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镐京之变

关于周幽王,人们最熟悉的莫过于“烽火戏诸侯”的典故。其实,那就是一个老套的“红颜祸水”+“狼来了”的故事。在《竹书纪年》(编注:战国时期魏国史官所著编年体史书,一度失传,西晋时期经盗墓者之手才重见天日)中,却记载了一段不太一样的西周灭亡史。周幽王继位后不久,似乎就激活了他祖父周厉王留下的记忆,开始大刀阔斧地革新宣王时代的政策。当然,在权力游戏中,一切改变都将落在人事变动上。

以太师皇父为首的一批宣王时代的老臣,迫于幽王压力,纷纷选择下野归隐。取而代之的,是西虢国的国君虢石父和幽王的叔叔、郑桓公姬友。而在厉王时代,当时的西虢国国君,同样是厉王最可靠的政治盟友。

改变不止于朝堂之上,也在宫帷之内。废黜了王后申氏及由她所生的太子姬宜臼后,幽王的宠妃褒姒被立为王后,而由褒姒所生的儿子姬伯服被立为太子。

古往今来,君主“废长立幼”后,随之而来的往往就是上层的血雨腥风,因为整个权力结构几乎都要推倒重建。

被废的申后,来自姜姓的申国,而褒姒则来自姒姓褒国,后者同样是底蕴深厚的大族,相传他们是大禹的后裔。后宫之变,意味着用不了多久,很多人的财富、土地、地位乃至于性命,都将变得岌岌可危。而这种连锁反应,会像涟漪一般漫延并最终波及到所有人。

据《竹书纪年》记载,在皇父等老臣去朝之后,废太子姬宜臼失去了最后的庇护,只能逃往自己外公所在的申国。

当时正忙于巩固新体制的周幽王,却把自己的这个亲生儿子及他背后的申国视作潜在威胁。来自王畿的种种压力,最终迫使申国只得选择与缯国及西戎结盟,而这就“做实”了幽王之前的种种不祥“猜测”。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决定亲自率兵攻打申国,结果王室的军队被三方联军击败,之后联军开始向周王都进军。幽王在退回王都后,只能带着太子姬伯服再次出城,一路向东撤离,父子二人最终被杀于骊山脚下一个叫做“戏”的地方。

值得一提的,《竹书纪年》又分《今本》和《古本》两个版本。以上的说法来自于《今本》。而在《古本》中,这个故事还有一个说法:周幽王的举动直接激怒了申候,于是他在申国宣布,立自己的外孙姬宜臼为新的周王,正是这一举动,才引来周幽王的大举讨伐。再之后,两个版本就一致了。

镐京之变后,王都被付之一炬,申侯带着自己的外孙姬宜臼,在秦、晋、郑等几国诸侯的护送下,迁移到东都洛邑(即今天的洛阳)。在洛邑,姬宜臼正式宣告登基,成为新一代周天子,史称周平王,这次迁徙也被称为“平王东迁”。

平王在洛邑登基之时,他的叔叔姬余臣,在虢国君臣的拥戴下,也在携地宣告登基称王,史称周携王。在平王东迁后,周王朝有约二十年间,一直处于二王并立的状态。

由此不难推断,平王东迁并非仅仅因为镐京被毁,更深层的原因是,周王室内部的分裂。理论上讲,周平王的太子位早被其父周幽王废黜,而他的叔叔周携王,作为幽王的兄弟,在幽王与太子姬伯服被杀后,作为王位的顺位继承人,起码比自己的这个侄子更有说服力。

然而,此前历代周王与诸侯之间的交恶过患,已摧毁了诸侯们对于“正统”王室的忠诚。因此,大多数诸侯国最终选择承认洛邑的周天子。周携王政权在苦撑了二十年后,最后被晋国所灭。

西周以来形成的稳固结构,至此已然支离破碎。“神”的时代结束了,天子的时代也结束了,而诸侯并起的时代业已拉开帷幕。 (编辑:张淋清) ThfCJVkvvEjT4Hm93fkMLges5kpm5QoDKN5GPpiQY21SY4YtfYrlBe5ssG5e7Y2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