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史书记载,洛邑王畿方圆六百里,在春秋初期,这差不多相当于一个中等规模的诸侯国,但相对于王室庞大的日常开销,这里的产出远远不足。在分封制时代,天子与诸侯之间并不存在税收关系。诸侯对天子的朝贡仅是象征性的,而要维持王畿财政正常运转,只能依赖天子自己的直领土地。
为应对财政压力,曾不可一世的周天子不得不放下身段,以各种名义向诸侯借钱、借粮。进入到东周时代,关于周天子的记载中,常会出现诸如“告饥”“求金”“求车”甚至“求赙”(丧葬费)这样的词汇。
除财政匮乏外,东迁之后的周王室,还面临地缘环境的恶化。洛邑作为第二首都,它的选址必然寻求“安全”与“便捷”的平衡。然而,豫西山区的存在,虽让洛邑在战时拥有不错的地理屏障,但相对于位于关中盆地的镐京,这里的安全性还是太差了。
西周时代,因有镐京王畿作为后盾,洛邑作为“跳板”,自然无需担心安全问题。如今,“后盾”已不复存在,洛邑的安全隐患随之暴露,而“交通发达”则从优势变为致命弱点。简言之,周王室在东迁后,其“硬实力”已乏善可陈,只剩下法理上的正统性而已。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其中“戎”指的是战争,代表一个政权的硬实力,“祀”即祭祀,代表的是“软实力”。在周平王时代,财政枯竭让周王室鲜有用兵,但在各种体现“仪式感”的事上却从未有懈怠。
不只各种祭祀,为维护天子威仪,即便在日常生活礼仪方面,周平王也从不马虎。他一天十二个时辰,每一刻都过得极有仪式感——何时该穿什么样的衣服,每餐饭要搭配什么规格的乐舞,什么时间沐浴,沐浴分几个步骤……天子每一天每一时的生活,看上去都是在进行一场看似庄严肃穆的“表演”,借此强化人们对天子权威的敬畏。
周平王就这样日复一日,在位51年,成为中国历史少有的长寿天子。“平王”这个谥号也就由此而来,所谓“平”,亦可理解为:无功无过、无对无错。
由于周平王的“超长待机”,太子姬洩最终未熬到继位就死在父亲前头,此后不得不由次子姬狐继承太子位。然而,在平王驾崩后,姬狐便一病不起,尚未继位便也撒手而去。至此,只能由原太子姬洩的长子姬林继位,史称周桓王。正是在这位年轻的天子手中,周王室最后那点无形资产也被彻底挥霍一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