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慰剂效应,说的是在不让病人知情的情况下,服用完全没有药效的假药,但病人却得到了和真药一样甚至更好的效果。在医学和心理学研究中,这样的情况都很常见。所以,很多医生在对病人进行治疗时,时常会采用“安慰剂效应”,抚慰病人的情绪和心态。
美国牙医约翰·杜斯在近30年的行医生涯中,就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有些牙痛患者在来到诊所后就说,他们到了这儿就感觉好了很多。事实上,这些人没有说假话,可能是他们觉得很快就有人帮自己解决牙病的困扰了,比在家里的时候少了焦虑和恐惧,情绪放松了下来。这和安慰剂的作用,如出一辙。
安慰剂效应针对一些偏重主观性质的病患(例如头痛、胃痛、哮喘、敏感、压力等)比较有效。鉴于此,安慰剂研究专家罗莎认为,在大多数情况下,安慰剂未必能起到真正又持久的疗效,而真正意义上的治疗却会被耽误。所以,有病还是得去医院,要正确对待,不能单纯地依靠自我宽慰,或是向外界寻求“安慰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