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23
人格面具:我们都想表现理想化的自己

生活中的你,和身在职场中的你,是一样的吗?在家人面前的你,和在朋友面前的你,又是一样的吗?在众人跟前的你,和独处时的你,又有什么不同?是不是很多时候,你自己也说不清楚,到底哪一个才是真实的自己?

要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先来讲个故事:

一个酒鬼刚走进酒吧,就被一个修女拦住了,告诉他酒是罪恶和毁灭的根源,饮酒会玷污灵魂和肉体。

酒鬼看了看修女,问她:“你怎么知道喝酒不好呢?”修女没有回答。

见此情形,酒鬼又问修女:“你从来没喝过酒吗?”

“没有。”

“那我们一块进去,我请你喝一杯,你会知道酒精不是坏东西。”

修女想了想,说:“好吧,那我试试。不过,我要是进去,别人会误会的。这样,你进去给我要一杯,记住要用纸杯。”

酒鬼走进酒吧,对侍者说:“给我两杯威士忌,一杯用纸杯。”

侍者嘟囔着:“准是那个修女又在外面!”

无须多言,你也一定看明白了,那个修女是很喜欢喝酒的,但碍于自身的社会角色(修女),为了使饮酒的行为不受其他人的批评,她选择了一种迂回的策略,防止自己的“人格面具”受到破坏。

所谓人格,是指一个人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时表现出的一种独特的行为模式、思维模式和情绪反应的特征;而人格面具是一个人公开展示的一面,是个体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的分界点,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人格面具,通过我们的身体语言、衣着、装饰等来体现,以此告诉外部世界我是谁,用人格面具去表现理想化的我。人们之所以需要戴人格面具,是为了给他人好的印象,得到社会认同,保证自己与他人和睦相处。

人格面具是有多重性的,在家里你可能是丈夫、儿子、父亲,但在职场上你可能又是领导、下属、客户等。当所佩戴的面具不同,人的行为方式也会表现出差异,如一个严厉的领导在面对孩子时,却是温和的长辈。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我们的行为更符合社会规范。当然了,如果一个人过分沉溺于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认为自己就是自己扮演的角色,以致受到人格面具的支配,就会离自己的天性越来越远。

知识链接

你的气质类型是什么?

在解释人格这个问题上,心理学界有诸多理论,几乎不同时期都有不同的说法。比较著名的理论,是公元前5世纪时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的理论,他把人格分成了4种类型: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和胆汁质。

这4种人格分别有什么样的特征呢?我们不妨借助一些典型的人物来分析一下。

多血质:情感和行为动作发生得快,变化得也快,总体上较为温和。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莫过于《红楼梦》中的王熙凤了。

黏液质:情感和行为动作进行得比较迟缓,稳定,缺乏灵活性。情绪不外显,遇到不愉快的事情也不动声色,《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就是一个典型。

抑郁质:情感和行为动作进行得相当缓慢,柔弱,多愁善感,体验相当深刻,隐而不露。《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是抑郁质的代表。

胆汁质:情感和行为发生得迅速,而且强烈,性格开朗,热情坦率。《三国演义》中的张飞,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

现实中,不是每个人的气质都能归结于某一种气质类型,除了极少数人具有某种气质类型的典型特征外,绝大多数人都偏于中间型或混合性,只是某种气质相对突出一些而已。 tftSE3NcOdB6B0vX8MZwtH8zagZSQaaIz36TkUrd2THkz186IS9gfVXnB+aIGmy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