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次汴京之围

太原和真定相继失守的消息将文恬武嬉的宋朝君臣震醒。赵桓接受了群臣的建议,于靖康元年(1126年)十月起用躺在病榻上的种师道为两河宣抚使,命他赶紧回朝,商议国事。

种师道二话不说,强支病体,赶赴京城。路上他发现形势已经不妙,便发急件给赵桓,请求皇上暂且巡幸长安,以避金国的兵锋。

应该说这个建议在当时来说是最为合理的,因为就算现在下诏勤王,各地的勤王兵马也不能在短时间内赶到,京城附近又没有多少军队,汴京已不能像上次一样组织有效的防御,山不转水转,最好的做法就是迁都。可几个执宰大臣却一致指责种师道是个逃跑主义者,越老越糊涂,怯懦畏战。赵桓听信了旁人的唆使,竟也下令将种师道免职,改命宁武节度使范讷宣抚两河。惨遭解职,十月二十九日,种师道在忧愤中病重去世。

大军压境,当走不走。可是,赵桓不走并不表示他有抵御的决心和信心。他还在幻想着和金人议和,为此他已连续派了好几拨使者赶赴金营,劝金人退兵。金人对大宋使者大加指责,说要议和,必须尽快交割之前的三镇,取消宋朝的年号,交出天子所用的车辂仪物。

这显然是在故意麻痹宋朝君臣的神经。赵桓却当真了,召集群臣就要不要割让三镇展开了新一轮的激烈争论。

金军手脚不停,攻略自如,向着汴京席卷而来。很多州府的守将以为两国还处于议和状态,并不会开战,却不料金军突然打来,被打个措手不及,城池很快沦陷。

可怜又可笑的宋朝君臣为了向金人表示自己议和的决心,不但不敢向各地征发勤王兵马,还将种师道以前招来的勤王军队就地解散。少宰兼中书侍郎唐恪说:“现在百姓粮食困匮,把数十万军兵招来,拿什么来养他们?而且要与人家议和,就不能召集军队来惹毛人家。”下令让所有的勤王兵马火速照原路返回。

十月二十四日,完颜宗翰率领的西路军再次攻破威胜、隆德、泽州,东线的完颜宗望也已到达庆源府。赵桓总算下定决心同意割让三镇求和,他派康王赵构前往金军大营传达自己的心思。然而这次,赵构奉命出去议和,却暗中作潜身之计,并没有往金营中去,反向相州溜之大吉。没办法,赵桓只好重新派遣心腹大臣耿南仲和聂昌去金营议和,为了表明议和的决心,又让他们当着金人的面劝降那些抵抗金兵入侵的军民。这等于为金军顺利抵达汴京铺平了道路。而金人此次伐宋乃是志在必得,当然也不会接受议和。

十一月初,金军逼近了黄河北岸,赵桓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急命河北、河东宣抚副使折彦质率领十二万士兵沿着黄河布防,命李回也带领一万骑兵协助防守。可是没有用了,完颜宗翰只在北岸擂了一夜牛皮大鼓,就把这十三万人马惊散。

京师危矣!

要知道,此时京师能依仗的兵力只有城中的七万卫士及弓箭手了!

议和派的新领袖唐恪最先慌了手脚,他想起老将种师道的话,撺掇赵桓说:“唐朝从安史之乱开始,屡失社稷却又能复兴,皆因为天子在外,可以号令四方。如今不如留太子监国而陛下巡幸西京洛阳,连据秦雍领天下兵亲征,以图兴复。”

赵桓的逃跑心思也活动开了,但是开封尹何栗听说了这事,急忙入宫觐见,吓唬赵桓说:“苏轼曾说过,周朝最大的失策就是东迁,陛下最好不要轻动。”这句话明显捅到了赵桓的要害,现在太上皇赵佶还在汴京,而且还有众多的宗室亲王在,你说你要是逃离了都城,万一他们在都城另立一个新皇帝怎么办?性格怯懦、缺乏主见的赵桓于是改变了主意,顿足道:“今当以死守社稷!”下诏令各路勤王兵马火速救驾,传旨将躲在相州的康王赵构拜为河北兵马大元帅,命他召集各路兵马入援京师。

但显然已为时过晚了。时间太紧迫,能赶过来的只有南道都总管张叔夜的三万兵马。

张叔夜,字嵇仲,永丰(今江西广丰)人,是真宗、仁宗两朝名臣张耆的曾孙,以门荫调兰州录事参军,有边功,相继担任舒州、海州、泰州三地的知州,后加直学士、龙图阁直学士,调任济南府知府和青州知州。

张叔夜收到指令,火速入援。他自己居中军,长子张伯奋领前军,次子张仲熊领后军,仓促集合起三万余人,自颍昌(治今河南许昌)至汴京与金人辗转打了十八仗,终于胜利抵达汴京城下。

赵桓大为感动,亲自到南薰门开城接见。赵桓看见张叔夜军容甚整,龙心大慰,赐他延康殿学士、资政殿学士之衔,授予签书枢密院之职,委以指挥军事全局之重任。但张叔夜对即将在汴京展开的战争的前景并不看好,他劝赵桓说:“贼锋方锐,希望圣上能像唐明皇避开安禄山那样,暂时前往襄阳以图后事。”观点和种师道大抵相同。赵桓这时倒有心逃跑,可是来不及了。

十一月二十四日,完颜宗翰率领的西路军已到汴京城下,驻军刘家寺。此情此景,张叔夜无计可施,他所能做的只是将军队开入城中,凭城坚守。闰十一月初二,完颜宗望也率东路军抵达汴京,两支大军完成会师,北宋王朝距离灭顶之灾只有一步之遥。 KZn+gKfjh9V/joMm2L7zn04uGRnhFvI4wrbuhYqkJHHeNAPsFoAM4QfhwBhbyNX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