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狂飙突进的叛军

大唐这朵在历史的百花园中最为瑰丽的花朵注定要在这个寒冷的冬日里黯然凋落,即使幸运地躲过了凛冽的寒冬,却再也无法像之前那样妖艳,那样迷人!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十月,玄宗仍旧像往常一样领着杨贵妃前往骊山避寒,在温暖的泉水中享受着最后的幸福时光。

做了四十余年太平天子的玄宗皇帝即将迎来一段不太平的岁月,而享受了十年荣华富贵的杨贵妃也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

此时的安禄山正征召各位将领议事,而这些将领们不会想到从他们跨入帅帐的那一刻起人生轨迹连同历史进程都将偏离原来的轨道。

安禄山将圣旨高高地举过头顶,铿锵有力地说:“如今得到皇上密旨,令本帅率兵入朝讨伐奸贼杨国忠。诸君从速起兵!”

会场里静得可以听得到心跳。将领们惊愕得面面相觑,却没人敢多说一句话。

十一月初九清晨,范阳城外校军场内旌旗招展,鼓声如雷,战马嘶鸣,军士众多。整装待发的十五万大军即将给予和平日久的大唐致命一击。

这是一支由汉族、同罗、奚、契丹、室韦等不同民族组成的多民族部队,也是一支长期经受战争洗礼的精锐之师。

安禄山用力拔出自己的佩刀。一缕朝霞映照在锋利的刀刃上,闪着慑人的寒光。他将佩刀高高地举过头顶,大声喊道:“诛杀杨国忠,清君侧!”

安禄山打着“清君侧”的名号无疑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迷惑百姓,最大限度地争取同盟者和支持者,因为奸相杨国忠的误国早已惹得民怨沸腾。

安禄山命范阳节度副使贾循镇守范阳,平卢节度副使吕知诲守卫平卢。两人留守后方,接应粮草。大同军使高秀岩镇守大同,牵制河东军。

踏上南征之路的安禄山为吉凶未卜的前途感到一丝忧虑。虽然他为这次叛乱进行了精心的准备和周密的部署,可他也知道自己面前的这条路绝不会平坦,而且从迈出第一步起便再也无法回头。

一个隐忧一直在安禄山的心头挥之不去,他兼任河东节度使的时间并不长,还不能像控制范阳和平卢那样彻底控制河东镇。

在这个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河东镇所属部队也发生了严重分化。大同军使高秀岩等将领坚定地站在安禄山一边,但更多的河东将领却陷入左右摇摆之中,或者索性站在安禄山的对立面。

为了解除南下的后顾之忧,安禄山派遣大将何千年、高邈率领二十名奚族骑兵疾驰向河东节度使驻地太原府,以进献射生手(即神箭手)为名生擒北京副留守、太原尹杨光翙。虽然这次军事长途奔袭收获奇效,可代价也是巨大的,因为这么做无疑过早地暴露了叛变的意图。

太原守军急忙将安禄山叛乱的消息飞报京城。玄宗皇帝此时仍固执地认为这肯定是与安禄山不和的人又在故意诋毁他,这些年来关于安禄山造反的情报一直铺天盖地,这让玄宗皇帝丧失了足够的警惕。

十一月十五日,确凿无疑的军事情报摆在李隆基面前,使他不得不接受这个让他一时间难以接受的严酷现实。李隆基急匆匆返回长安后立即斩杀了一直被留在长安充当人质的安禄山长子安庆宗。李隆基这么做除了宣泄心中的愤懑外毫无益处,只会激起安禄山对李隆基以及唐帝国更深的仇恨。

此时的安禄山坐在舆车上,在十五万精锐部队的簇拥下一路向南,烟尘千里,鼓噪震地。

河北地区的官员百姓们已经在和平之光的沐浴下平静地生活了一百余年,这场突如其来的叛乱让他们感到惶恐不安和措手不及。很多郡县的武器库内的兵器与盔甲因年深日久而锈蚀不堪,战士们只得拿起木棒迎敌。

兵临城下之际,大唐的那些郡守和县令们知道自己必须做出抉择,此时的安禄山再也不是大唐河北道采访使,而他率领的那支所向披靡的军队也从帝国的守护者蜕变为帝国的毁灭者!

郡守们和县令们只有三个选择,要么开城投降,要么弃城逃走,要么力战身死。

面对这个关乎帝国存亡和个人生死的重大抉择,绝大多数人选择了投降,因为抵抗意味着死亡!

安禄山心急如焚地率军奔向常山郡。常山郡背靠巍峨的太行山,面朝平坦的大平原。横亘绵延的太行山将河东与河北地区分隔开。穿梭于太行崇山峻岭间的狭长的井陉道成为连接两大地理区域的交通要道。

井陉道东接常山郡辖区内的土门关,西接太原府所辖的故关。军事要地土门早在战国时代便被称为“天下九塞之一”。战国时代秦国名将王翦攻打赵国,西汉名将韩信进军赵地,北魏讨伐后燕都从这里出兵。

只有将土门关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手中,安禄山才可以放心地南下逐鹿中原,争夺天下。只有控制了常山郡才可以“扼住命运的咽喉”。

安禄山那颗悬着的心终于落了下来。常山太守颜杲卿、常山长史袁履谦像往常一样在路边恭候着他的到来,仿佛他仍旧是大唐的河北道采访使。

欣喜不已的安禄山当即赐给颜杲卿紫袍,赐给袁履谦绯袍。唐代对于官服颜色有着严格规定,只有三品以上的官员才可以身着紫色官服,只有五品以上的官员才能身着绯色官服,俗语“红得发紫”就是这么来的。

安禄山留下养子李钦凑率领七千兵士驻守军事要地土门关,然后继续向南疾驰而去。

望着远去的安禄山,颜杲卿指着安禄山所赐的衣服对袁履谦意味深长地说:“难道阁下果真想穿上它吗?”

袁履谦自然知道颜杲卿话中的深意。一场让安禄山心惊肉跳的事变随即便开始酝酿着,但此时的他对此却全然不知。

日趋乐观的战场形势赶走了埋藏在安禄山心底深处的那丝不安,他忽然觉得自己所率的这支铁流似乎代表着历史的潮流,颇有些“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意味。在他看来,投降或许是对手唯一的选择。

垂暮的玄宗皇帝早就到了该坐享天伦之乐的时候,却不得不面对人生中最严峻的一次考验!

忧心忡忡的玄宗皇帝立即在华清宫召见宰相商议对策。杨国忠听到安禄山叛乱后居然“多自得之色”,觉得自己终于可以在玄宗面前扬眉吐气了。不过此时他对形势的判断却过于乐观了,他觉得那些将士们并不会死心塌地追随安禄山,觉得这场叛乱将会“不血刃而定矣”,可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场叛乱居然持续了八年之久!

此时的玄宗皇帝还沉浸在叛乱可以迅速平定的不切实际的幻觉之中。自从大唐建国以来,所有的军事叛乱无论最初是多么轰轰烈烈,最终都摆脱不了昙花一现的命运!

鉴于河北地区快速沦陷的不利局面,玄宗皇帝主要在两个方向进行军事部署:一个是河东地区,一个是河南地区。

为了填充杨光翙死后河东地区出现的权力真空,唐玄宗任命右羽林军大将军王承业为太原尹、右金吾大将军程千里为上党郡长史,还诏令新任朔方节度使郭子仪率领朔方军向静边军城附近进军。他想要在河东地区构筑起王承业、郭子仪与程千里三点一线的防御体系。

其实叛军在河东地区以防御为主,那里基本上也没有爆发什么惨烈的战事,而河北与河南地区才是叛军进攻的重点。

叛军在河北地区基本上没有遇到什么实质性的抵抗。黄河天险无疑成了阻挡叛军南下的唯一屏障。唐玄宗希望叛军能够被成功地迟滞在黄河之北,从而为他调集军队赢得足够的时间。

唐玄宗马不停蹄地构筑着大唐的防线,任命卫尉卿张介然为河南节度使,驻守陈留郡。这是节度使首次由边疆地区延伸到内地,从此之后,大江南北广泛设置节度使,而曾经繁盛的大唐也最终亡于宣武节度使朱温之手!

正当玄宗为缺兵少将而一筹莫展之际,安西节度使兼北庭节度使封常清恰巧进京面圣。

望着日渐憔悴的玄宗,封常清自告奋勇地说:“臣恳请前往东京洛阳,打开府库,招募壮士,不出几日便可将安禄山的首级献给陛下。”封常清因为这番不切实际的大话与空话而饱受史学家的批判,但只要分析一下当时紧迫的形势便会得出另外一种解读。

作为一位驰骋沙场几十年的老将和一位威震西域的名将,封常清之所以故意将原本已经十分严峻的形势说得如此乐观,实际上是想要增强帝国统治者玄宗皇帝的信心。一旦连唐玄宗都变得灰心丧气,那么这场战争就彻底失去了希望。

唐玄宗随即任命封常清为范阳、平卢节度使,令其即刻赶赴洛阳,打开府库,招募新兵,准备迎击叛军。但封常清麾下精兵如今全都远在西域,此时的封常清便犹如一只被拔掉牙齿的猛虎,可是他却仍旧义无反顾地肩负起保卫东都洛阳的重任,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唐玄宗还任命荣王李琬为元帅,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为副元帅,统率京城守军以及临时招募的五万余人进驻陕郡。唐玄宗利用张介然、封常清与高仙芝三人在河南地区仓促间从东向西构建起了三道防线。

封常清真切地感受到了时间的紧迫。他日夜兼程赶到洛阳,在十日内便临时招募了新兵六万余人,其中有在田间耕作的农民,有走街串巷的商贩,有精通手艺的手工业者,也有无所事事的街头小混混。他随即下令拆毁位于洛阳以北架设在黄河之上的河阳桥,企图阻止叛军从北面进攻洛阳。

安禄山的部队很快便抵达黄河岸边,而黄河也成为唯一可以稍稍阻挡叛军南下步伐的屏障,但在大唐生死攸关之际,上天手中的天平却再度偏向了安禄山。

正当叛军广泛征集船只和草木准备横渡黄河之际,一夜之间,“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寒冷的天气竟然使得“天堑变通途”。叛军挥舞着马鞭在冰面上疾驰,再也没有什么可以阻挡这支锐不可当的部队前进的步伐了。

十二月初二,叛军成功地渡过黄河,此时一望无垠的中原大地成为他们肆意纵横驰骋的舞台,兵锋直指陈留郡。到任才不过区区数日的河南节度使张介然不得不匆忙地投入战斗。当然这场战斗的胜负早就没有了任何悬念,唯一的悬念便是张介然到底能够坚持多久!

面对着叛军疯狂的进攻,张介然率部顽强抵抗,但堡垒却最容易从内部攻破。在生与死的瞬间,一切的信仰与忠诚都变得那么脆弱不堪。陈留郡太守郭纳居然偷偷打开城门,为自己打开了一扇继续苟且活下去的门。

叛军如同潮水般向着东都洛阳杀去。封常清虽是当朝名将,可他手中的兵却都是临时招募的乌合之众,在叛军铁蹄的冲击之下屡败屡战。封常清自知洛阳定然守不住了,于是命人推倒禁苑的西墙,砍伐大树横在路中央,然后仓皇向西撤走,前往陕郡投奔自己的老上司高仙芝。

十二月十二日,洛阳失守了。繁华的东京城一时间生灵涂炭。无数叛军士兵如潮水般涌入城中。一场前所未有的浩劫使得这座繁华的国际大都市刹那间便成了人间地狱!

随着封常清的到来,陕郡的气氛骤然间变得紧张。高仙芝没有想到洛阳这么快就沦陷了。“贼锋不可当”是封常清经过这场激战得出的血的教训,无险可守的陕郡必定难以抵挡叛军的攻势。关中平原的门户潼关此时还毫无防备,如若叛军绕过陕郡,突袭潼关,则长安危矣!

封常清精辟而又独到的分析最终说服了老领导高仙芝,这无疑是当前危急形势下最好的选择,可无缘无故后撤数百里,一旦激怒了玄宗皇帝,后果将会不堪设想!

经过一番痛苦的抉择,高仙芝最终还是采纳了封常清的建议,因为帝国的存亡如今全都系于潼关一身,只有这座雄关才可以阻挡住叛军进攻的步伐。

在撤退的关键时刻,身经百战的高仙芝竟有些胆怯了。正是因为他的胆怯,这场本应是有组织的撤退,竟然演变为无秩序的溃退。

其实安禄山的部队攻占洛阳后便进行了短暂的休整,只是派出小股部队继续追击溃逃的唐军,但就是这一小股人马的突然出现依然使得惊恐到极点的唐军迅速陷入混乱。数不胜数的士卒并没有死在敌人的刀剑之下,反而死于战友间的相互踩踏。

此前,唐玄宗曾下诏:除必须留守城堡的守备部队外,朔方、河西、陇右三镇所有能够调动的将士在二十日内赶到指定集结地点。由于征调的援军还没有赶到,高仙芝与封常清的到来无疑使当下防守空虚的潼关的军事力量得到空前的加强。

正如封常清所料,叛军大将崔乾祐很快便率军杀到了潼关城下。这座“一夫当关,万夫难开”的雄关让所向披靡的叛军无奈地停下了脚步。正是封常清正确而又及时的主张将命悬一线的大唐从崩溃的边缘拉了回来,可玄宗皇帝却并不这么想!

三道精心构筑的防线竟然在十天之内便土崩瓦解了,在最需要冷静的时候,他却被愤怒冲昏了头脑。

十二月十八日,边令诚携带圣旨悄然返回潼关,封常清和高仙芝这两位身经百战的名将却被玄宗皇帝亲手送上了断头台,不过他很快便品尝到了无将可用的苦果! QnNgsc4RLU5JCmILzECk4va1++zjdtAPdRnksI1Moez1YaRciF6exVfpgxKECPi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