什么。 你可以对自己说:“哦,我内心的那个脆弱的小孩儿又来了,欢迎,欢迎,欢迎。我看见你了,我接纳你,我爱你。”

然后去 体验一下自己内心那个充满恐惧的小孩的感受,害怕自己会伤害别人,害怕面对别人的怒火,害怕遭到不能承受的报复,害怕失去他人的爱与喜欢,去看见这多层次的恐惧感。看见本身就是疗愈,当我们恐惧、愤怒的感受不被意识察觉的时候,那种感觉就好像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里,听到远处不知道什么东西发出了奇怪的声音,这会令我们非常慌乱。但是当我们看到它的时候,就好像天突然亮了,我们发现所谓恐怖的声音不过是一只小白兔从草丛里经过发出的而已。

接下来, 你可以问问自己:我为什么害怕呢? 问一问内心的小孩儿,你想告诉我的是什么呢?只要你足够有耐心,就一定可以听到答案。比如,“我之所以害怕,是因为我觉得自己很脆弱,没有别人我会活不下去”“我之所以恐惧,是因为别人很脆弱,我一拒绝,他们就会碎”“我的拒绝会令我失去关系、失去爱”,等等。很明显,这些信念是极不合理的。你已经是一个成年人了,没有谁你都能活下去。也没有人会因我们的拒绝而当场毙命,不然法律条款中早会写明:“拒绝别人需要偿命。”同时,如果一段关系已经到了遭受一次拒绝就会破碎的地步,这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呢?不要也罢。当我们意识到内心的这些不合理信念的时候,自然就可以轻松地看到其不合理之处。

不过,你实在没有必要与这些不合理的信念对抗。更加有用的方法是, 看到这些信念背后美好的需要。 比如,我害怕因为拒绝而失去关系与爱,这个信念虽然不合理又极具破坏性,但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这里有一个美好的需要,我希望能够拥有爱与幸福的关系。再比如,我害怕别人会因为我的拒绝而报复,这个信念虽然毫无现实依据并给我们造成了极大的痛苦,但是同样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对于安全感的合理需要。

最后,你需要问自己的是: “如何能够换一种思路,用一种更健康的方式满足我的这些美好的需要呢?” 比如,为了获得幸福的关系,我是不是可以更直白地告诉别人我的需要与困难,而不是一味讨好呢?毕竟每个人都喜欢真诚的人,不是吗?再比如,为了获得安全感,我是不是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强大,而不是无底线地委屈自己呢?

通过这样的方式,你会发现,内心的那个脆弱的小孩儿似乎更开心了一些。因为他在你的接纳与引导下慢慢长大了,学会了用一种更加成熟的方式面对自己的需要,用一种更积极的方式与这个世界打交道。

从自我觉察、情绪接纳、信念转换,到新经验的获得、学会爱自己、拥有极好的身心状态,这只是我们 “自我救赎,活出自我”SELF心理自助疗法 中的一个简单应用。在书的最后我将为你系统地介绍这一整套方法,并在书中的各个章节持续教你去使用它。

方法2:做出选择,冲突就不可怕

讨好的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内心充满冲突。

一方面想要拒绝别人,另一方面又拒绝不了;一方面想要做个无私的好人,另一方面又压制不住自己的私欲;一方面想要通过讨好与所有人都建立爱的关系,另一方面又对关系的安全有着极强的不信任感。种种的矛盾与冲突带来了强烈的痛苦,于是你常常去想,怎么能消除这些冲突呢?

想要消除冲突这个思路本身已经将我们引入了歧途。 冲突是永远存在、无法消除的。阴与阳是冲突,黑夜与白天是冲突,男人和女人是冲突,追求事业与回归家庭是冲突,严师出高徒与爱的教育是冲突。矛盾无处不在,但它本身不是问题,问题在于你有没有能力坚定自己的选择。

如果讨好型人格的人能够坚定地“自私自利”,或者坚定地无私付出,都不会感到内心的痛苦。问题是你既想满足自己的需要,又想维持大公无私的形象,既不想遭受损失,又想表现得慷慨大方。这也是很多讨好型的人都有“选择困难症”的原因。

也许是因为你搞不清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也许是因为过于贪心、鱼和熊掌想要兼得,也许只是你不愿意承担选择之后的责任。不论原因是什么,人生必定要有所取舍,并接纳取舍之下的现实。一个人不能既自私又无私,就好像不能一边想要看破红尘另一边又放不下红尘情缘一样。

所以,请弄清楚你的价值观到底是什么,并且勇敢地为此承担责任。哪怕你选择了“自私自利”,你也可以勇敢地对别人说: “我就是要优先满足自己的需要,这是我的选择,至于你喜不喜欢这样的我,我也顾不得那么多了。”

这个世界本身就是充满冲突的,但是只要我们的内心足够强大,拥有做出独立判断并选择的能力,能够为自己的价值观承担责任,就没有什么可以困住你了。

方法3:“无情”拒绝,做个“狠人”

市面上有很多图书和视频在教大家如何拒绝别人。比如“拖延大法”,当别人向你提要求而你又不好直接拒绝的时候,你就可以使用拖延战略,表面上答应说“没问题呀”,心里却在估计对方的任务要什么时候完成。如果你预估对方的任务要今天完成,就告诉他:“不过,我今天很忙,要明天才能帮你。”如果你估计对方的事情需要这周完成,就告诉他:“不过,我这周很忙,下周才能帮你。”

再比如“万能理由”,既然拒绝别人很困难,就提前为自己准备几个万能的拒绝别人的理由。面对下班后出去应酬的要求,我们可以准备一个万能理由,“哎呀,不行呀,我老公看我看得特别紧,我一晚回家他就发飙。”面对同事帮忙干活的请求,再准备一个万能的理由,“哎呀,不行呀,我的某某工作还没做完。”多练习几遍,让它变成你的自动反应模式。

这些方法对于不能拒绝别人的讨好者也许有一定的帮助,你可以适当地在生活中尝试。但是根据我的经验,这些所谓的“拒绝技巧”只能在很少的情况下帮助你应付局面,却没能一针见血地帮助讨好者克服最核心的困难。

你之所以不能拒绝别人,不是因为自己社会经验不丰富、社交技巧不足,找不到拒绝别人的理由。 而是因为你就是有“乐于助人从而被爱”的内心需要,却又无法平衡自己人性里的“自私自利”。 别人越是教你找理由、越是教你拖延别人,你内心的冲突就越严重,感受到的痛苦就越强烈。所以,为了真正摆脱讨好型人格的困扰,勇敢地拒绝别人,你需要学习的不是技巧,而是“无情”地拒绝。

“我现在无法帮你,很抱歉”“我不想这样做”“我不愿意,真不好意思”,就这么简单。 要知道,你越是找理由,你的底气就越是不足,你的底气越是不足,对方就越容易通过对你发脾气、让你内疚、执着央求的方式逼你就范。而对方越是这样,你就越是害怕,拒绝再次失败。与之相反,“我不想,我不愿意”,并且不需要理由。用这样的方式你就摆出了拒绝讨好的“无情”架势,不仅别人会因为你的坚定态度而不再纠缠你,你自己也会因此感到拥有力量。 不是我现在有空就一定要帮你,更不是这个东西我不用就一定要借给你,千万不要绑架自己。

在直接拒绝别人的方法之下,你还可以加一些可爱的小步骤。比如,与对方进行共情或者给对方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你“无情”拒绝同事帮忙干活的要求之后,你可以共情一下,说:“工作做不完了,你最近的压力一定很大吧,太不容易了。”这会让对方感到情感上的接纳与支持。或者给他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我知道有一个网站可以解决你的问题,你可以去看看。”毕竟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通过这样的方式,你和对方的关系可能比你直接帮助他增进的还要迅速也说不定。

除了“无情”之外,拒绝这件事从来没有捷径可以走。但不要担心,人们爱的从来不是事事点头的“软柿子”,而是内心强大,能拒绝别人也能帮助别人、能爱自己也能爱别人的“狠人”。

学习笔记

核心讨好型问题:拒绝别人就心慌。

这是因为——

“别人很脆弱”的预期:我一拒绝,别人就会生气;

“我很脆弱”的预期:别人一生气,我就受不了;

“关系很脆弱”的预期:稍有不顺从,关系就完了。

直接后果:疲于应对所有人的需要。

这意味着你需要——

疗愈内在的小孩。倾听内心的声音,识别不合理的信念,用更加成熟的方式满足自己对于爱和安全的需要。

懂得取舍。搞清楚自己的价值观,勇敢地承担责任,在矛盾中坚定地选择。

学习拒绝的技巧。找到适合自己的拒绝方式,不为“拒绝”找理由,爱别人更爱自己。 8AbwxsI121dR8bhmd8Q0zuHIJKWrZ6o0ZKpBFhW7C100ZzAmoxyHO+4Ft47nqJ7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