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初七,完颜宗望大军昂然而至,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袭击了汴京西北牟驼冈上的天驷监,缴获战马两万余匹,粮草不计其数。紧接着,不容宋朝有喘息之机,发兵乘数十艘火船顺汴水而下,强攻汴京宣泽门(西水门)。
李纲接到战报,亲率两千敢死队员,布列于城下水道两侧。等金军的火船开到,便抛以长钩,掷以巨石;一时间木屑飞溅,惨叫声声。
冲过了防线的火船驰进内城,却发现前有杈木阻拦,无从再进,待要退出,李纲已命人将蔡京家里的假山亭台拆毁,堵死了城门的通道。金军叫苦不迭。
宋军斩首百余人,成功击退了金军的这次进攻。
初八,赵桓听说金军已到,便任驾部员外郎郑望之为军前计议使去与金人接触,看看有没有议和的可能。在金营里,金方开出的撤军条件是宋朝与金国以黄河为界,并以金帛犒劳远道而来的金军。
这个条件虽然吓死人,但毕竟有望停止战争,赵桓就想派出一名宰执级别的人再到金营找完颜宗望谈谈。赵桓环顾宰执,竟无一人应答。李纲请行,赵桓说道:“你性情刚烈,万不能去。”而以同知枢密院事李棁为正使,以郑望之、亲卫大夫高世为副使。议和的底线是在“海上之盟”的基础上增加岁币三五百万两,割地免谈;至于犒军,可许银三五百万两。
李纲鉴于敌军气势太锐,宋军勤王兵马还没集结,议和也未尝不可,道:“议和过程中万不可示弱。他们觉得中国势不可欺,则和平还有希望;若是处处示弱,则祸患不止,宗社安危,在此一举。”他认为李棁柔懦,恐怕会耽误国家大事。
不出李纲所料,柔弱的李棁到了金营就被完颜宗望的一番大话唬住了。完颜宗望提出的条件是:“议和所需的犒师金五百万两,银五千万两,牛马万匹,绸缎百万匹;尊我国主为伯父;凡是燕云的流民必须悉数遣归金国,并割太原、中山、河间三镇之地,且以亲王、宰相为人质。”
李棁不敢争议,耷拉着脑袋回来了。赵桓傻了眼,议和就此搁置。
正月初九清早,金军不耐烦,开始从京城北面的通天门(北城中门)、景阳门(北城东门)猛烈攻城。李纲闻讯,提禁军班直中的一千名神臂弓射手赶赴北城。
金军蜂拥蚁攒,密密麻麻地渡过护城河,四下架设云梯攻城,形势危急。李纲毫无惧色,迅速组织将士登城御敌。将士无不贾勇,近者用手炮、檑木猛击,远者用神臂弓劲射,更远的则用神臂弓的加强版床子弩和巨型投石机狂轰滥炸。一时间,金人有乘筏渡壕而溺者,有登梯而坠者,有中矢石而踣者,鬼哭狼嚎,响彻天际。
趁敌人攻势沮滞,李纲又招募了几百壮士缒城而下,到处纵火,烧毁金军云梯数十座,斩获首级数百。
完颜宗望远远观阵,看见伤亡太大,于是转攻安肃门(北城西门)、永泰门(北城次东门)。
这次他学乖了,先不急着渡壕登城,而是朝城上放箭,企图用火力压制城上守军。天空箭如飞蝗,城上矢集如猬毛,声势骇人。李纲左肩中箭,但坚持轻伤不下火线的原则,仍旧登城督战。
赵桓在后宫听得杀声震天,惊吓得坐立不安,屡次派遣中使到阵前犒劳慰问,传手札褒谕,颁赠内库酒、银碗、彩绢等物激励将士,六军士气大振,齐声欢呼。
自卯时苦战到未、申时之间,宋军杀敌数千,城下尸如山积。
完颜宗望初次受此大挫,大光其火,却又无可奈何,眼看军心已沮,只好灰溜溜地收军退去。
然而,赵桓也吓破了胆。这一天下来,他在后宫,耳听得厮杀声连绵不绝,响彻京城,他的神经一直紧绷,惊恐万分地祈祷着战争快点儿结束。精神承受力到达了极限,他决定答应完颜宗望提出的全部条件。初十,他下诏括借民间财产,规定凡有瞒报、转移、藏产者,按军法处置,妓娼、杂技艺人等的财产则全部充公,搜刮得金二十万两,银四百万两,民间金银为之一空。同时传旨:“中山、太原、河间府并属县及以北州军,已于誓书议定交割,如有不肯听从之处,即将所毗州府令归金国。”最后按照完颜宗望的要求,命康王赵构、少宰张邦昌为军前计议正副使,充当人质出使金营。对金人的要求全部遵照不虞。
李纲知道此事,简直急疯了,跑进宫里据理力争道:“金人要的钱财简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即便是竭天下之财尚且不能凑足,何况只是一座京城?太原、中山、河间三镇,是国家的屏蔽,号为三镇,实际上其所包括的十余个郡地都是国家的险阻所在,属河北、河东的重要防区,乃本朝立国之本,翼护皇家祖宗陵寝所在,子孙怎么连祖坟都不要了?而宋金两国以黄河为界,汴京距黄河不过几百里路程,恐怕大宋此后难以立国!一旦被割让出去,大宋将何以立国保塞?!翼祖、顺祖、僖祖陵寝所在,子孙奈何与人!至于派遣人质,宰相当往,亲王却不当往。今日之计,就在一个拖字,可以先派使臣与金军假意议和,拖住他们,迟则几日,各路勤王大军就能赶到。敌人孤军深入重地,其势不能久留,必求速归,那时再和他们议和,条件也不至于这么不济,他们也不敢轻视中国,和平则可长久啊。”
李纲说得头头是道,对敌我形势的分析也全是真知灼见。但已被金人吓破胆的赵桓现在只一门心思要议和,对李纲的话置之不理。
李纲又气又急,请求辞职。和议还不知能不能成功,赵桓不敢让他轻退,慰谕他说:“爱卿只管用心治兵,加固城防,辞职之事以后再说。”
金军退去后,不再轻易攻城,只是游骑四出,烧杀劫掠,汴京附近的州县大多惨遭荼毒。其间,宋朝的各路勤王兵马也陆续赶到。正月十六日,统制官马忠率京西募集的新军前来报到,在顺天门(西城南门)小胜金军一场。同日,统制官范琼又率京东兵一万人赶了过来,于城外安营扎寨。正月二十一日,河北、河东两路制置使种师道、武安军承宣使姚平仲两路大军赶到汴京,于汴水之南扎下营寨,与金军大营隔水相峙。
勤王之师接踵而来,旬日间已聚集了数万人,四壁各置统制官,军队纠集,给刍粮,授器甲,立营寨,团队伍,声威大振。
完颜宗望所率金军虽然一路所向披靡,但已犯了孤军深入的兵家大忌,全军不过六七万人,而且粮运不继。之前与之遥相呼应的完颜宗翰西路军被阻于太原,原定会师于汴京的战略目标无法实现。眼见宋军不断云集,完颜宗望不免气馁,为避宋军锋锐,不得不拔起营盘向北略作迁移。
种师道,字彝叔,洛阳人,后迁居京兆府长安县豹林谷,原名建中,因避讳赵佶建中靖国的年号而改名师极,后又被赵佶赐名为师道。为人善察形势,沉毅有谋。种师道的家世显赫,祖父种世衡是仁宗朝的西北名将,威名震慑西夏。到种师道这一代,种家子弟已是三代从军,数十人战死沙场,功勋盖世无双。种师道本人历任忠州(治今重庆忠县)刺史、泾原(治今甘肃平凉)都钤辖、统领怀德军(治今宁夏固原北),抵御西夏屡立战功,为时人传颂。
靖康元年,种师道七十六岁,春秋已高,天下人已改称他为“老种”,退休赋闲在家,却接到了朝廷的勤王诏书。得到诏书,这位古稀老人二话不说,马上点兵东来。
种师道所带兵马只有一千多人,他着人促令尚在统兵的弟弟种师中带兵火速跟上,路过时任武安军承宣使的姚平仲的防区,又招呼上姚平仲带上其七千兵马,合兵赶往京师。两人一路疾行,到了汴京,径往城西,在汴水之南扎下营寨,剑指汴水之北的敌营。种师道此举不但谋略过人,而且胆识过人。平生嚣张的完颜宗望被镇住了,“徙砦稍北,敛游骑,但守牟驼冈,增垒自卫”,不敢轻举妄动。
赵桓听说种师道来了,像是吃了一颗定心丸,赶紧命人接他入城。不过,这时赵构和张邦昌已经去议和了,见到这位名震西北的老将军,赵桓开始责怪自己之前没看清形势。
改日,李纲、李邦彦、吴敏、种师道、姚平仲、折彦质等人来福宁殿见驾。李纲提出扼守关津,断绝粮道,禁止抄掠,分兵收复京城周围的郡邑,猎杀金兵的游骑,用重兵迫近他们的大营,坚壁不战的战略;等金兵粮尽力疲,就檄取誓书,收复三镇,纵金兵北归,中渡而后击,必定大胜。赵桓听了连连点头。李纲接着又提出,兵家忌分,勤王之师渐集,请将种师道和姚平仲两将兵由他节制。
从李纲的角度来说,这个请求不算过分,他现在的职位是尚书右丞兼亲征行营使。所谓“亲征行营使”就相当于皇帝在战争中的替身,并且赵桓早就明言由他总揽守城事宜,便宜从事。而在同一场战役中,不同的军队要纳入统一的管理体系之内,这个最高指挥者由李纲担任最为合适。
但是赵桓不答应,现在明知对金人的战略拥有了绝对优势,一旦战争胜利了,李纲不得功高震主?太祖皇帝创建了枢密院制度,就是为了不让宰相掌兵。李纲已经是副宰相,让他任亲征行营使已经有违了祖制,还掌握全部军队,那还得了!他推托说:“种师道年纪比你大得多,而且既熟读兵书,又有实战经验,职位与你相同,由你来节制他恐怕不合适吧?”于是在行营司之外另建了一个宣抚司,任命种师道为宣抚使,以姚平仲为都统制。这还不够,他还升种师道为检校少傅、同知枢密院、京畿两河宣抚使,由他统领四方勤王之师。
第二日,赵桓觉得勤王的军队还不够多,这么做种师道的军权还是没有李纲高,于是又把行营司的前后军拨给宣抚司。这样一来,李纲行营司原本的前后左右中五军已去其二,李纲的指挥权大大削弱了。赵桓还屡屡重申“两司不得侵紊”。从此节制既分,不相统一,宣抚司要干什么,往往托以机密之名,互不通气。