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29
心理投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1921年,瑞士精神科医生罗夏编制了一种测验人格的方法:测验的材料由10张墨迹图组成,10张图片中有5张是黑白的,3张是彩色的,另外2张除了黑色外,还有鲜明的红色。这10张图片都编有一定的顺序,施测的时候每次出示一张,同时问被试:“你看这像什么?”“这让你想起了什么?”让被试按照自己所想象的内容自由地描述。

这时,如实地记下被试说的每一句话,记下每一次反应所需要的时间,以及行为表现。记录完毕后,要询问被试是根据墨迹的哪一部分做出的反应,以及引起反应的因素是什么?而后对回答内容进行详细的记录。

这个实验到底有什么作用呢?实际上,那些图片本身并没有特定的寓意,所有的情境内容都是被试潜意识里的想法,他所看到的一切,就是他内心世界的投射。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心理投射”,是一种“以己度人”的心理倾向,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态度等加到其他对象的身上,从而遮蔽了客观的真实面貌。这种倾向,通常都是无意识的,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对自己真实的想法讳莫如深,但借助一个中性的客体,却往往能吐露出真情。

心理学家荣格认为,心理投射是一种抵抗焦虑的防御机制,其表现就是把一种存在于自己身上的品质或态度潜意识地归咎于另一个人。比如一个不善言谈的女子,希望通过漂亮的外表吸引异性的注意,以便通过暗示的方式达到交流的目的。倘若此时有另外一个女子也用这样的方式,且表现得更加成功,她就很容易产生心理投射,认为她的竞争对手采用的是“不正当的手段”。所以说,投射是把一个人认为在自己的情绪和人格中不能接受的或受到质疑的部分,转移到其他人身上,从而感到一种暂时的放松和安宁。

心理投射,存在积极和消极之分。

积极投射会使人看到别人身上一些优秀的品质,而事实上他自己可能也具有这样的品质,这样的投射驱使着他希望与对方相识。当这种投射发展到极端,会使人产生占有对方的欲望,所谓的一见钟情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另外,积极的投射也可能导致嫉妒等不良心态。

消极投射就是把自己身上的消极情绪排斥到外部世界中去,这些被排斥的消极内容是投射者本人所讨厌或害怕的东西。如一个脾气暴躁的人,会把发脾气的原因投射到他人身上,指责对方做了让自己忍不住发火的事情。事实上,这种投射往往都是不能被意识所接受的那些东西,也就是所谓的阴影。

无论是积极投射还是消极投射,都无法持续长久。倘若一个人对一位前辈非常钦佩,但随着交往的深入,在对方身上看到了许多不良品质,此时他就会产生“祛除投射”的愿望。这个过程是很痛苦的,因为它意味着之前的观念和行为是不当的。但是,为了整合自己的人格,加速个性化进程,祛除投射也是必要的,我们的心理就是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成长的。

知识链接

伤痕实验的启示

美国的科研人员曾经做了一个有趣的心理学实验:他们安排一些志愿者在没有镜子的小房间里,由好莱坞的专业化妆品在其左脸做出一道血肉模糊、触目惊心的伤痕。志愿者被允许用一面小镜子照照化妆的效果后,镜子就被拿走了。

实验员告诉志愿者,这个实验的目的,是观察人们对身体有缺陷的陌生人做何反应。可爱的志愿者们被派往各大医院的候诊室,他们都以为自己带着鲜血淋漓的伤痕。

从医院回来的志愿者,几乎都向实验者传递出同样的感受——“人们对我比以往粗鲁无礼、不够友好,总是盯着我的脸看。”真相是这样吗?

其实,在这些志愿者离开化妆室前,化妆师告诉他们要往脸上涂一层粉末,防止伤痕不小心被擦掉,事实上,化妆室偷偷地清除了伤痕。这些志愿者从化妆室走出去时,就是他们原来的样子。那么问题来了,到底是什么让他们觉得自己被歧视了呢?

答案就是:自我投射!

就算没有心理学家设置的“疤痕”,每个人的心里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这样或那样的“疤痕”。之后,这些心中的“疤痕”会通过自己对外界和他人的言行,毫无遮掩地展现出来。

当我们认为自己不够可爱甚至令人生厌、卑微无用、有缺陷时,在与外界交往中,就会不知不觉用我们的言行反复进行佐证,直到让每个人都认定我们确实就是那样的一个人。可见,恰恰是心中的“疤痕”频频作怪,才让志愿者的言行、对陌生人的感受与以往大为迥异。 Bj/VY0EhN2eXbG8os03aKWoY136vjlWDaEfoKr2qdcjqWov3rhCl4GB0uyO9AAM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