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你一定碰到过这样的人——
当你提到,长期吃高热量、低营养的油炸食品,容易引发肥胖、“三高”等慢性疾病时,他会告诉你:“我早饭经常吃油条馄饨,身体也不好好的嘛!”
当你提到吸烟有害健康的科学结论时,他又反驳说:“我爷爷吸了一辈子的烟,可他很长寿,活到了89岁。”
当你提到,青少年躺着看书会影响视力时,他又不同意:“我小时候一直躺着看书,可也没有变成近视眼啊!”
这种人就像是网络上常说的“杠精”,当你指出一条科学结论,他总会找一些事例去反驳你。实际上,这是诉诸个体的谬误。
在论证的过程中,仅仅根据个案做出结论,或者以个人经验、个人观察、单个事件为依据来进行论证,根本没有考虑到,前提与结论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个人经验是有局限性的,单个事例也可能存在特殊因素,根本不能将其作为普遍性的材料用于论证。
下一次,如果还有人这样说,不妨直接告诉他:你这是诉诸个体的谬误!
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论调:“经验是前人从无数经历中总结出来的,依靠经验,能少走许多弯路。”对此,不少人深信不疑,并循规蹈矩地按照经验办事。诚然,在某些事情上,他们的确绕开了一些弯路,但问题是,经验这个东西,真的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吗?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把5只猴子关在一个笼子里,笼子上挂着一串香蕉。实验人员安装了自动装置,一旦猴子碰到了香蕉,就会有水喷洒下来。5只猴子看到香蕉,纷纷跑过去拿,结果每只猴子都被浇了冷水。于是,猴子们意识到,这个香蕉是不能碰的。
接下来,实验人员又把一只新猴子放进笼子。新猴子看到香蕉后,本能地想要去拿,结果遭到了另外5只猴子的痛打。因为先前的经验告诉5只猴子:香蕉不能碰,如果新猴子碰了香蕉,它们都要被浇冷水。所以,它们强烈阻止新猴子去碰香蕉。新猴子遭到了痛打,自然也就不敢再去碰香蕉了。
后来,实验人员把喷水的自动装置卸掉了,碰香蕉不会再被泼冷水。可是,由于之前经验的误导,猴子们还是认为香蕉不能碰,哪怕被饿得很难受,也不敢去碰香蕉。虽然,此时的香蕉已经是“安全”的了。
这个实验说明,经验不一定都是可靠的,盲目地信从经验,可能会故步自封。在生活中,如果总是把经验作为论据,当成解释事物的出发点,或是分析事物的基础,就会陷入诉诸经验的逻辑谬误中。
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比如:当儿女的观念与父母发生冲突时,父母往往会说:“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言外之意,就是“我有经验,我有体会,你听我的不会错”。这就是典型的诉诸经验,年龄并不是判断是非对错的标准,观点正确与否与年龄大小、经历多少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而是要看论据、论证是否符合逻辑。
对待经验,我们要一分为二来看,既要吸收其合理的部分,也要辨别其不合理的部分。在处理问题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在经验上画地为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