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02章
深度沟通,就是要将话说得滴水不漏

一个人做事能力的高低、为人处事以及留给身边人的印象,大部分是通过说话体现出来的。有的人说起话来口若悬河,好像很能说,不过这并不代表他会说话。高情商的人,说话往往言语周密,滴水不漏。

思路情绪,语言逻辑缜密

说话,逻辑一定要严密,有条理,保持思维的清晰度,通过逻辑分析的方式,将自己说话的目的清楚地表达出来。思维形式其实就是我们在思考问题时所使用的概念、判断、推理。思维规律是我们在使用概念、判断、推理进行思维活动时必须遵循的规律。这些规律要求我们在进行说话时保持同一性,不能互相冲突,也不能模棱两可,而是需要有充分的依据。这是说话具有严密逻辑性的要求,必须贯穿在我们说话的每一个环节中。保持清晰的思维,让自己的每一句话都具有逻辑性,如此更能准确地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想法。

在一些说话的场合,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人啰啰唆唆说了大半天,下面的听众却云里雾里,正当人们极力想弄明白他到底说的是什么,说话者却结束了自己的说话,并表示:“我很简单地发表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希望各位多多指教。”这时下面的听众却议论了起来:“说了大半天,还说是简单地表达?”“这人是不是脑子有毛病,自己都忘记说了多久了?”“简直是浪费我的时间,说话没逻辑,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为什么说话者会如此令人生厌呢?关键的原因就在于说话没有逻辑,没有归纳出自己所说内容的重点,让人根本搞不懂他在说什么。

著名诗人马雅可夫斯基是一位思维逻辑较强的演讲家。请看他在一次演讲大会上是如何应对的:

反对者:“您讲的笑话我不懂!”

马:“您莫非是长颈鹿?只有长颈鹿才可能星期一浸湿的脚,到星期六才能感觉到呢!”

反对者:“我应当提醒你,马雅可夫斯基,从伟大到可笑,只有一步之差!”

马(用手指着自己和那个人):“不错,从伟大到可笑,只有一步之差。”

反对者递上一张条子,上面写道:“马雅可夫斯基,您今天晚上得了多少钱啊?”

马:“这与您有何干?您反正是分文不掏的,我还不打算与任何人分哪!”

反对者:“您的诗太骇人听闻了,这些诗是短命的,明天就会完蛋,您本人也会被忘却,您不会成为不朽的人。”

马:“请您过一百年再来,到那时我们再谈吧!”

在这个案例中,马雅可夫斯基巧妙运用逻辑思维将错就错,用反问给予反对者辛辣的讽刺。面对反对者讽刺的提问,他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用偷梁换柱予以回击,有力地打击了反对者。当然,如此的语言反击不仅具有幽默感,而且体现出更高的逻辑思维能力。正是如此严密逻辑的反击,才让反对者无法找出语言的漏洞进行讽刺,也正因为如此,马雅可夫斯基才赢得了反击的胜利。

那如何才能增强自己话语的逻辑性呢?

1.观点明确

说话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必须明确,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能模棱两可。你在说话中需要肯定什么,反对什么,这些都需要明确,绝不能似是而非。如果你的话语陷入了含糊其词的境地,就会让听众难以琢磨。

2.不能随意地变换话题中心

在一段说话中只能有一个确定的思想,这个思想就是贯穿整个说话的中心,说话者不能另外选择一个中心,也不能随便变换中心,否则说话中就存在多个中心,听众自然不知道你在说什么,也不懂得你所表达的思想。随便变换话题的中心,很容易给听众造成错觉,分散听众的注意力。

3.话语前后保持一致

在某些说话中,人们最容易犯的就是自相矛盾的错误。比如,“我基本上完全同意他的意见”,这句话就是表达有误,“基本上”和“完全”是两个逻辑意义不同的词语,“基本上”意思是绝大部分但绝不完全,那如此理解而来这句话就是自相矛盾的,说话者自己也难以进行自圆其说。

说话需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当你提出一个观点之后,需要有大量的材料来论证这个观点,让听众听了觉得很有说服力。当然,你所寻找的材料论据,需要是真实的、准确的,一定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如此说话才能做到事真、情真、理真,才能令人信服。

按照四个W原则,表述更有章法

说话,需要将语言表达得更清楚、更具体,这就需要遵循四个W原则,即“when”“where”“who”“what”,也就是什么时候、在哪里、谁、发生了什么。若是在说话时遵循这四个原则,那一件完整而清楚的事情就会呈现在大家面前。如果在说话时只涉及了其中的一两个方面,那这样的叙述不够完整,别人听了就会产生疑惑。

早上,办公室里聚集了一大群人,只见小王急匆匆地跑进来,大声喊道:“出事了,出事了,公司大楼前面出事了!”顿时,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什么事情啊”“瞧你,火急火燎的,到底是出了什么事情,你倒是说啊”“公司大楼前面,某不是出车祸了吧”……小王端起放在桌子上的一杯水就灌到嘴里,然后大大地喘了一口气,才说:“外面有人跳楼了。”

同事们都睁大了眼睛,无数的问题抛出来:“是真的吗?”“是啊,是不是你自己编瞎话呢?”小王点点头:“当然是真的了,我怎么会拿这种事情开玩笑。”又有人问:“那跳楼的是男的,还是女的啊?为什么跳楼啊?人死了还是活着啊?”小王摇摇头,说道:“反正吓死我了,我现在心还跳得厉害呢!”同事埋怨道:“那你这不是存心吊我们胃口嘛,怎么说话的,大家可都当你是办公室里的大广播呢,现在连一件事情都说不清楚。”

案例中,小王只是简单地叙述了在哪里发生了什么事情,并没有涉及其他的内容,因此同事们听了就会心生疑惑:这事情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具体怎么样?这些关键性的问题却难以从小王的嘴里找到答案,产生这样现象的原因在于小王的语言表达不够清楚。

其实,造成语言表达不清晰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由于紧张或慌乱引起的思维混乱,对于谁、什么时候、在哪里、发生了什么,常常是东一句西一句,表达不清楚;另一方面是由于说话者本身对事情的过程就不熟悉,只模糊地知道一些情况,就急于说出来,因此才给听众一种这件事情不清不楚的感觉。

在实际语言表达中,如何遵循这个四个W原则呢?

1.搞清楚状况再说话

在生活中,许多人总是在还没搞清楚状况的情况下就说话,结果却只能说出一言半语,将本来完整的一件事情弄得支离破碎,自己说起来费劲,而听众也听不明白。

2.巧妙让叙述更清晰

如果说话者思维不够清楚,不妨在说话之前在纸上写下事情发展的四个要素,或者将这四个W原则在脑海里整理一遍,让整件事情清楚地呈现在脑海里,再进行详细地叙述,这样就可以避免表达模糊不清的情况。

说话的目的在于向对方清楚地传递信息,若对方听不懂你在说什么,那说话就等于白说。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在说一件事情的时候,总是牛头不对马嘴,说到半截就开始跑题,前面的没交待清楚就开始说后面的,结果弄得大家都迷迷糊糊的。

简洁明了,沟通不啰唆

在实际生活中,很多人说话都有一个明显的弊病,那就是非常啰唆,把一些极为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本来可以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问题,他非要重复无数遍,结果越说越离谱,自己也搞不懂在说什么。其实,我们从一个人的说话就可以看这个人的做事风格,说话简洁而有力道的人,大多就是自信心很强、办事果敢的人;而那些废话连篇的人,则通常都是思维比较迟钝的人,做事也显得犹豫不决、优柔寡断。

正所谓“言不在多,达意则灵”,那些言简意赅的话语,往往更有力度,而且更能深入人心。说话简洁使人愉快,令人喜欢,这样更容易被人接受;相反,说话冗长累赘,就会使人厌烦,也使沟通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所以,我们在日常交际中,要善于说一些简洁而又有力的话语,这样才能直入人心。

那如何说话才能做到言简意赅呢?

1.尽量使用准确的词语

福楼拜说:“任何事物都只有一个名词来称呼,只有一个动词标志它的动作,只有一个形容词来形容它。如果讲话者词汇贫乏,说话时即使搜肠刮肚,也绝不会有精彩的谈吐。”我们在平时的语言积累中,要尽可能地掌握更多的词汇,这样才能说出简洁而有力道的话。

2.将复杂的内容简单化

要想自己说话简洁而有力度,就需要“删繁就简”,说话要简洁,势必要删掉那些冗长的、反复的词汇,尽量把复杂的话简单地说出来,这样才会简单易懂,才能直入人心。

语言大师林语堂认为“言不在多,达意则灵”,由此可见,用最少的字句,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这是语言风格的必然要求。鲁迅说:“无端地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简单朴实的语言风格可以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不要过多地使用“华丽的辞藻”,也不要装腔作势,而是需要说出言真意切的话语,这样才更容易打动人心。

尖锐的问题,用模糊语言避开

模糊语言,即采取恰当的方式、巧妙的语言对别人的请求作出间接的、含蓄的、灵活的表态。其特点就是不直截了当地表明态度,避免与对方短兵相接式的交锋。模糊语言是日常生活中随机应变的一种重要方法,常用于一些不必要或者无法把话说得太死的情况。

李勣是唐朝初年的大将。唐高宗李治即位后,李勣任司空,他为人机巧,行事谨慎。

永徽二年,高宗将武则天从感业寺接回宫中。随着恩宠日隆,高宗欲废黜王皇后,改立武则天为后。于是,高宗便就此事征求大臣的意见。

尚书右仆射褚遂良提议说:“王皇后是世家之女,是先帝为陛下娶的,先帝驾崩前,对守在身边的大臣说:‘我的好儿子好媳妇,现在托付给你们了。’这话,至今如在耳畔,而且,王皇后表现一直很好,怎么能轻易将她废除了呢?陛下如果一定要变更皇后,可以选择其他望族啊,何必要选武氏呢?武氏曾经跟随过先帝,这是众所周知的。天下众人的耳目,怎么能遮挡得住呢?”

韩瑗、来济也上书李治,力主不选武则天,但高宗就是听不进去。

后来,高宗问李勣的看法,李勣生性乖巧,心想,若是真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可能招来杀身之祸。因为,废立皇后成功与否,都与性命有关。同意废除王皇后,要是不成功,就将得罪王皇后;不同意废除王皇后,如果武则天被选中,无疑是自投罗网。

李勣左思右想,含糊其词地对高宗说:“这是陛下的家事,有什么必要问外人呢?”

高宗听罢,便有了主意,随即废除王皇后,下令将武则天立为皇后。武则天当上皇后之后,通过各种手段报复当初不拥护她的大臣,长孙无忌、褚遂良、韩瑗等一批人,或者被贬逐,或者被诛杀。李勣因为应付巧妙,避免了祸及自身,并且受到重用,负责审理这些不拥护武则天的大臣。

尖锐的话题伤人,但有时无法避免地要涉及,作为交流的一方,我们能做的就只剩下减少尖锐话题的冲击力这一点了,用模糊的语言来说尖锐的话,给他人一个缓冲的空间,给对方一点理解与关怀,或许反馈给我们的会是另一种美好。

言而不尽意是人生的一大憾事,但有时候又不能尽意,“犹抱琵琶半遮面”是最理想的一种效果,那么你知道如何才能说出言不尽意的模糊话语吗?

1.寻求两个对立极端的中间状态

在谈话时,我们要端正思维方式,冲破传统的、习惯的“非此即彼”的思维约束,寻求两个对立极端的中间状态,使其真正与现实问题相吻合。要彻底抛弃“非对即错”“非黑即白”等长期困扰我们的违反辩证法的极端观念。

2.说话要懂得避其锋芒

有些问题不能用“是”或“不是”回答,直言注定要吃亏。所以聪明人懂得避其锋芒,模糊回答。例如,当朋友问你她新买的上衣是否漂亮时,你觉得难看,但直接否定又容易伤害她,你可以说:“还好。”“还好”是不太好还是还可以?不好界定。这就是假话中的真实,它区别于违心而发的奉承。

3.“模糊”绝非含糊

“模糊”绝非含糊,绝非模棱两可、搪塞应付者,躲躲闪闪、装腔作势。尤其是领导干部在决策时,绝不能用“模糊语言”作盾牌,掩盖自己的真实观点,对于群众的意见、建议,更不能采取官僚主义的态度,用“研究研究”“争取解决”之类的托词去敷衍塞责。假如对于那些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你还模糊的话,那你将会遭受很大的损失。

说话的艺术,在于委婉而贴切。言辞如刀,一旦不懂方法,任何话都直话直说,很容易伤害到他人。有的时候,对于一些难以回答的问题,学会使用模糊语言,就能避免很多冲突。

言辞诚恳,有理有据

说话要诚实、有据可依,这是人尽皆知的道理,并且,从逻辑学的角度考虑,这是符合逻辑定律中的充足理由律的。充足理由律的内容是:在同一思维和论证过程中,一个思想被确定为真,总是有充足理由的。

这里所说的思想通常是指其真实性需要确定的判断,因此充足理由律可以表述为:p真,因为q真,并且由q能推出p。

也可以用符号公式表示为:[q∧(q→p)]→p

在上述表达式中,“p”代表其真实性需要加以确定的判断,我们称它为推断。“q”代表用来确定“p”真的判断(也可以是一组判断),我们称之为理由。因此“[q∧(q→p)]→p”的意思是说:一个判断“p”所以被确定为真,是因为“q”真,并且由“q”真可以推出“p”真。在这里“q”就是“p”的充足理由。

充足理由律的逻辑要求主要有两条:

第一,理由必须真实;

第二,理由与推断之间要有逻辑联系。

但必须指出,充足理由律本身并不能为人们提供真实理由。因为在一个论证中,理由究竟是真是假,这不能由充足理由律来确定。这样的问题只能由实践和各门具体科学来解决。

违反充足理由律的要求,就会犯“理由虚假”或“推不出”的逻辑错误。

1.理由虚假

以主观臆造的理由为依据进行论证,就要犯“理由虚假”的逻辑错误。

2.推不出

有时,理由孤立地来看是真实的,但它同推断没有必然联系,从理由推不出推断。

充足理由律主要是用来保证思维的论证性。说话、写文章或著书立说只有具有论证性,才能具有真正的说服力。

同样,我们在谈话中,按照这一逻辑要求来说话,也会让话语更有说服力。

“狼来了”的故事,我们都听过:

从前,有个放羊娃,每天都去山上放羊。

一天,他觉得十分无聊,就想了个捉弄大家寻开心的主意。他向着山下正在种田的农夫们大声喊:“狼来了!狼来了!救命啊!”

农夫们听到喊声急忙拿着锄头和镰刀往山上跑,他们边跑边喊:“不要怕,孩子,我们来帮你打恶狼!”

农夫们气喘吁吁地赶到山上一看,连狼的影子也没有!放羊娃哈哈大笑:“真有意思,你们上当了!”农夫们生气地走了。

第二天,放羊娃故技重演,善良的农夫们又冲上来帮他打狼,可还是没有见到狼的影子。

放羊娃笑得直不起腰:“哈哈!你们又上当了!哈哈!”

大伙儿对放羊娃一而再再而三地说谎十分生气,从此再也不相信他的话了。

过了几天,狼真的来了,一下子闯进了羊群。放羊娃害怕极了,拼命地向农夫们喊:“狼来了!狼来了!快救命呀!狼真的来了!”

农夫们听到他的喊声,以为他又在说谎,大家都不理睬他,没有人去帮他,结果放羊娃的许多羊都被狼咬死了。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说话要真实是取得信任的前提条件,没有谁喜欢听谎言。另外,沟通中如果我们发现了对方的话站不住脚,也要懂得利用口才技巧击破谎言。

2010年4月10日,在博鳌论坛上被问及“有学者预期最早二季度会加息”时,周小川反问:“谁说要加息了?”周小川这句话很明显地表达了“在可预期的短期内,加息之说并不靠谱”的意思。2009年以来,房地产与股市等资产价格飞涨,加息之弦的确绷得很紧。加息这个“狼来了”的故事经常让人心神不宁。早在1月20日,加息传闻就导致两市大跌3%;2月份CPI达到2.7%,又有人以“负利率时代来了”为由催促加息。刚刚进入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的经济学家李稻葵一句“假如未来CPI在某些月份超过3%,就有可能加息”更是被解读为加息信号。这一回,周小川虽没有明确说出“不加息”三个字,但基本上表达了至少短期内央行不准备加息的意思,可以算是一颗能给市场以信心的定心丸。

周小川的回答打破了各种“加息”传闻,给市场以信心的定心丸,稳定了市场。

在任何形式的谈话中,我们都要求概念必须是真实可信的,是有据可依的,这样,才更有说服力,才能经得起逻辑的推敲。 RJVNz//b68ZR5C/NpNokXAIfe28vCZM394orQo4BWHtjOrxi1q1whuLTJvBIiCX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