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有个衙役押送一个罪犯到边疆。这个衙役有点糊涂,记性也不好,每天早晨上路前,都得清点一下重要的东西。他先摸摸包袱,告诉自己:“包袱在。”再摸摸罪犯的官府文书,告诉自己:“文书在。”而后摸摸罪犯身上的枷锁,说:“罪犯在。”最后再摸摸自己的头,说:“我也在。”
一连多日,衙役都在重复这个过程。狡猾的罪犯发现了其中的规律,就想到一个逃跑的好办法。晚上,他们在客栈住下,吃饭的时候,罪犯不断地给衙役劝酒,结果衙役喝得酩酊大醉,呼呼睡去。罪犯找了一把刀,把自己身上的绳子系在衙役身上,就跑掉了。
第二天早上,衙役醒了,他开始清点物品。“包袱在”“文书在”“枷锁呢?”衙役有点着急,忽然他看到自己身上的枷锁,瞬间就放松了,“噢,罪犯也在。”可是,忽然他又紧张起来:“我呢?我哪儿去了?”
这笑话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衙役怎么能愚蠢到这个地步呢?其实,在笑话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人有时候无法清醒地认识自己。这就好像一句诗所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认识自己,在心理学上称为自我知觉,指人们对自己的需要、动机、态度、情感等心理状态以及人格特点的感知和判断。比如,知道自己具有什么样的能力?能够做什么样的事情?自己的人生方向在哪儿?
准确的自我知觉,可以有效率地帮助我们进行社会调试,让心理和行为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一个人越了解自己,就越有力量,因为他知道如何扬长避短,如何更好地发挥出自己的潜力。
不过,认识自己是很难的。因为人无法做到时时刻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总是把自己放在局外人的位置来观察自己。于是,我们就习惯借助外界的信息来认识自己,但因为外部的环境不稳定,复杂多变,个人在认识自我时就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干扰或暗示,从而无法正确地认识自己。
想要真正地认识自己,就得经常认真地自省和反思,了解自己的本性及其变化。他人的意见要听取,因为很多时候是旁观者清;但在听完他人的意见后,也要对自己进行分析。我们永远不能把自己的脑子交给别人,一定要保持清醒独立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